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狂野不內藏,LEXUS新RX美國試駕(上)(24p)
[列印本頁]
作者:
陳仁
時間:
2015-9-22 06:26:34
標題:
狂野不內藏,LEXUS新RX美國試駕(上)(24p)
位於美國奧勒岡州的波特蘭,除了是個環河且充滿人情味的小城鎮,比起紐約、洛杉磯、舊金山、西雅圖這些城市,這裡顯得清靜幽雅多,同時免稅更是最吸引觀光客之處,而充滿前衛設計的新一代LEXUS RX,與波特蘭的大自然景色並未顯得格格不入,反倒更能襯托出那不凡的身影。
打從1989年進入高級車市場的LEXUS,旗下的RX車系可算是最成功的產品,不僅引領其他高級品牌進入LSUV的領域,更以獨門的油電技術於車壇佔有一席之地,發展至今已進入第四世代,如果與前三代相比,現行第四代不僅充滿新家族風貌,原本的穩重成熟倒被狂野所取代。
話說1997年東京車展,TOYOTA發表一款名為NEW的概念車,結果同年12月便推出量產版本Harrier,當然在原廠的計畫中於1998年掛上LEXUS廠徽,以RX之名的單一3.0L排氣量進軍美國市場,此舉獲得當地消費者的認同和肯定,並與M-BENZ ML共同開啟轎式底盤LSUV的風潮。同時隨著TOYOTA在Hybrid的技術成熟,從第二代RX起也增加Hybrid動力選擇,甚至將自然進氣引擎排氣量從原本的3.0L升級至3.3L、3.5L,並向下發展出2.7L心臟,同時亦隨著原廠將F Sport運動化等級列為產品陣容之內,也成為RX發展的重點之一。2015年的紐約車展LEXUS發表第四代RX,在NX車系以全新設計風格打動消費市場後,新RX也從善如流且讓隱藏內心的狂野基因一次爆發,成為該車系最具視覺侵略性的產品。
TOYOTA Harrier(1997-2003)
第一代RX(1997-2003)
第二代RX(2003-2008)
第三代RX(2008-2012)
第三代RX小改款(2012-2015)
第四代RX(2015-)
LEXUS NX(2014-)
由於第四代RX的軸距從2740mm提升為2790mm,因此所獲得的4890×1895×1690mm車身尺碼較第三代4770×1885×1685mm要來得更大些,而更為誇張且充滿銳利線條的車身鈑件,在重新修飾的身影下讓新RX從LUSV變成Luxury Crossover;向來為新世代家族設美語彙的Spindle Grille紡錘型水箱護罩,依舊是新RX重點所在,如果說RX等於是放大版的NX相信沒有人會反對,畢竟兩者間的線條非常神似,只不過RX水箱護罩橫條數更多且面積加大,並少了迴旋鏢狀的日行燈,若沒有仔細看還真會搞混。此外第四代RX在車型等級上除了大家所熟悉的RX350、RX450h外,更增添該車系首度運用渦輪增壓的RX200t,屬於著重性能和節能的新設定,對消費者來說新鮮感十足,又免去稅金三級跳的問題,但能否驅動這不算小的身軀,這可就值得好好細心體驗了。
AUDI Q7
BMW X5
INFINITI QX70
M-BENZ GLE
PORSCHE Cayenne
LAND ROVER Range Rover Sport
VW Touareg
VOLVO XC90
而新RX的對手可真不少,包含AUDI Q7、BMW X5、INFINITI QX70、LAND ROVER Range Rover Sport、M-BENZ GLE、PORSCHE Cayenne、VW Touareg、VOLVO XC90等都是,縱使在座椅數量、動力乃至尺碼都有所差異,且品牌價值亦有落差,同時賞味期限也有所不同,但起跳價幾乎是新台幣250萬元,因此引進後勢必會面臨不小的挑戰,但以RX車系過往在本地市場不俗的表現,勢必會有一番作為,尤其和對手相比RX算是新鮮貨,面貌與造型更跳脫傳統LSUV,這點倒是非常符合21世紀消費者的喜好。然而光賣相好但骨子裡頭卻沒有兩把刷子,絕對很快就被看破手腳,因此新RX的內涵與動態表現如何?就敬請持續鎖定AutoNet汽車日報在美國奧勒岡州波特蘭的試駕報導,肯定會有令人意想不到的驚喜。
作者:
陳仁
時間:
2015-9-23 06:02:32
狂野不內藏,LEXUS新RX美國試駕(中)
如果與前三代相比,第四代RX不僅造形設計更為搶眼,且年輕運動化的路線非常明顯,同時就車身尺碼亦是歷代之最,當然就連配備的豐富性與科技感更是大幅度超越前輩們,各方面條件與表現也不輸給對手,不過對於保守派消費者來說恐怕會是一大考驗。
在整個新RX的產品陣容中,除了延續油電複合動力的RX450h,以及強調性能且最符合一般民眾習慣的自然進氣RX350外,這回又新增在節能與性能取得平衡點的RX200t,同時也在一般車型外增加F Sport,因此在外觀、內裝配備與動力等組合下,可創造出相當多種的選擇,而11月於台灣發表的新RX則包含這三種動力,並提供FF和4WD兩種設定,因此對消費者來說可依照需求和預算自行選擇。
基本上在見到實車前,我直覺新RX算是NX的放大版,主要是兩者均具備大面積紡錘型水箱護罩及銳利稜角鮮明的車體線條,但實際上體積更大的RX卻顯得霸氣得多,達2790mm的軸距架構出4890×1895×1685mm車身,如此的尺碼堪稱歷代之最,而且造形設計亦是最具動感和年輕化,以現在40歲左右的人來說絕對可以接受,但相較於保守的普羅大眾,對於一般版或是F Sport恐怕需要花點時間適應,畢竟身影實在太過前衛,不想招搖都很難,尤其網狀的水箱護罩更是充滿霸氣。此外為了達到最佳空氣力學效果,並減少囤積灰塵導致雨刷作動受限,雨刷隱藏與第三代相同隱藏在後擾流尾翼內,而這也讓新RX的外觀沒有多餘的零組件,使得整體更為流暢。此外HID與LED頭燈的差別設定已經不稀奇,方向燈共有三種設定與選擇就頗新鮮,依照車型差異分為小面積點狀、傳統與導引式三種閃耀作動模式,相信以台灣法規來說引進的應該會是傳統式和導引式兩種。
如果和外觀相比,第四代RX的內裝鋪陳雖然沒有太過搶眼,但比起前三代就顯得突出衛不少,當然在配備面亦有更多符合需求的項目。依舊保有LEXUS所堅持的高質感內裝鋪陳,在第四代RX可是展露無疑,交錯運用的皮革與類金屬材質搭配YAMAHA操刀的雷射切割飾板,整體組合下擁有一流的觸感與視覺效果,中控台上標配達12.3吋的螢幕很搶眼,可顯示衛星導航、空調、音樂、車輛設定、倒車顯影等功能,藉由類似滑鼠操作的Remote Touch選擇所需功能,就人體工學、操作簡易性和便利性來說在水準之上,一般人即可輕易上手;當然12.3吋的大螢幕因字體與圖像較大判讀更為清晰,對視力不佳或老年人而言無疑是一大福音。此外已經廣泛運用的HUD 抬頭顯示儀,首度搭載於RX車系的可是大尺寸,提供導航、車速、羅盤等資訊讓駕駛人一目了然,且即使在大太陽底下也容易判讀,算是非常貼心又實用的配備。另外加熱座椅、電子式駐車鍵控制面板則集中在排檔座前方,雖說操作上比較不就手,但至少顧及到安全考量。
在軸距拉長後,乘坐空間自然也提升不少,畢竟是延續第三代的車體結構,這也是RX向來的優勢,雖說前座縱向、頭部空間都完全沒有壓迫感,肩部也進步許多,但腿部和膝部就略嫌受限,主要是排檔座鞍部面積大壓縮了空間,畢竟這底下藏有不少功能的線路,加上為了整體造型,故犧牲了腿部和膝部的空間也喪失舒適性;至於後座依舊寬敞舒適,平整化底盤可讓出入更便利。而行李廂519L(450h因加裝電池故僅有514L)的容量不算小,由於尾門夠寬故能橫著擺放全尺碼高爾夫球具;而後座椅背共有電動和手動兩種前傾設定,電動設定更能以單鍵回復,若傾倒後創造出1592L的容積(450h為1587L),實用性相當高。
當然小空間的規劃也非常人性化,中扶手前方可收納手機等小物品,排檔座前方的內側配置智慧型手機無線充電,前座置杯架可因應度同高度飲料瓶/罐做高度調整(油壓式),全景式天窗、後座空調出風口(高規格還配置座椅加熱控制面板)、後側窗手動遮陽簾等,都是相當貼心的設計。不過比較新奇的就屬體感式電動尾門,當其他車廠是以腳或手來觸發電動尾門開啟之際,第四代RX可是配置體感式操作,無論身體哪個部位(包含頭、手肘)只要離廠徽上方約3cm的距離三秒鐘,聽到警示聲時即代表尾門開啟,但先決條件是鑰匙必須帶在身上;所以手提重物時都可輕易開啟尾門,一點也不會手忙腳亂。
至於第四代RX的最大賣點,莫過於安全性的升級,TOYOTA集團早於2014年宣布TSS(TOYOTA Safety Sense)主動式安全科技,就率先以LEXUS Safety System+之名成為該品牌第一款搭載新世代安全的產品。這套整合車頭雷達系統以及高解析度攝影機,擁有PCS(Pre-Collision System)碰撞預警系統、LDA(Lane Departure Alert)車道偏移警示系統、AHB(Automatic High Beam)遠光燈自動輔助切換等科技系統,加上附行人偵測的碰撞預警系統與RCC(Radar Cruise Control)雷達巡航控制系統後,形成完善的駕馭輔助,所有操作鍵就位於方向盤右下處和控台左下方,只需簡易操作即可啟動系統。
縱使有如此多的新設計,配備行頭亦是稱得上歷代之最,但最令人感興趣的莫過於動態表現是否有進步,底盤懸吊是否還維持舒適卻不重視操控,尤其那具全新2.0L渦輪增壓引擎裝在將近2噸重的RX上,是否會造成重拖還是輕快有加,在手握方向盤、腳踩油門之前可是讓我忐忑不安。
歷代LEXUS RX尺碼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車長(mm)
4570
4730/4755
4770
4890
車寬(mm)
1820
1844
1880
1895
車高(mm)
1670
1740/1687
1680/1720
1685
軸距(mm)
2620
2715
2740
2790
作者:
㊣野男人㊣
時間:
2015-9-23 13:03:32
有種星戰黑武士的感覺
作者:
陳仁
時間:
2015-9-24 08:56:12
狂野不內藏,LEXUS新RX美國試駕(下)
一直以來RX是以舒適為訴求,操控這部分的比例是低到相當可憐,正因為如此才能滿足大多數消費者的口味,但也失去吸引追求樂趣者的條件,縱使有著不錯的性能表現,然而每到高速過彎或換道調就軟腳,單這點就讓不少人難以接受,不過第四代RX就這方面可是改進許多,除了提供2.0L渦輪增壓引擎,轉向變得更為精準,動態表現絕非過去的軟腳蝦。
在原廠的設定下第四代RX延續第三代共有三種動力選擇,原本第三代RX是以2.7L引擎為入門動力,但隨著Downsizing小排氣量大功率的節能趨勢,這回在第四代RX取消RX270車型改換RX200t上陣,配置與NX200t相同、代號8AR-FTS的1998cc直列四缸直噴渦輪增壓引擎,其238hp/4800-5600rpm馬力與35.7kgm/1650-4000rpm扭力輸出等同於3.0L心臟的表現,變速系統則是六速自排設定。RX350與RX450h則和第三代相同,兩者均為3456cc V6直噴結構,但前者配置VVT-iW廣角可變氣門正時的自然進氣引擎,可發揮300hp/6300rpm馬力與37.7kgm/4600-4700rpm扭力,並與八速自排組合,後者則是Dual VVT-i雙可變氣門正時加上電動馬達,單引擎可輸出263hp/6000rpm、34.2kgm/4600rpm功率,而馬達方面前後則各為167hp/34.2kgm、68hp/14.2kgm的功率,故整體綜效馬力達313hp,以CVT為標準配置。當然這些僅止於原廠公佈的數據,勢必要實際上路才能有所體會,且既然頭一次搭載如此小排氣量的渦輪引擎,我自然將目標鎖定在RX200t上。
原以為RX的車重會造成2.0L渦輪增壓引擎的負擔,主要是RX要比NX來得有噸位,深怕238hp/35.7kgm會拖不動龐大身軀,但我似乎多慮了,實際上並沒有這樣的感覺發生,反倒是輕快有加,大腳油門加速時雖沒有強烈的貼背感,但仍可感受到加速性,這種衝勁非猛暴而是循序漸進,當然波特蘭郊區算是車少路又寬,道路品質之好絕非台灣民眾所能想像,當然也優於大家所熟悉的洛杉磯,或許懸吊經過經過重新調校,從路面回饋至方向盤相當忠實,同時因前輪驅動的緣故,即使重心多落在車頭,但進入山區處理彎道還頗高明,轉向也變得更精準,這令人懷疑真是過去所熟悉的RX嗎?理由是如同小船碰到大浪的搖晃已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貼近歐系風格的硬朗,路感也變得更明顯,看來新RX果真有那麼點樂趣了。
所以在熟悉後我自然放膽盡情體驗,前麥弗遜、後雙A臂懸吊結構很盡責,引擎油門反應隨著Drive mode切換有所不同,簡單來說標準的Eco與Normal模式油門反應稍慢,但在Sport模式下變得很直接,油門亦變得更輕快,反應上力道隨傳隨到,絲毫不會拖泥帶水,但不至於像RX350或者RX450h那般飽滿,真想要有衝刺感恐怕略嫌不足,不過就一般日常使用已經非常足夠,畢竟一般駕駛人不會殺彎道。此外以往處理碎震較不高明,尤其碰上減速路障時車身晃動總是持續相當久,這回經調校後變成迅速的小彈跳,如果與宛如水床的搖晃相比,我個人倒很能接受這樣的設定。
此外在RX450h上所搭載的AVS可變阻尼懸吊,於Drive mode中增加了Sport+模式,基本上比起Sport更為敏捷,同時比起RX200t又顯得更沉穩,除了車身較重也因配置四輪驅動系統讓循跡性更好些,只是前輪驅動的基礎過彎推頭就變得明顯,同時也影響到制動性表現,整體樂趣上就不如RX200t那般高,因此在安全至上原則下還是平穩駕馭就好。但無論是RX200t、RX350或者RX450h都有個共通性且應該有辦法改善的問題,那就是風切聲差不多在110km/h左右就頗明顯,或許是因車身線條變得更為銳利所致,這就留給原廠工程團隊去解決吧!
第四代RX雖然具備年輕動感且有點使壞的外型,但實際上依然是追求舒適為導向,縱使新增了渦輪增壓動力,但這完全是為了在節能與性能之間取得平衡的設定,嚴格來說與操控性能沒有太大且直接的關係。當然若和歷代相比,RX發展到第四代已經算是相當成熟,配備與安全係數亦能和來自歐洲的同級對手相抗衡,尤其新成員RX200t將為引進台灣的主力,雖說造型上會失去部分老一輩族群,但遞補上來的年輕世代應該會敞開雙手擁抱,至於能否再創新高峰,恐怕就得看發表後的價格策略而定了。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