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英國倫敦精神病學機構的研究學者─Robert Plomin 領導的研究人員開始探索,經一番試驗,鎖定第六對染色體深入研究。他們利用從 IQ 平均 103 的 51 位兒童及 IQ 平均 136 的 51 位兒童身上取得的 DNA,共可看到 37 個基因標誌,其中有一個 DNA 的表現特別顯著,即是一個類胰島素生長因子接受體基因(IGF2R)。而幾乎大部分的採樣中都出現有其中一個或兩者都有的染色體對偶子(allele)4 或 5,這兩個染色體對偶子是最常見的兩種形式。研究人員另外發現幾乎一半的高 IQ 族中至少含有一組的染色體對偶子 5,這是一般人的兩倍高。於是研究人員做出了一個結論:有一個基因和這個標誌相當地接近,它被認為是未具功能的,而正可用來說明為何會有不同 IQ 的差異。這個發現結果發表於美國《精神的科學》雜誌中。
Plomin 指出,若要從正常行為傾向中找出其基因是件苦差事,因為它不像其他的疾病,這是一個複雜的特性,它涉及相當多的基因。因此它使用定量的方法(基因座特性定量法,QTC),結果會顯示出一些和 IQ 相關性較遠的基因,而一一排除,最後即能釐清其基因標誌。而以上的研究方法一再指出 IQ 是可經遺傳的(至少50%),但唯有找出特異的基因才能說服眾多的懷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