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三法五蘊十二因緣
[列印本頁]
作者:
kz661747
時間:
2015-1-3 19:44:02
標題:
三法五蘊十二因緣
釋尊出世本願,乃為解說三法印五蘊十二因緣,令知一切法乃由心攝法,互相和合相成虛妄不實,而修道,從生老病死諸苦解脫。從而佛世尊的根本人生觀,以諸行造作構成義理無常,意謂悉從自心隨機妄見以幻生幻從無生有,悉無自性常住性,而隨心緣變化不已前後相續不斷,有生必死,罪福因緣相成,輪迴不已。凡宇宙萬有存在悉皆變遷不已無一實在實有可言。所以於中無主宰無我無身,無作者受者但緣假名唯心識所現所知,且為永恆不變的自然法則。無明眾生,於中誤認俱有實我主宰實體的執見,所以生起渴愛執著故,或不如意界生苦痛,名一切皆苦。倘若如實了悟所執虛妄並無縛解如幻夢不實,是即不起竭愛,竭愛息即無苦無我的人生安樂,名為寂滅涅槃。如是悟達,主體由一即一切‧一切由複雜一多不異環境而生,環境由我主體生,精神依肉身而有,肉身由精神而有,凡所有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皆然,悉為如十二有支相依相成關係所構成。以過去與未來矛盾背反,無間相續相即的現存在,主體與環境、心與物之絕對矛盾與否定的二邊,均為心物一如,相性不二立場,乃為世尊說法的根本立場。從而否認人我‧法我的實在,實為其一切緣起說的根据。換言之,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乃一切緣起說所現無性道理。如是緣起說,方為佛陀的根本思想立場。亦是後世成為種種教義思想考察變遷立宗所依原因由來莫不在此。
緣起法在根本佛教立場上,稱為十二因緣、十二緣生、十二有支等。亦即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以不了法爾一法界真實義相之無知識故名無明。行是依無知所作故名凡夫義。識是凡夫心意。名色是凡夫身體,亦是有識之身。乃俱有識之身上所具感覺器管以及感覺作用,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名六入。或有六入運動,於此必然引生對象的外界,名觸。觸是感覺印象,由受領納。由是說凡夫受動各方面之受,且無明識名色六入觸受均為行之所統一者,是為凡夫現存在的具體狀態,即此行內具有如我之觀念、我之身體、我所有義之故,由是名有。有即生存之義,是指慾界色界無色界之三界。然則,所謂三界其本身,並無實質超越二元物性的,在根本佛教上是無我法可言、非實有外境,是三界我法二無我、實相空為立場的。凡夫既於行中執有我見,則對於前所言受動立場上,必具能動者,所以由受繼生愛者。愛是凡夫的本能欲望,即是渴愛。但愛未必是但生愛而已,亦由愛為緣,更起我愛我執而增強執著心,如是執著,名為取。從而取可謂成為愛的具體表象。斯則依此愛取,オ能成就有的具體的存在出來,是故繼之當然俱有生義,複依生考慮到有老死,老死不外是無常義,由是故歸結為一切皆苦的。故知十二因緣造成吾人凡夫生存上之一切苦者。並非如後世佛教所謂因果的時間的實在的存在,唯但為隨順觀察人生之苦痛所以然的道理為目的之方便施設名言順序而已,並明法法相依相成關係下的表現,但緣無實內外境界的。所以法不至法,法法無我我所,以性空故本無縛解可言,明之即得從苦解脫矣。
若逆觀十二因緣:若無明緣離滅,即行滅,乃至生滅即老死苦惱滅,則苦蘊悉皆滅盡。故知苦蘊的産生,咎不在於自性所現客觀的事象,實由主觀的無明虛妄分別緣實爲迷界成立的原因。所以此緣生法,但是虛妄法,所以無住無我無自在無所是非是之義,則不爲四相之壞,但隨因緣無住,亦隨因緣可解,不隨作心轉,唯妄識所知,亂識所現,名緣起法界;所以若能觀察諸法緣生實虛,如於繩上見蛇,頓時而見,本無來無去之相,蛇是妄心橫計爲有;但了妄即無妄,了法如夢無所著,由離二見、不壞夢故,差別自亡,當下即淨心,妄即是真,無明轉而爲明,淨心不從外來,故名因緣法。從而可以窺知,釋尊說緣起,要明所生法之虛幻不實,從而不執不取諸法爲實,從而得以解脫,旨不在於肯定所生之事象本身。是以寶云經云:﹁智者善知十二因緣十法:知體相空,知剎那法,知不堅法,知如影,知如水中月,知如呼聲響,知法如幻,知法如電,知法如焰,知法因緣生。﹂總之,要使了悟諸法緣生而虛妄不可取著,實爲建立緣生法之旨趣。
若觀察十二因緣。猶若由心想妄立十二專案,由前專案爲能生,從而立所生的次專案來,既由前後互相依持,則各無體用,故不相知,由依此無知無性方有虛妄緣起,由此妄法各無所有體性,故致無性真理恒常顯現,即諸法有而恒空,由觀察諸法體虛,即了無性空理恒在背後攝持,故知真妄相即,非一非異,而有諸法。若按順緣觀察迷界的成立過程的話。由於無知的無明妄想緣,而生分別的行、意志、凡夫行。依分別的行緣,而生能分別的識、分別知、凡夫心意。由能分別的識緣,而生所分別的名色、心身。由名色、心身更有細分別之緣,而有眼等六處、感覺作用。依六處緣,而有與之對待的接觸、感覺的印象。依觸緣,而有受、領納、感受。依受緣,而有愛、渴愛。依愛緣,而有取、我見執取。由取緣,而顯現所取、可分別定形化的有、生存三界。依有緣,分別出生存的具體化、生。依生緣,分別出必定有老死變化及憂愁悲哀苦惱等苦蘊集起。于此可知,十二因緣各支雖然緣緣絕對,支支無自作性,然而,依持妄心虛構、立能立所,更而妄想使能所相依相成關係而虛妄建立所生之法相,但是展轉相依關係上的虛幻存在,但衆生虛妄執取而以爲實有所生法相。又十二有支雖說有前後,實爲隨念剎那間之事,則成即頓時一際,終由一法界轉而爲二元相待緣起差別現象界。故經云:﹁能所成故,緣起亦成。﹂換言之,由於有迷真之無明妄想、顛倒執取緣起性知識境界之故,猶如陷入夢中境界,一識心兼有導演及表演者與觀衆的三重身份,全識投入,又導又演又看,自然無暇亦無法抽身作客觀理性的邏輯思考。如是全識投入,全是識的境界,離識則無一切境界,故稱:萬法唯識。由是一法界轉由識持受覺境界,然則見此即更不見彼,盡入相對之二元境界,而受三界生死流轉果報。除此而外,並無實在的世界存在,於中更無實在的自我。若逆觀十二因緣。若無明緣離滅,即行滅。行滅,即識滅。識滅,即名色滅。名色滅,即六處滅。六處滅,即觸滅。觸滅,即受滅。受滅,即愛滅。愛滅,即取滅。取滅,即有滅。有滅,即生滅。生滅,即老死苦惱滅,則苦蘊悉皆滅盡。故知無明虛妄想像分別緣,實爲迷界成立的原因。正如俗云:心想事成。如心想運作不已,事必竟成。
五蘊之法,大乘廣五蘊論云:﹁蘊者,積集之義,謂眾生由此五法積聚成身,復因此身積聚有為煩惱等法,能受無量生死。亦名五陰者,陰即蓋覆之義,謂能蓋覆真性也。翻譯名義云:積集有為,蓋覆真性。︵既知蘊義,當了緣生無我;既知陰義,當了虛妄建立,即我者但是名言施設,由妄想執取之虛構、假立,當知離執息妄而歸性。︶
一 色蘊,色即質礙之義,謂眼耳鼻舌身諸根和合積聚,故名色蘊。
二 受蘊,受即領納之義,謂六識與六塵相應而有六受,是和合積聚而有,故名受蘊。
三 想蘊,想即思想之義,謂意識與六麈相應而成六想,和合積聚故名想蘊。︵六想者,謂意識著色想,色著聲想,聲著香想,香著味想,味著觸想,觸著法想。︶
四 行蘊,行即遷流造作之義,謂因意識思想諸塵,造作善惡諸行,和合積聚,故名行蘊。
五 識蘊,識即了別之義,謂以眼耳鼻舌身意六種之識,於諸塵境上,照了分別,和合積聚,故名識蘊。﹂故知五蘊之法撮盡一切法。
五陰之法,性空故非常,相續故不斷,不常不斷之性,名為佛性。五陰之法,經云:此陰才滅,彼陰便生。五陰以性空故非常,相續故不斷。即此不常不斷之性,名為正因佛性。華嚴疏鈔云:﹁五蘊相續即是正因,亦名生因。言正因者,是中道義,中道即是佛性。謂現在陰滅,中陰陰生,是現在陰。終不變為中陰五陰,故現在陰非常。如種不至芽,雖不至芽而能生芽。此現在陰,雖不至後陰,而能生後陰。則現在陰非斷。而中陰五陰亦非自生,亦不從餘來。因現在五陰生中陰陰,斯則後陰非無因故,後陰非常。既能續前故,後陰非斷。非斷非常,是中道義、正因佛性也。﹂
又譬如觀照五蘊身,首先了知人類皆有我見的一單位意識,更而以爲分開別有心身的二單位,其實心身不別,離心無身,離身無心,見見即境,境境即見,心身、見境相即相入,融而爲無二;分之心身、內外,實爲認識方便上而分之爲二的,於中並無別有所謂自我、法自性在運作,所以經云:﹁汝身從本已來,恒自無我,非適今也。但以四大合故︵由現象器官意識、根塵識三事湊合故︶︵由妄分別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等三自性、三無性故︶,計爲我身。﹂更何況心身剎那間生滅不已,新陳代謝不已,又何來不變的自我哉?能作的自我既如是無實虛幻,何複能造自我所造之諸法呢。這種見解,稱爲﹁法無我﹂,合稱我法二空。這是第一層覺悟到無分別界。乃至覺悟色受想行識五蘊即一蘊、多識即一識,一多非即非離的道理,五蘊多識,實爲識別上的簡單化方便上而爲之差別名詞,實無內外之分。
由於具有八苦五濁之相,故名眾生。然則大智度論云:﹁有出入氣則是我相,視眴壽命心苦樂愛憎精勤等是我相。若無我誰有是出入息視眴壽命心苦樂愛憎精勤等?﹂當知有我在內動發,故壽命亦是我法。我雖微細,不可以五情知,卻因是愛憎等相而可知為有。從而是諸相皆是識相,有識則有出入息愛憎等;若識離身則無。五蘊身亦然。永嘉集云:﹁明識一念之中五陰者;謂歷歷分明即是識陰,領納在心即是受陰,心緣此理即是想陰,行用此理即是行陰,污穢真性即是色陰。此五陰者,舉體即是一念,一念者舉體,全是五陰。歷歷見此一念中無有主宰,即人空慧。見如幻如化,即法空慧。﹂
若就時間變遷立場以觀萬法之成壞,觀察十二因緣成就一切法,名了俗諦,入於體性空義,名了真諦,了真俗圓融相入無礙,名了佛性。若就剎那的現在死苦予以觀察,於是覺悟到過去有無明因,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等乃至老死,從而覺悟十二因緣法但妄心執見虛妄建立之相待假有。若究其所以,乃由不了諸法實相的無明妄想無量執著︱遍計所執性,以茲惑亂,十二有支展轉相待緣起︱依他起性︱虛妄成立諸業報,實爲自業自受,由惑業力所緣起,於中實無自我、三世輪迥實體,諸法實相即空︱圓成實性爲所依,即三性成就一切法。其實十二因緣生起苦果者,此事不然!若一心中俱足十二有支者,則因果俱生;若爲多心中具十二有支者,則前支已滅,應非後支之因;一心多心俱過故,二皆非理故,緣起即無生之法。何故無生?以諸緣起因無明生,由於無明緣從顛倒起,而非常非無常,亦非我無我,於中無能作所作義故,以彼顛倒自性空故,屬無依法故無有生義,無明因無故餘亦滅無,所以諸緣不生法。即此虛妄無明偏計別執依他起惡法,以見爲身,受身如見,逐緣成緣,展轉爲因,無而現似有,諸行遷流不已,窮萬有以爲同,括無盡而成總,無主無作者,故名緣生法。即法性無性故無住,無住故念念相續而無間斷,起無起性故隨起而不常,滅無滅性故雖滅而不斷,是故緣生種種相差別並非自性有,則心性自體應無生無滅,從無生中建立一切法,則經云:﹁雖求其性不可得,菩薩所行亦不虛。﹂即一切法如鏡中像,非有亦非無。故名無我、無法、無生、無性、無相、無所得、究竟空而爲結論。若覺唯自心量境界,不著外性,見如實處,即妄想不生,其實即此無妄念、無次第相續、妄想寂滅法、自性無生無滅義,此豈非涅盤?佛世尊如是許以無生無滅義而爲涅盤之真實的。因爲若滅應成斷,異此則成常,涅盤非有無,離言絕相故,無生亦無滅,乃契合一相以無二相、無能所而爲涅盤、寂靜之義。是故華嚴經偈云:﹁有諍說生死,無諍即涅盤。生死及涅盤,二俱不可得。若逐假名字,取著此二法,此人不如實,不知聖妙道。﹂凡是內、外,因、果、受、受者、能見、所見、明、暗、善、惡等法,都是相待建立依他而有,互爲主體之故,名無自性。無明妄想所成業若有自性,所感身應常,應無苦異熟,故業應成我,則有定性,即一切法不成。業從煩惱惑因生,行體爲惑業,身以業爲因,是故能生從所生起,所以皆從顛倒妄想起,即此惑業苦三皆自性空,既無業無作者,無此二故無果,即無果無受者。若善知諸業空,見真則不造業,若無所造業,業所生非有,則一切由分別而有,乃自機虛妄所見,則非有非無、如幻如夢。于此諸佛密意說,說有或說無,或說亦有無,其實有無俱難達,寧貿執有難而說無或空。如是觀察十二因緣,以即事顯理,入于萬有中之空義,而了諸法恒爲無性心性空義之所攝持,則有空二邊實爲一法之相待二義,同出於無性空理之絕對,隨心意樂攝其一邊,即煩惱道即菩堤,體即般若解脫法身三德,名得空智、成就了因緣因正因三佛性。故經云:十二因緣名爲佛性。意謂,貪瞋癡名十二因緣、衆生、三界,悟十二因緣出自空義,名空智、證空性即是佛。如觀貪即見貪性,貪即衆生,悟貪性空之智即是佛;生佛同出自一念空心,有無同出於本一心性。所以說:體即萬化,六根不惡不帶名言離執離情還同正覺。猶如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都有它應有的位置,所以物體落地,乃因爲地是它的歸宿。煩惱與菩提亦然,菩提是煩惱的歸宿,所以煩惱與菩提實爲一法的二義、兩個位置座標,實爲不二法門。善惡法亦然,雖屬不二法門,但須知善法順性爲歸宿,惡法逆性妄成生死流轉。例此衆生佛性平等,自是不二法門,二皆非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法,亦不離六法;六法實爲衆生佛性、亦即無明妄想與法性相互作用感應出來的︱譬喻摩擦琥珀生電現象。則心佛衆生此三無差別,悉皆一性以無自性爲性,即諸法出自究竟空中,從無住本立一切法。則此心性空智,以其無性無分別之故,離有無邊,非一切故能爲一切性,即不能憑二元緣起性知識感覺來理解的世界。凡夫只知凡事堅持我執二見,實無異都在自造惑業,實爲無知和醜惡無他,故名無明妄想。於是根本佛教建立苦集滅道四聖諦六度戒定慧三學三十七道品等教法,導向正確的人生向上觀、滅煩惱行。然而在聲聞緣覺二乘法中,卻未明說緣起實相空、煩惱即菩提,而在菩薩乘中方始廣顯其義,故知佛在隨機方便說法。由於執有厚薄,故而真理離此雖近,對於迷人而言,卻似乎永遠離此遙遠的存在,簡直可以說無視於必將來臨之生死苦厄,既迷失於本,豈能複顧及人性道德品質之日益墮落之末?故名爲末法時代。
其實,世尊曾經苦行六年,深悟法性心性如虛空之清淨,故無限制並遍一切處,則離有無斷常邊,諸法緣起即實相空,即恒具真俗二諦。從而,覺悟的無分別世界、真諦,依逆觀十二因緣迷起過程而顯現出來,這是佛說緣起的唯一目的,顯然旨不在於肯定緣起的事象本身、俗諦。所以說:諸法非有非無。即諸法、煩惱唯隨緣轉而不可滅,所以未嘗說過要斷煩惱之法;終而在菩提樹下,了悟一切衆生悉具佛性,被無明覆蔽,故見虛妄染緣起境界。若了法緣起、人法俱空、一切皆空,而依此般若觀智、無分別智,不受五受陰,直過煩惱,於生不見我之生,於苦不見有我所受,於死不以爲斷滅,隨順法性無分別性,隨緣自在,即現世煩惱、以空智超越解脫生死,令如涅盤相,名不死法、初轉法輪。所以涅盤即現世可得,這是佛教的根本立場,因爲由於有煩惱而說有涅盤,倘無煩惱即何需說涅盤?故云:煩惱即菩提,離煩惱即無菩提義。在依了義爲中心的大乘中名得無生法忍、智斷惑業,不斷斷、以無分別智證滅道,詳見導論所述。然而,當知若倘存一絲毫執見貪著,則不名無分別行。所以離妄想的無分別行,名三昧定,如淨鏡能反映一切善法,名淨緣起即性大用。即此唯去煩惱不傷法性觀念,能昭彰大乘勝義。
心動即乖離正法。由於吾人對於我法二執虛妄不實,吾人亳無認清,複因經驗而有各自不同的心態生態環境雜緣,而接受不同的境遇境界果報;所謂,三自性四大種性無別究竟同一無性,而循業所見不同,彼自自我設限,雖在一處,猶若隨人各見其夢,非其業者所知。正所謂;想既無形,何來實物?所以經云:無念即是佛。無念即無種種分別思惟,可見吾人是迷在起執,有了見礙即被礙縛,應知縛解由人。至於佈施爲善等,即是以細縛替代粗縛而已,尚談不上解脫,不必贅述。從而,覺悟的無分別世界、真諦,依逆觀十二因緣迷起過程而顯現出來,這是佛說緣起的唯一目的,顯然旨不在於肯定緣起的事象本身、俗諦。所以說:諸法非有非無。於是根本佛教建立苦集滅道四諦八正道戒定慧三學等教法,導向正確的人生向上觀、滅煩惱行。世尊曾經苦行六年,深悟法離斷常,煩惱不可滅,所以未嘗說過要斷煩惱;終而在菩提樹下,了悟一切衆生悉具佛性,被無明覆蔽,故見虛妄緣起境界,若了法緣起、人法俱空、一切皆空,而依此觀智、無分別智,不受五受陰,直過煩惱,於生不以爲生,不生我見,於苦不以爲苦,了我實無所受,於死不以爲滅無,業性不滅故終必成種再現行,即具足正見,守戒定慧三學而滅煩惱,使八風吹不動,隨緣自在,如是即現世、即煩惱、超越解脫生死,名不死法、佛初轉法輪。所以經云:﹁滅煩惱不名涅盤,不生煩惱乃名涅盤。﹂所以涅盤即現世可得,這是佛教的根本立場,因爲由於有煩惱而說有涅盤,倘無煩惱即何需說涅盤呢?故云:﹁煩惱即菩提。﹂意謂不生煩惱當下即是菩提,不從餘處來。在依了義爲中心的大乘中,名得無生法忍、智斷惑業,不斷斷、以無分別智證滅道。然而當知,若倘存一絲毫執見、貪著,則不名無分別行。所以離妄想的無分別行,名三昧、定,能生一切善法,名淨緣起、即性大用。
綜而言之,若就生滅運動不已的萬象觀察,能生起無常想,由無常想而能建立無我想,若住於無我想,即心離我慢執著,順得涅盤。從觀察十二因緣成就一切法,名了俗諦,入於體性空義,名了真諦,而能建立法空想,由觀法空而得無所得菩提、無惑無住中道,即煩惱而得解脫,名究竟涅盤。謂因緣相作的緣生事法雖無定相,依無性法性緣集力,無作而作,但隨心智攝,變通立驗,故名萬法唯心,不動絲毫,因果現前;因緣法以其無性故體空,複以其體空故諸法不成亦不破,則因緣妙理俱常無常,緣生因果理實而無解;以即妄而真之故,緣生法非有非無,以即真而妄之故,佛性亦非有非無。即真諦以離言絕相無差別佛性爲體空義,俗諦以緣生法性絕戲論爲無性無生空義,心智以無分別性爲絕待妙用空義,亦隨舉一義即融體全攝,即心佛衆生界三無差別,而名無性、真空、真如、第一義的。則真中有假,假中有真,萬象即空即假即中,以非有非無爲宇宙人生觀。若不執著有無、時空、能所等二見、不去分別,雖心攝法而差別自亡,心不攝即壞法,名無惑取中道、解脫自在,這就是大乘佛教對於法性心性的論點和宇宙人生觀。
從末明本,從緣起了實相空者:當知,世尊坐禪,旨不在於伏滅煩惱,而在於悟道。道者即物見第一義空,謂即心無心,方契平等無分別佛法性心性、一真世界,故禪譯名靜慮。由於萬有是諸多感覺的集合事象。但就一般人而言,物象都是實在的,其實萬物是知覺的內容,物感是構成被知覺的條件。果若﹁物﹂是被知覺的,自是知覺的內容。而雖爲唯心論,依其立論原則而言,並不是說吾人所見聞覺知的客觀世界,即山川草木一概是虛無,只是說不實故如幻影,唯是主張這些畢竟是諸多感覺的集合而已。所謂﹁物﹂,畢竟是便於說明的心之抽象無他,物象即是有關物質諸性質觀念的綜合體,捨之更無所謂東西亦無所謂實體、物象而觀念、觀念而物象也。既明事像是一空心的産物,眾識所知、能識所識無二而展轉互現者,故知若心不動、不思慮憶想分別,即差別相自亡。那麽我們只要研究如何感覺物質之攝所攝性,換言之,專於研究觀念之如何結合而成爲怎樣的事象就可以了。首先我們與生俱來的先天的思想,乃繼承自前世的經驗所得,累積心識的抉擇程式依基因腦神經支揮作業準則行事,故有不同觀念體質利害境界,對我們來說,這是出自歷代所為善惡因果集散所熏,現代無條件承受的原則,人類以此爲一切認識反省的根本基礎根本準則,亦是我們對於善惡美醜的度量標準;凡是外界事物或與之符合,我們稱此直接關係爲﹁直覺﹂。有了直覺之後,繼之而來的是思想反省時期,亦即所謂﹁知﹂的活動領域,此種﹁知﹂的活動比較思想規範所成之種種準則稱為﹁知識﹂,即爲左右影響個人以及社會文化的繼續方向、發展退敗要素。
譬如觀照五蘊身,首先一旦心動,以知的活動了知人類皆有我見的一單位意識存在,更而比較憶想以爲分開而見別有心身的二單位而抉擇規範。其實心身不別,識行於色境名心,而知心識無形無相,則所成豈是實?心成境,境成心;謂離心無身,離身無心;見見即境,境境即見,乃心身相即相入、見境相即相入,混融而爲無二;而由心決定妄自規範分之心身、內外,實爲加深認識說明方便上內心虛妄影像而分之爲妄為實有二名、內心外身的。猶如夢境,如幻成幻,於中並無別有所謂自我、法自性在運作,所以經云:﹁汝身從本已來,恒自無我,非適今也。但以四大合故︵由意識攝取四大性展轉顯現似有外現象內器官存在、根塵識三事湊合所成︶︵由妄分別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等三自性、三無性故,無性成事︶,計爲我身。﹂更何況心識無形相,且剎那間互成而似有心識,即心識色境生滅不已,新陳代謝不已,即法不至法,於中又何來不變的自我、色境哉?能作的自我心識既如是和合而有,無實虛幻,何複能造自我所造之諸法呢。這種見解自內心思想所見,稱爲﹁法無我﹂,合稱我法二空、諸法實相。這是第一層覺悟到無分別界。乃至覺悟色受想行識五蘊即一蘊一識、多識亦即一識,一多非即非離的五蘊相所成道理,五蘊多識,實爲識別內心外身上的簡單化方便上而爲之差別名詞,實無內外之分。名為了法無二、二門平等出自一如。謂之諸法實相、法性空。
五蘊之法,金剛三昧經云:﹁知諸名色,唯是癡心分別。﹂名色即色受想行識五蘊的異名,離此名色更無別體。一切法,由思想所成,皆為名色所攝。五蘊既空,即無心現心,無法現法;非蘊非不蘊,而有似蘊想,執即示現諸蘊。於是一切法隨念而現,念既本空,法自如幻,無作無為,諸法皆住於心中,隨所念時,以本具心性,無二義性力,即得成就,故名不住法、唯心所現。猶如卵生諸眾生等,但以心念、執取,即便受生。一切諸法亦復如是,隨憶念時彼業現前;次第不亂相續不斷,與彼句義和合相應。以諸法皆心想生,非實之生之故,隨所念起一切諸想皆是邪見。
……諸法如幻如夢者,譬如夢中所見好惡境界憂喜宛然,覺醒已何曾是實?並是夢中意識思想所為。由此比知,覺時所見之事物皆如夢中之無實,本是第八識親相分,亦本識所變,能識所識無二,意識所分別,諸識所知,實與夢境無異。如是青黃白色,唯法無義,物本自虛,不言我青我白而招引你見,皆是自己眼識見分,自性任運分別,意識明了,自妄安置。故云:萬法本閑,而人自鬧。是以若心起時萬境現前,若空心起處,萬境皆空,不見一物一色。則空不自空因心故空。有不自有,因心故有,有無悉皆隨心。色既非空非有,則唯識唯心。若無於心,萬法安寄?若想不生,境終不現。若萬慮都息,智者即知識遍一切處,不生亦不滅,恆在寂靜;隨心起而了別,隨了別而識現,於是萬象宛然。由於迷執以為實有,宿習難改之故,即誤以為本有而今見。如人執方向故生迷起惑,迷無去來處,離方向則無迷與覺。故云:離妄想一無所有如來藏心。
大智度論云:﹁菩薩云何觀心念處?菩薩觀內外心,是內心有三相;生住滅。而作是念,是心無所從來,滅亦無所去處;但從內外因緣和合生。是心無有定實相,亦無實生住滅。亦不在過去未來現在世中,是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是心亦無性無相。亦無使生者。乃因外有種種雜六塵因綠,內有顛倒心想生滅相續,故強名為心。如是心中實覓心相不可得,是心性不生不滅,常是淨相,客塵煩惱相著故,名為不淨心。心不自知,何以故?是心心相空故,是心本末無有實法。是心與諸法無合無散,亦無前際後際中際。無色無形無對,但顛倒虛誑生。是心空無我無我所無常無實。﹂眾生如是知者,則不分別垢淨,而得心清淨。以是心清淨之故,則不為客塵煩惱所染。故知,法本不有,因心故生,若離妄想分別,即法無可成,無塵可現。如是能所無體,即我空法空,既無能起之心,亦無所滅之跡,起滅俱離,所離亦空,忽了物我無依,始信境寂心寂;乃了心生亦非是因彼,心滅亦不因他;即知境因心起,還逐心亡;但是心生,有心緣想即萬境縱然,無念憶持纖塵不現。終無心外法,能與心為緣,但是自心生,還與心為相,稱為諸法緣起性空。若通達一心法體本自清淨,性空緣起,但是自心所現,且本無縛解,則心境豁然,名為見道。所以古德云:﹁妄息寂則生,寂生知則現;知生寂已捨,了了唯真見。﹂斯謂真唯心之義。
再說,時空乃至生命萬有,都是自己妄想分別展轉創造出來的,同時自己也受著被所創造之所限制於其中的。而無明妄想執著我法二見是其導因,所以常抱著我法二執去看世間,去創造世間。然而聖凡之別,就是迷悟之別,正所謂:﹁如佛按趾,海印發光;我暫舉心,塵勞先起。﹂然則,所以能獲得如是正見者,必先拋棄我法二偏執為主的心識見解,站在寂滅理性上,以稱性無為無分別心去觀照,始可得如是正知見的。再者,由於人人都有不相同的看法、熏成習慣性,於是陷入與其相應的不同世界、受不同的果報。故而楞伽經云:﹁離妄想一無所有如來藏心﹂從而可知,識持受覺境界皆從虛妄分別所生,雖然不實如幻夢,但是有用,畢竟能成因果。猶如吾人之以過去經驗為因,現在睡眠為緣,將夢重新排列於時空之中而有夢境界的表演,睡眠緣滅則夢醒,一無所有。故而解深密經云:﹁若于內於外,不見藏住,不見熏習,不見賴耶,不見賴耶識。不見阿陀那,不見阿陀那識,若能如此知者,名善巧菩薩。如來齊此,建立一切心意識秘密善巧。﹂可見,唯識上的賴耶八識真妄和合心生滅、相待緣生之法,展轉熏種現行等說,乃是方便建立。
總而言之,佛教的特質。一者,認為上帝或道蘊在自己的心內,名為一心真如,法爾具有一如無二義性,是即眾所依靠之佛性法性眾生性乃至性相體用能所一多自他等一概非一非異,以致法界平等一相無相;迷此本一之平等法界性,隨落有無斷常二邊,以非我執以為我,更立我所,違法平等性,故名無明妄想。二者,諸法既由無明妄想一念頓時一齊相成差別法界,而無來去相,則如幻如夢無自體性,非有非無,悉皆隨自己心緣、造惑業因果受報,諸惡若斷眾善普會,福盡定散墮落三惡道;斯則百般皆由自己心性做主,自作自受,講善惡因果。其實萬法悉出自一空內心所現故,境不從外來,一切法唯自心所現,出自一心畢竟空中,以畢竟空心無作性義,而由心迴轉,別稱為﹁唯心現義﹂,但說心之有;以心無形相等於無自體性故如虛空性,而說諸法如夢如泡影,不實如空中華,即諸法如夢中境界,以非有為有;然而好夢留人睡,其功不無,令人迷惑,是故非有非無;故而以有無同出之故,不偏之非有非無,為宇宙人生觀,以有無、心境融而無礙不二之義,名中道如實義。三者,萬有但心之有故,由心之攝不攝性而有,依法之攝所攝性所轉故,苦樂由己,煩惱即菩提,離妄想分別當下涅槃,依此即惑窮理之觀智、即惑成智,法智相應,法隨智轉正轉依轉止,圓明而證菩提,名佛。則心平等故,佛身無為而為,不墮諸數,非染非淨,回歸本性清淨、畢竟空、無二平等境界。然而,列子云:﹁吞舟之魚,不游支流。﹂在凡俗眼中,以被困於人法界,為差別相所界限,亦無相應之福報,復以隔因成果等因,凡夫總是看不到成佛法相,況見佛法身、莊嚴報身?而只看到應身,一如凡夫相。但智者即肉眼而見三界諸天及諸佛境界不可思議,故名自覺聖智所行法。切勿落空妄謂:三界實為抽象虛幻的理想,在佛法中無一人成佛。總之,一切法由己心思想所成、所轉。然則,這些現今宗教差別觀點,都出自對於萬有第一生因之認識不同或不深所致,故有不同的觀念,隨其宿習觀念而與生俱來神經器官等之不同,各見其不同的境界與境遇;各自依己見執勾畫劇本,自己扮演戲中角色,亦導亦演亦觀,竟然全心沒於戲劇之中,而不知自出,則終無曲終戲散之期,在佛教中,名惑業因果輪迴。
佛法思想之特色,堪稱異數且很突出,認為萬有出自畢竟空心性中,一切法依己心思想所成,惑業自作果報自受,即不干上帝造物主。關于真理,除佛教以外的宗教哲學之所以走上岐路,以致無法回歸正規的真理上,其實犯了三大錯誤。一者,誤以為上帝造物主之高高在上,為救世主,且與己隔絕的想法,即已遠離自己之心外;試想,若道不在日常之中,則道何用?所以造成了形而上下二元隔絕無法溝通,自絕於上天堂之路。二者,誤以為萬有必有其不變永恆的自性;而墮入斷常偏見,陷入各個不解的孤立系統之中,卻走上枝末極端不歸之路。試想!若萬象悉有其自性,則何得由人?三者,執著我見,由我見故顯現我所法、把一切諸法認為實有,即無法控制萬有萬事。試想!若將萬象置之心外,則何以轉法?
…..佛教是令人類對于宇宙萬有統一理性的理解承認和順從而為旨趣。如眾所知,世界一切宗教哲學物理科學乃至相對論,對于宙萬有第一原因的理解,只是一部份而已,故名分科的學術。乃至最高學術的相對論,但至今依然無法建立其整體性統一體系,而只有佛法做到了。又一切分科學術,對于宇宙萬有第一原因的見解,雖然其主張及理解以及遵從方式有所不同,幾達八成的人類,都有某種的宗教信仰及哲學物理科學見解,自以為是。由是可見,自有人類以來,無論意識或潛在意識裏,都無時不在疑問探究著,生從何來?死去何處?究竟什麼力量,主宰人類以及世界?天道何以不可得聞?究竟所謂生命、命運、因果是否注定的?有無改善乃至解脫的可能?於中生死謎題是人生必經之路,最為重要,若不解開即無正確的價值判斷力,亦無正當的宇宙人生觀可以遵從。然則應知,萬行之首,要在即物窮理,不能憑空妄想,本顯即諸行無乖。若違真逐末不識本體,即信解行證全無所依,而徒勞無功,一世復一世地流轉下去,無法從煩惱道出離。爰此可知,人類之不出苦集生滅緣生法輪迥煩惱道,現今仍舊生活在此人類世間備受苦惱,顯見既違真逐末不識本體所致,同時足證在此世間正法一定不彰。這是給人類最嚴重的警惕。佛陀即為此一大事因緣而來,要眾生同入佛知見,故名三界世尊。由於理出宇宙萬有第一原因、以一心‧真如展開一切法,故經云:一切法即是佛法。而第一原因畢竟空無性法性、清淨法界,以本覺佛性、心性,不可知見‧無相‧如虛空離言絕相,微妙玄奧難測,故而並非世間之言語所能表達的。
●若詳見上網之拙著﹁漢傳一乘佛法宗要32集首頁﹂以此名義上綱搜尋即可見全部文章,皆為啟發宇宙萬有第一原因無他、悉明千年不出之正統一佛乘宗要。其中漢傳大乘佛法學術體系論集 1之2 無性緣起唯心唯識理實因果法界概論一書,乃依宗教哲學物理科學觀點出發,論究漢傳一乘佛教宇宙人生觀之優點,亦即借言以明無言之旨,而明宇宙萬有所依、一心真如‧萬有之第一原因,乃從畢竟空中,熾然建立一切法者。
作者:
kz661747
時間:
2015-1-3 19:45:27
人類之不出苦集生滅緣生法輪迥煩惱道,
現今仍舊生活在此人類世間備受苦惱,
顯見既違真逐末不識本體所致,
同時足證在此世間正法一定不彰。
這是給人類最嚴重的警惕。
阿彌陀佛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