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的美國國家咖啡協會,聘請Dr. Ernest Eral Lockhart成立咖啡沖泡學會,制定了咖啡萃出率與濃度的計算標準,並以此二項標準訂定了「金杯標準Golden Cup」,之後在演化出以萃取率、濃度、沖泡比例三項數據成為「濾泡咖啡品管表」,作為濾泡試咖啡的品質檢驗準則。
而現今的美國精品咖啡協會SCAA也使用這些數據來作Golden Cup Award的評鑑。這些數據如何計算呢?
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首先先來認識一下虹吸式咖啡的器材以及如何準備、包括了正確的使用方法、保養方法以及使用上面需要注意的事項。
n syphone(虹吸式咖啡壺)
syphone〝塞風〞就是我們所謂的虹吸式咖啡壺,它最早起源於德國,之後再傳到美國及日本,也有人稱作是真空壺或蒸餾式咖啡壺,目前在台灣市場上可以看到的大部分是日本製以及部份台製的虹吸式咖啡壺,日製的虹吸式咖啡壺整體上感覺還是比較精緻尤其是Hario的玻璃品質也較好,台製的虹吸式咖啡壺,當然價格上也是有差別,從外觀上來看大同小異,有時並不容易區別,要注意的是從型號是分辨不出來的,還是仔細的看一下廠牌比較保險。
從型號上來區分,我們最常看到的是TCA、50A兩種,常用的有二人、三人份以及五人份,這兩種型號的價格相同,五人份的價格僅比三人份多一點點,當然還有其它的型號例如NCA但是較不常見,將來如有需要補充零件也比較麻煩,如果要比較這兩種型號哪一個比較好,事實上有人習慣用TCA,也有人用慣了50A之後,要他改用TCA反而不習慣,其實只要用的上手就好;它的結構都是分成兩個部分,一為玻璃上球一為玻璃下球,簡稱為上球、下球,也可稱為上座、下座,上球與下球接合處有一塊橡膠的部分稱為迫緊(TCA型與50A型不同,TCA的迫緊是深咖啡色的,而50A的迫緊是白色的,它的功能在讓上、下球能夠緊密的結合,而迫緊的位置應在上球細管的最上方,用久了以後常會發現迫緊的位置向下滑,如果有走位的現象,會造成比較多的底水無法吸到上球去,而造成咖啡味道被沖淡或是倒完底水後咖啡變少了,如此也對咖啡的品質產生影響,這時候就要小心慢慢地把迫緊推回到原位,做這個動作時要非常小心,施力要平均以免把上球玻璃弄破造成危險。
在支架上有一個金屬夾和螺絲,用來固定下球,使用前記得在確認螺絲有沒有拴緊,是不是有將下球牢牢的固定住,這樣子在上球安裝及拆卸的時後,才不會使下球鬆開脫落,而且還要注意應該將下球保持水平的位置,如果下球歪歪斜斜的話,測量出來的水量就不準了。
TCA跟50A兩種型號的外型稍有不同,最大的差異在於下球的部分,TCA型的下球比較圓,50A型的下球較寬,比較寬的下球在煮咖啡時留下的底水”(當水煮開後被吸到上球時,部份無法被吸上去的水)會比較多;另外在”迫緊”的部份形狀也不一樣,所以在拿起及裝下的時候方法也稍有不同,其實只要使用起來習慣的話都OK。至於其他型號,雖然外觀上稍有不同,不過在使用方法上還是大同小異。
n 過濾器及濾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