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指標的定義非專業人士要理解會有些困難,但指標帶來的後續研究對科學新知有興趣的人者會想了解。OLD 20是評價英文詞彙之間外形相似度的量尺,如果用中文字類比,OLD 20可以告訴我們「王」與「玉」的外形相似度,和「王」與「主」的外形相似度是不同的,而且可以用數字表達相似的程度。這個指標比只用筆劃或字母的差異的相似度基準,提供更明確的計量尺度,之後引用這個指標的著名研究是法國Grainger教授領導的團隊,進行的狒狒識字實驗(Grainger, Dufau, Montant, Ziegler, and Fagot, 2012),泛科學的編輯也曾做過中文報導,只是不論中英文報導都沒有寫到Grainger教授是用OLD 20挑選給狒狒的實驗材料,以及做為分析狒狒識字反應的指標。如果因為我的解說,能促成研究中文的心理學家挑戰台灣彌猴的識字能力研究,也是不錯的貢獻。
另一種實例是跨實驗室團隊的合作成果,類似先登錄再現研究的模式,但是參與合作者不只關切一種或數種實驗的再現,而是所有能產生反應的刺激,以及長期以來相關的實驗研究因為程序的設定而有不一致的發現,例如呈現刺激的時間控制。語義促發(Semantic priming ,Hutchison et al., 2013)和遮蔽促發(Masked priming,Adelman et al., 2014)是這類代表,兩者都是讓要反應的刺激項目跟在呈現促發項目(probe 或 prime word)之後呈現,測量促發項目與刺激項目有關(例如「護士-醫生」,「蝴蝶-蜜蜂」)與兩者無關產生的反應差異。語義促發的項目之間時間差距較長(至少200毫秒),關聯性的操作以字詞語義為主;遮蔽促發的項目之間時間差距極短(約50毫秒左右),關聯性的操作以字詞外形相似度為主。兩種實驗分別用於探討晚期語義處理與早期知覺歷程,有心理學者提出整合兩者的理論,但直到今天還是以專注於一種歷程的理論與實驗方法的研究最有成果,也累積不少爭議。舉遮蔽促發的一項爭議,有英文字詞辨識是一個字母接著一個字母處理的理論,還是整體一起處理的理論。兩種理論的壁壘分明,傳統同儕審查很可能會使其中一方過度挑另一方的毛病,造成「不見天日」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