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得天獨厚的臺灣茶~輝煌的出口始祖(二)包種茶 [列印本頁]

作者: teaa    時間: 2015-1-24 15:09:49     標題: 得天獨厚的臺灣茶~輝煌的出口始祖(二)包種茶




包種茶與烏龍茶同為臺灣最具代表性的半發酵茶,是現今臺灣主流的茶葉,目前市面上所謂的凍頂烏龍茶、高山茶、鐵觀音等,大抵只在外形(半球形、球形)與文山包種茶(條形)有所不同,但實質上都屬於輕發酵的包種茶,與前述的烏龍茶(番莊烏龍)並不相同。

臺灣製造包種茶源於1872年下半年,大稻埕烏龍茶滯銷,於是送至福州,賦予花香,改製成花香包種茶。之後,1881年起開始有福建茶商前來臺北設立茶廠,專製包種茶。和烏龍茶相同,臺灣包種茶的製法同樣是從對岸福建傳來,稍有不同之處在於其發酵程度較輕,臺灣包種茶最初均以形狀粗大之烏龍茶作為原料茶(粗製茶),1912年以後開始製造包種原料茶,品質大為提升,1921年左右,又有無花香包種茶的發明。
臺灣包種茶的市場最初是在華僑最多的南洋各地,爪哇(今印尼)居首位,其次是暹羅(泰國)、法屬越南、英領海峽殖民地、菲律賓等地。自1881年開始輸出以來,至1926年顛峰達530萬公斤,首度超越烏龍茶。1930年中日戰爭,由於華僑的抵制與爪哇的提高關稅,主要市場轉至滿洲(中國東北)、華北,1944年輸出量達730萬公斤,是歷年最高紀錄。直到戰後,中國政權易主,加上印尼政府親共,臺灣包種茶於是從這兩大市場絕跡。國民政府來台初期,年輸出量平均在100-200萬公斤之間游走,主要市場為泰國、香港、琉球;1970年起美國與1979年起日本(取代琉球)成為臺灣包種茶最重要銷售地,1989年輸出恢復至490萬公斤,近年又逐漸下降至200餘萬公斤。

附件: history_image_5.jpg (2015-1-24 15:09:25, 37.15 KB) / 下載次數 14
https://oursogo.com/forum.php?mod=attachment&aid=OTIyMDg1MHwwN2IyZjczYnwxNzQwMzEyODgzfDB8MA%3D%3D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