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7月,美國空軍宣布將由麥道飛機公司(McDonnell Douglas Aircraft Company)領軍的團隊,負責把諾斯洛普(Northrop)的T-38A/B戰爪式(Talon)高級教練機性能提昇至T-38C的標準。這項宣布解答了美國各軍機製造廠商多年來心中的的一個疑問:究竟將由那個團隊來完成此單一機型架數最多的教練機現代化﹖T-38C將使美國空軍、德國空軍、以及其他使用T-38的國家,在21世紀裡,煥然一新的飛行訓練。更重要的是由T-38C的現代化計劃,顯示後冷戰時期美國設計及推銷軍機計劃的新方向,以往沿襲多年的常規,由T-38C開始,將有截然不同的新面貌。
T-38C教練機的機體(airframe)設計於1950年代,1961年服役,迄今已是機齡屆滿40年的老飛機,但經過結構延壽(structural life extension)和空電性能提昇後,新系統性能已和第一線戰機不相上下,因此在21世紀裡,仍將是美國空軍的主力高級教練機,另在空電性能提昇計劃中,美國空軍在決定得標團隊時的評估標準,已由以往的「價格」改成「價值」,而這種新標準將主宰21世紀美國軍機的採購方式。
除了美國空軍外,美國海軍經由空軍系統司令部(Air Force Systems Command )採購了5架;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亦採購了24架,用來做為太空人熟飛的教練機;前西德在1960年代中期,決定將飛行訓練移到美國境內進行,於是透過美國空軍購買了46架,在1967年運到美國德州的雪柏(Sheppard)空軍基地,俾訓練西德空軍的飛行員,不過機身仍維持美國空軍的塗裝及徽誌;另外挪威、葡萄牙、土耳其也買了一些。
美國空軍訓練司令部(Air Training Command)使用T-38後,很快就發現它的性能優越,和當時美軍使用的其他超音速飛機相比較之下,T-38的安全紀錄最好,所需的維修工時最少。在最初10年的服役生涯裡,T-38A的失事率為每百萬飛行小時2.7架,只有美國空軍原先預測27架的10分之1;每一飛行小時的維修工時是10人—小時,也只有美國空軍原先預測16人—小時的3分之2。
幸運的是1989年11月柏林圍牆倒塌,1991年1月波灣戰爭(Gulf War)聯軍迅速擊潰伊拉克,1991年2月華沙公約(Warsaw Pact)解散,9個月之後蘇聯也完全解體,使得美軍的戰備需求銳減,空軍訓練司令部(1993年7月1日更名為空軍教育訓練司令部,Air Education and Training Command)對T-38的需求也大幅降低,因此不但不需要向外索回飛機,還有餘力在1995年將40架T-38A租給我國,以取代本軍部分F-5F雙座戰機的訓練任務,使得在二代戰機服役前,部分F-5E/F戰機得以擔負戰備的任務。而在美國空軍服役的T-38A/B總架數,也由1988年1月的882架,降到1998年10月的460架。(不包括德國現有的40架、租給我國的40架、以及美軍封存的198架)。
設計修改後的座艙表現非常稱職,能持續服役超過4分之1世紀,就足可證明它是成功之作。但到了1990年代初期,和當時由洛克馬丁(Lockheed Martin)生產的Block 40/50之F-16新世代標準戰鬥機比較之下,二者的空電系統顯現出非常大的科技差距,而T-38飛訓畢業的飛行員,被派往F-16飛行聯隊的有越來越多的趨勢,使得T-38的空電系統顯然不合時宜。T-38系統上所欠缺的包括:抬頭顯示器(head-up display)、操縱/油門控制手柄(hands on throttle and stick control)、多功能顯示器(multifunction display)。加上導航系統老舊,使得訓練成果和新世代戰機的飛行需求/座艙管理間,幾乎難有交集,另外,T-38的空電系統也是越來越難維修,花費越來越貴。
為了改正這些缺點,美國空軍總部(Air Force Headquarters)在1995年12月11日,批准了空軍教育訓練司令部提出的操作需求(Operational Requirements),不久之後,各企業團隊相繼提出競標草案,這些競爭團隊都不是單一家公司而已,而是一組專業團隊,成員包括:電子廠商、訓練模擬機公司、系統公司……等等,由一家飛機製造廠領軍。這顯示即使是大飛機製造廠也得分散計劃風險,而且在高度競爭的軍機改良市場裡,也要尊重那些專業經驗豐富的公司,尤其是需要特殊的模擬機和訓練裝備公司,來參與負責地面控制系統。
參與競爭的團隊總計有:新銳科技公司(Sierratech Inc.)、克萊斯勒空中系統公司(Chrysler Technology Airborne Systems)、哈理士公司政府系統部(Harris Corporation Government Systems Group)/新加坡科技航空工業公司(Singapore Technologies Aerospace)、洛克馬丁戰術系統部(Lockheed Martin Tactical Systems)/洛拉聯邦系統公司(Loral Federal Systems)、麥道飛機公司/以色列飛機工業公司拉哈分部(Israel Aircraft Industries' Lahav Division)、諾曼公司〔Northrop Grumman,諾斯洛普公司在1994年合併格魯曼飛機工程公司(Grumman Aircraft Engi
neering Corporation)後的新名稱〕/以色列艾爾比公司(Elbit of Israel)、洛克威爾國際公司(Rockwell International)、萃克公司(Tracor Inc.)。這些團隊都深具實力,其中新銳公司曾有T-38性能提昇設計的經驗;洛克馬丁則是擁有豐富資源的企業集團龍頭老大;諾曼公司尤其不能忽視,它是T-38的原設計製造廠,在政治氣氛濃厚的加州一向以政治手腕靈活而著稱。
由於想由以色列採購F-15I的工業互惠(offset)中獲得一些額度,加上也想借助以色列為智利(Chile)空軍F-5E/F進行性能提昇的經驗,波音麥道公司(1997年8月麥道被波音合併)選擇以色列飛機工業公司拉哈分部,做為T-38空電性能提昇的主要合作夥伴,由波音麥道的航太支援商業部(Aerospace Support Business Unit)和拉哈分部共同負責,性能提昇主要在座艙部分(圖二),以滿足未來飛行員的訓練需求,內容包括:
1998年7月8日,較原定時程提前了1個月,首架完成性能提昇的T-38C(編號64-13197)進行第一次飛試,隨即交給愛德華空軍基地的飛試中心(Air Force Flight Test Center)進行發展測試(development test)和初級戰備測試評估(Initial Operational Test & Evaluation)。T-38C將先撥交喬治亞州的莫地(Moody)空軍基地,執行戰力前導訓練(Lead-In Fighter Training),之後再逐步替換美國空軍教育訓練司令部轄下,位於密西西比州、奧克拉荷馬州、德克薩斯州五個訓練聯隊的T-38A。
美國空軍進行T-38性能提昇案評估的基本原則是「最高價值」(Best Value)和「成本獨立」(cost as an independent variable)。所謂的最高價值,是在採購案中只提出性能規範(performance specification),而不是設計規範(design specification),各競標廠商自行決定如何達到規範中的各種需求,各軍種再根據各廠商提供資料中的價格、壽期成本、以往表現……等,選定能提供最佳整體服務的廠商。所謂的成本獨立,是指一個購案的成功,能在預定的經費預算內達成是個重要、但不是唯一的因素。因此麥道團隊的競標價格雖然不是最便宜的,但美國空軍評估後,認為在相同的經費下,該團隊能以最低的投資,達到最高的作戰需求,因此由麥道團隊得標。
1."USAF awards T-38 wing contract to Northrop", Flight International, 10-16 March 1999.
2."USAF invites T-38C Talon upgrade bids", Flight International, 28 March-3 April 1999.
3."Upgraded T-38's successful first flight", Jane's International Defense Review, 8/1998.
4."Pacer Classic and AUP", Air International, October 1998.
5.David C. Isby "T-38C:Twenty First Century Trainer", Modern Simulation & Training, February 1997.
6.J. T. Callagher & W. E. Fellers. "The F-5 Story: Prototype and Technology Demonstrator", Aircraft Prototype and Technology Demonstrator Symposium, March 23-24 1983.
7.Mike Witt "Avionic trends - today and tomorrow?" International Defence Ministries Specifiers Guide 1992/1993.
8.Michael A. Dornheim "Upgrades to carry USAF T-38 beyond 2020", Aviation Week & Space Technology, 25 March 1996
9.David Fulghum "T-38 replacement delayed in revised master plan", Aviation Week & Space Technology, 8 June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