家母吃金針菇治好肝癌,其實是有科學理論根據的,國內外包括台灣、日本、香港、新加坡、美國等都有許多中、英、日文的研究報告刊登在各種醫學期刊上,以筆者目前搜集所得的文獻至少證明了金針菇所含的蛋白質(FIP-fve)、醣蛋白及多醣體,三種成分都具備提高免疫力、抑制腫瘤生長、殺滅癌細胞的功能。在動物試驗中至少已間接證明對肝癌、前列腺癌、Lewis 肺癌、Meth A 纖維肉瘤、胃癌、直腸癌、子宮頸癌等有效(有關文獻列於本手冊最後的參考文獻內)。以上各類癌症的資料多半是來自試驗動物(如小鼠、天竺鼠等)的活體試驗或體外培養試驗。家母可以說是金針菇治療肝癌人體試驗成功的第一人。她吃金針菇成功治癌的詳細始末詳載於本手冊第十一章。上述這些研究報告難道不是科技的、學術的嗎?白色巨塔憑什麼可以視若無睹地令癌末病人在歷經手術、放射線治療及化療等一系列的摧殘後,走向逐漸凋零而終至往生呢?
是金針菇,在本省是一種極為普遍的食用蕈類,生產量大,一年四季均有供應,價廉物美,且有大量出口至東南亞、歐、美、澳各國。英文名稱為 Golden mushroom,在新加坡則稱之為 Golden needle mushroom,學名為 Flammulina Velutipes。本省金針菇的栽培技術已進步到完全密閉空間,自動控制溫度、濕度及光照,甚至利用無臂機器人操作的地步,市集為清潔安全,無虞農藥污染的食用菇。
近代的科學研究發現,菇類具有許多生理機能活性,主要包括抗腫瘤、抗病毒、免疫調節、抗菌、調節血壓、改善心血管疾病、調解血酯血糖、護肝等,其中以抗腫瘤的功能最受重視(Jong and Birmingham, 1993; Chang and Buswell, 1996;Wasser and Weis 1999; Uirike et al. 2005)文獻指出菇類萃取物主要是透過活化體內多種免疫細胞,提高巨噬細胞與自然殺手細胞的吞噬能力,刺激免疫細胞分泌抑制腫瘤細胞的多種干擾素及細胞激素等,藉由促進自體免疫反應,活化免疫系統殺滅癌細胞或抑制腫瘤生長(Lieu et al.1992, Sakagami et al. 1993, Hibino et al.1994, Lee et al. 1995. Tamura et al. 1997, Wang et al. 1997)而具有防癌抗腫瘤的活性,菇類中含有多項不同的成份,經發現能引發上述的防癌抗腫瘤功效,以金針菇來說大致可分為多醣體(Polysacharide)、醣蛋白(Glycoprotein)及蛋白質(Protein)三大類,茲分述如下各節。
Yoshioka et al. 1973, 1975及Ikekawa et al. 1973從金針菇子實體中純化得多醣體FA3與秀珍菇HA3、香菇的Lentinan(香菇精)均為 貝塔1→3-glucan,在抗腫瘤活性上,三者幾無差異。另Ikekawa et al.1982另純化金針菇內另一多醣體EAS為葡萄醣、乳醣及˙甘露醣等距合而成,亦具有很強的抗腫瘤活性。Leung et al. 1997的研究顯示金針菇中所含一種特殊的多醣體,經小鼠體內試驗證實能誘導脾臟產生淋巴細胞,體外試驗則證實具有抑制腫瘤細胞生長的能力。Nakahara et al. 1967證實口服小分子金針菇多醣體能強烈誘導抗腫瘤反應。 作者: xxx55555pp 時間: 2014-10-15 02:28:06
(二)醣蛋白(Glycoprotein)
菇類親醣蛋白(Mushroom lectin)、Glycoprctein(醣蛋白)主要為 貝塔-glucan protein(葡聚醣蛋白)。Zeng et al. 1990, Oingtian et al. 1991證實金針菇子實體所包含的多醣體與蛋白質鏈結,證明具有抗腫瘤活性。另外由金針菇菌絲體中含有稱為Proflamin(金菇素)的醣蛋白,具有降低腫瘤細胞生長速度及延長試驗老鼠壽命的效能(Ikekawa et al. 1985, 1989),具有抗S-180(Sacroma 180)腫瘤及艾氏瘤(Ehrlich carcinoma)活性的效用,功效可達88-100%,(Ying 1987)。日本商品化的抗癌劑中含有金針菇菌絲體的酸性蛋白,據稱為一種醣蛋白的生物活性物質,能活化淋巴細胞產生免疫反應及抗癌效果,因而常用於手術後的輔助治療,這個成份很可能就是 Proflamin(金菇素)。
1、Flammulin(樸菇素)為由子實體中分離而得的一種核醣體抑制蛋白質(Ribosome - inactivating protein, RIP),(Komatsu et al. 1963)具有抑制愛滋病病毒HIV反轉錄的作用(Wang and Nog 2000, 2001)。
2、FIP-fve(金針菇免疫調節功能蛋白質):菇類中的免疫調節蛋白質(Immunomodulatory proteins)最早是由日本學者於一九八九年在靈芝中發現FIP-L28(Kino et al. 1989),其後我國台大醫學院林榮耀院士指導柯俊良於一九九五年發現金針菇菇中的免疫調節蛋白FIP-fve(Ko et al. 1995),FIP-L28與FIP-fve兩者胺基酸序列的相似度高達百分之六十以上,顯示具有很高的同源性(Hsu et al. 1997, Lin et al. 1997)。兩者在免疫調節方面特性因而極為類似。
在林榮耀院士指導的研究生柯俊良的博士論文中,除了首先分離出FIP-fve確定其分子量為12.704 dalton。FIP-fve具有促進人類淋巴球細胞增殖的能力,FIP-fve並能促進干擾素(Interfer in, IFN-r)及IL-2(Inter leukin-2)等細胞激素的分泌而達到免疫調節的功能。柯俊良1995在論文中完成了FIP-fve 核酸的排序如下圖:
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校區(U. C. Davis)醫學院的 Andrea T. Borchers, Car IL Keen and M. Eric Gershwin等三人在二○○四年對各種菇類在抗癌及免疫方面做廣泛的檢討中指出多醣體的功效。當時尚未對菇類中所含蛋白質深入了解,但也指出實用整株菇類的效果優於單獨食用萃取而來的單純多醣體,這已經意味著菇類中應該還含有其他物質,與多醣體協同發揮抗癌的功效。現在終於發現蛋白質FIP-fve就是主角,金針菇既含FIP-fve,也含有多醣體,價格又平民化,真是太完美的組合了。 作者: xxx55555pp 時間: 2014-10-15 02:28:37
本手冊的前幾版都強調:欲求金針菇內FIP-fve蛋白質充分發揮抗癌功效,必須要生吃,以免烹調蒸煮的高溫處理會使FIP-fve變質,這一層的顧慮經請教台大園藝系許輔教授後,已證明是多慮了。因為,最近在許教授的研究中顯示在一百二十一度C十五分鐘及九十五度C三十分鐘處理後,FIP-fve仍維持原有之分子量,且明確可辨該蛋白質未遭分解。再進一步測定高溫處理後FIP-fve對小鼠脾細胞增生效應以及小鼠脾細胞產生干擾素(Interfer in, IFN-r)的影響,發現FIP-fve有很高的耐熱性,詳見下表:
但是這一年來仍有不少病友直覺上認為生吃可能更好,這期間筆者參閱相關文獻時發現金針菇毒蛋白竟然在抗癌大戰中也能扮演重要角色。例如:它對艾氏腫瘤(Ehrlich)細胞能使其膨脹而抑止癌細胞的呼吸作用,因而防止腫瘤擴散(Lin et al. 1974)。曾嘉妮(二○○三)指出Flammutoxin會引起天竺鼠的血壓發生輕微而短暫的上升,吸呼及心電圖均未發現明顯的變化,因此,生食金針菇若求安全考量,一天一百到一百二十公克的劑量,若欲將各種副作用降至最低,似可考慮在一天內分成多次少量食用。但是依筆者的經驗,有的人即使只吃下區區二十公克生鮮金針菇,就發生了驚天動地的副作用,而也有不少人每天生食一百公克卻能不動如山毫無負作用可言,所以最後的結論是:想要獲取生食的額外好處,要先少量試吃,若發現你是「不動如山」那一型的人之後,再好好的享用金針菇沙西米吧!至於假如你是「驚天動地」那一型的人,就只好加熱處理後再吃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