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衛星自主大跨步 福衛五號明年Q1將升空 [列印本頁]

作者: 雪風    時間: 2015-5-13 08:00:52     標題: 衛星自主大跨步 福衛五號明年Q1將升空

本帖最後由 寒冰神話 於 2015-5-13 16:53 編輯

衛星自主大跨步 福衛五號明年Q1將升空

預計明年第一季發射升空的福爾摩沙衛星五號(福衛五號),現正進行最後階段的系統測試工作,國家實驗研究院今天對外公布100%由國人自主研製完成的光學遙酬載測,未來將在720公里的高空上對地表拍照,提供地表解析度2公尺的黑白影像,等於在720公里高空,可看到地表2公尺大小的東西。

國研院院長羅清華說,福衛五號是第一顆自主發展的光學遙測衛星,百分之百是國人自製,也是全球首次把CMOS感測器送上太空,今天公布的光學遙測酬載,從設計到完成歷時5年,目前正進行最後階段的系統測試工作,預計今年底完成所有衛星測試作業,隨即啟程運往美國加州范登堡空軍基地,預計明年第一季發射升空,接替福衛二號的衛星任務。

國研院指出,福衛五號的光學酬載主要由「遙測取像儀」、「聚焦面組合件」、「電子單元」等三個次系統組成,遙測取像儀是一顆大型太空級望遠鏡頭,使用的光學架構為折反射式的卡賽格林式望遠鏡,其中最大的主鏡片直徑達45公分,是國內所製造最大型的非球面鏡片。

此外,國研院表示,「聚焦面組合件」的核心為互補式金屬氧化半導體(CMOS)影像感測器,由國研院與微像科技合作研發,長、寬分別為12公分、2.4公分公分,含有5條長達12公分的線型感測器列,是全球第一顆應用於太空對地遙測的線型CMOS影像感測器,該技術未來將是遙測的主流。

國研院太空中心主任張桂祥說,衛星科技是各國管制,過去5年來最大挑戰,就是技術的門檻,經歷重重難關與技術瓶頸,才完成光學鏡片的製造與驗證,而在解析度部分,福衛五號的黑白解析度2公尺和福衛二號一樣,但是彩色解析度為4公尺,比福衛二號好上一倍,未來福衛五號將與福衛二號共同提供更好的遙測影像。



蘋果日報    104.05.12
----------------------------------------------------------------------------------------------------
福衛五號



重量: 555 公斤左右(含酬載及燃料)
形狀尺寸:八角柱形,高 2.8公尺,外徑約 1.6公尺
軌道:高度 720 公里,太陽同步軌道
取像重複性:每兩日再訪1次
繞行地球南北向走,一週時間:約 99分鐘
光學遙測酬載:包含光學照像儀、CMOS影像感測器及相關電子元件
遙測對地解析度:黑白影像 2 公尺,彩色影像 4 公尺
影像拍攝刈幅 ≧24km ;側視角範圍 ±45°
任務壽命:5年


▼ 福二衛星影像(左) 與 福衛五號衛星模擬升空後對地拍攝影像(右)






▼ 福衛五號衛星計畫系統架構







福衛一號:海洋水色研究及通訊實驗。 民國88年1月27日~民國93年6月17日
福衛二號:全球陸地及海域遙測。 民國93年5月21日~
福衛三號:觀測全球大氣層及電離層。 民國95年4月15日~
福衛四號:計畫終止





附件: 111.jpg (2015-5-13 07:07:00, 134.19 KB) / 下載次數 3
https://oursogo.com/forum.php?mod=attachment&aid=OTY5Nzc3MnwzZmQ5OGY5NnwxNzU1NTc5ODIxfDB8MA%3D%3D

附件: 112.jpg (2015-5-13 07:07:10, 98.18 KB) / 下載次數 6
https://oursogo.com/forum.php?mod=attachment&aid=OTY5Nzc3M3w4NGI4MTZmZnwxNzU1NTc5ODIxfDB8MA%3D%3D

附件: 113.jpg (2015-5-13 07:07:11, 77.19 KB) / 下載次數 4
https://oursogo.com/forum.php?mod=attachment&aid=OTY5Nzc3NHxkMzgwN2IyZnwxNzU1NTc5ODIxfDB8MA%3D%3D

附件: 114.jpg (2015-5-13 07:15:16, 74.25 KB) / 下載次數 3
https://oursogo.com/forum.php?mod=attachment&aid=OTY5Nzc4N3w5OWQxOGZmM3wxNzU1NTc5ODIxfDB8MA%3D%3D

附件: 115.jpg (2015-5-13 07:42:31, 68.21 KB) / 下載次數 21
https://oursogo.com/forum.php?mod=attachment&aid=OTY5NzgxN3xmMThmYjFlZHwxNzU1NTc5ODIxfDB8MA%3D%3D

附件: 116.jpg (2015-5-13 07:48:04, 77.45 KB) / 下載次數 10
https://oursogo.com/forum.php?mod=attachment&aid=OTY5Nzg3M3wxNjU5NGI1ZHwxNzU1NTc5ODIxfDB8MA%3D%3D
作者: utdick    時間: 2015-5-13 16:20:52

應該給這些默默的研發技術人員
說一聲讚
有你們真好
作者: 快樂小說族    時間: 2015-5-13 19:21:56

真的嗎?先前說要委托外國發射,現在又改了喔,讚喔!
作者: 不要臉的網軍    時間: 2015-5-13 20:43:55

快樂小說族 發表於 2015-5-13 19:21  
真的嗎?先前說要委托外國發射,現在又改了喔,讚喔!

目前正進行最後階段的系統測試工作.
預計今年(104)底完成所有衛星測試作業.
隨即啟程運往美國加州范登堡空軍基地.
預計明年第一季發射升空.
作者: kds129    時間: 2015-5-13 22:11:22

解析度也是管制項目
要跨進1m平方美國可能會擋,會不會觸犯軍事競備的罪名也是有可能
福衛5與2間性能上沒太大差異

之前攤位上問到是說差別在於福衛5的號稱整顆MIT的,尤其那個鏡頭他們可驕傲的哩~一直強調XD
據他們說這是一項很大的進步,畢竟福衛4被某人砍掉差點讓他們斷了命根子.......差點重演經國號事件,畢竟錢跟廠商都到位了設計圖也出來了,突然砍掉...
作者: bhx987    時間: 2015-5-14 00:38:52

本帖最後由 寒冰神話 於 2015-5-14 17:29 編輯

國內還沒有運載火箭技術,短期內也要受制於外國代射組織的箝制,衛星只會更先進,火箭也會進步,可預見的未來一定會在九鵬或蘭嶼發射自己的火箭與衛星。
作者: cks12100    時間: 2015-5-14 19:27:58

本帖最後由 寒冰神話 於 2015-5-14 23:40 編輯
bhx987 發表於 2015-5-14 00:38  
國內還沒有運載火箭技術,短期內也要受制於外國代射組織的箝制,衛星只會更先進,火箭也會進步,可預見的未 ...


美國不可能讓我國 自行發射 衛星 因為 我國整顆衛星 都是 MIT

美國沒有檢查過 怎知你有沒有違反美國禁令 偷放一些不知名的東西

比如那些可以讓我們 飛彈 跟 無人飛機 飛更遠的衛星GPS之類的
作者: kds129    時間: 2015-5-14 22:30:46

本帖最後由 寒冰神話 於 2015-5-14 23:41 編輯
cks12100 發表於 2015-5-14 19:27  
美國不可能讓我國 自行發射 衛星 因為 我國整顆衛星 都是 MIT

美國沒有檢查過 怎知你有沒有違反美國禁 ...


衛星基本上不會拆開檢查
都密封的東西
沒設計圖或是分解圖之類的只會搞壞
我想沒有委託公司會這樣惡搞客戶的東西吧

美方只會要我們把性能DATA拿去審核一下,並且比對某些零件的進出口項目去推測你的性能諸元去作為管制的手段

如果我國的衛星明顯是軍事用途或是能轉作軍用,那美國可以直接打回票拒絕發射

作者: qaz150199    時間: 2015-5-15 13:35:31

想辦法籌錢讓交大教授學生發射啦~~
作者: m.j    時間: 2015-5-16 07:45:02

2號衛星壽命真是超長...讚

5號衛星比2號衛星重量少了200公斤 價錢少了10億
看來大家都很拼 希望發射能順利~
作者: xhiou    時間: 2015-5-16 16:13:15

還是要靠美國!
國內計既然有光學生技術,那是否有能力發展潛望鏡/??
作者: karlgpo    時間: 2015-5-18 18:12:40

這套光學系統 應該再精進縮小體積,裝在艦艇上,提升防護能力
作者: xhiou    時間: 2015-5-18 19:09:28

xhiou 發表於 2015-5-16 16:13  
還是要靠美國!
國內計既然有光學生技術,那是否有能力發展潛望鏡/??

我也一直納悶!想知道潛望鏡是如何穿透艦殼?
獵殺U571片中艦長升起潛望鏡還要穿雨衣!
加油!中科院
作者: kds129    時間: 2015-5-18 19:22:37

xhiou 發表於 2015-5-18 19:09  
我也一直納悶!想知道潛望鏡是如何穿透艦殼?
獵殺U571片中艦長升起潛望鏡還要穿雨衣!
加油!中科院 ...

那個問題很大
穿透艦殼結構那邊勢必會有一個洞
當潛艇深潛時所有的應力會集中在那,想當然出意外時會從應力集中點先破壞
所以先進的潛艇都是將潛望鏡省略不然就是運用光纖線傳技術,這樣洞能做小
作者: xhiou    時間: 2015-5-19 18:51:48

kds129 發表於 2015-5-18 19:22  
那個問題很大
穿透艦殼結構那邊勢必會有一個洞
當潛艇深潛時所有的應力會集中在那,想當然出意外時會從應 ...

即便是造出要穿雨衣的潛艦還是值得肯定
不要肖想一布登天
穩扎穩打累積經驗與技術
作者: xhiou    時間: 2015-5-19 18:55:33

xhiou 發表於 2015-5-16 16:13  
還是要靠美國!
國內計既然有光學生技術,那是否有能力發展潛望鏡/??

海軍術語是『水密』
我常不定時巡大軸艙因為外面是俥葉,常滲入海水
作者: kds129    時間: 2015-5-19 21:25:54

xhiou 發表於 2015-5-19 18:51  
即便是造出要穿雨衣的潛艦還是值得肯定
不要肖想一布登天
穩扎穩打累積經驗與技術 ...

正是因為這樣所以我是支持先翻新GUPPY的.......畢竟從特戰潛艇直接跳中型潛艦跳得有些大
結果...哀~
只希望選擇踏這一大步是踏的扎實些
作者: 高登鐵漢    時間: 2015-5-19 22:04:41

kds129 發表於 2015-5-18 19:22  
那個問題很大
穿透艦殼結構那邊勢必會有一個洞
當潛艇深潛時所有的應力會集中在那,想當然出意外時會從應 ...

有個問題想請問
深潛的時候用不到潛望吧
潛望鏡不是只用在接近海面的時候嗎?
作者: xhiou    時間: 2015-5-20 20:26:35

xhiou 發表於 2015-5-19 18:55  
海軍術語是『水密』
我常不定時巡大軸艙因為外面是俥葉,常滲入海水

你是指艙底水嗎?
我想每艘船都會有艙底水!
船上會定時開起海水幫浦,可以沖廁.抽出艙底水,大船放尿!
不過現在環保意思抬頭,排放出污油就不好了!
作者: 雪風    時間: 2015-5-22 07:30:19

潛望鏡不是只用在接近海面的時候嗎?


----------------------------------------------------------------------------------------------------
老骨頭新精神 70歲潛艦大公開


控隆!控隆!控隆!控隆!控隆…
前機艙的柴油主機開動,轉速逐漸加快,鏗鏗鏘鏘的撞擊聲響,我們得靠嘶吼才勉強聽到彼此;諾曼第登陸七十周年前夕,這艘同齡的二戰潛艦首度在鏡頭前展示運作實況,潛艦官兵模擬下潛與損害管制操演,內部九大艙間公諸於世。

這是海軍首次全面開放茄比級(GUPPY II)海豹潛艦,聯合晚報記者獨家走入海豹,探詢這艘70歲老骨頭的新精神,同時也為海豹艦能否發射魚雷的歷史公案解密。

操雷沒問題
能發射自製的萬象沉雷

美軍當年將海豹艦移交我國前,解除艦上10具魚雷管發射線導魚雷功能,但我自行恢復其中兩具性能;保有發射操雷的訓練能量,也能透過魚雷管氣射,使用我自製萬象沉雷,到敵人港口放置水雷。

海豹艦仍列海軍作戰艦艇,負責南、北海域早期預警、監偵與情報傳遞任務;老驥伏櫪,至今能維持實施六項海軍甲種操演項目,配合特戰滲透訓練,在沿海運送特戰人員,模擬滲透敵軍海岸,海豹艦仍列海軍作戰艦艇。

潛航深度差
只有18公尺潛望鏡深度

不過,海豹艦性能老舊是不爭事實,目前潛航只能維持56呎、約18公尺潛望鏡深度;海軍操演時,茄比級艦因為偵獲容易,演習分數不高,參演的水面艦都不願找它當假想敵;海軍明年起透過更換後段壓力殼,希望為海豹艦找回約100公尺的潛航深度,讓它再度成為「海鯊紅軍」。

海豹艦鮮少曝光的前、後魚雷艙與指揮塔等9大艙間,首度在鏡頭前全公開;黃銅質魚雷管糾結著複雜管線,與艙壁上繁複的尺度表,保養狀況完好。海軍說,10具魚雷管只能發射二戰時代的直航魚雷,但經我方自行研改,將前艙6具魚雷管其中兩具,提升為發射線導操雷的功能。

定期模擬戰
配合特戰海岸滲透訓練

海軍說,我方沒有適合海豹潛艦發射的戰雷,過去主要作為官兵發射練習用操雷。在我國服役期間,我方研發出以魚雷管搭配中科院的萬象沉雷,潛航至敵人港口施放水雷,未來重建壓力殼若能找回潛深,也能恢復這項戰力。

海豹潛艦目前以進出港導航、人員落水、緊急下潛、上浮、水面接敵、泛水與失水損害管制與潛望鏡偵照等訓練為主;定期配合特戰部隊,實施海岸滲透訓練,載運特戰官兵到外海,利用前逃生艙以乾放或濕放模式,模擬滲透敵人海岸。


聯合電子報      2014.06.07
----------------------------------------------------------------------------------------------------

還是記者把單位記錯了,其實是18呎(約=6公尺)


作者: kds129    時間: 2015-5-27 01:10:28

本帖最後由 寒冰神話 於 2015-5-27 01:15 編輯

http://pansci.tw/archives/79898
這裡有各平面媒體都沒有的報導
對衛星有興趣的能看看

題外話~泛科學以前我就在追蹤訂閱了
覺得獨立客觀且作者們皆具有專業高度
保證不是國內記者冒充XD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