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烏龍茶的起源與發展
[列印本頁]
作者:
慕冰至
時間:
2016-4-13 23:36:14
標題:
烏龍茶的起源與發展
烏龍茶的起源與發展
起源故事
烏龍茶的命名由來,相傳清朝雍正年間,有一位住在閩南安溪縣的茶農,名叫蘇龍,由於黑黝健壯、擅於打獵,而有「烏龍」的綽號。在某次上山採茶時,恰好看見山獐自身旁經過,馬上跟緊著獵物並舉槍射擊,花了一番功夫將山獐捕獲,回到家時天色已晚,全家人忙著宰殺並品嚐滋味,將製茶的事情拋到腦後。
隔天清晨起床時,發現昨日採回的茶菁經由一夜的放置過後,鮮葉全鑲上了紅邊,茶香陣陣飄散,所製成的茶葉也格外甘甜,無苦澀之味。烏龍相當驚喜,並將茶葉反覆經由萎凋、殺青、揉捻等工序,琢磨出品質優異的茶類,並命名為烏龍。
部分的學者認為烏龍茶的起源,是由宋代貢茶龍餅團演變而來,由閩南的安溪人於清朝雍正年間發明製作方法,之後再逐漸傳入閩北與台灣。多數的專家認為,烏龍茶應該創於明末清初的十七世紀中葉,並起源於福建省武夷山,史料中清朝王草堂所著作的《茶說》即有清楚記載武夷茶農製作烏龍茶的過程,故後者較為可信。
發展
近年來,在中國雲南省臨滄市鳳慶縣的香竹箐山坡上,發現了一株樹齡超過3200歲的栽培型老茶樹,可知道中國種茶的起源至少在商朝就已經開始,經過三千多年來的演變與發展,茶葉由於品種、栽種環境、製作方式等方面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外觀、顏色、口感、滋味,品項的分類也是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不斷變動。
烏龍茶至少在明末清初以後才開始種植,從原本的單一條型,轉化成今日的半條型、半球型與球型。烏龍茶在台灣學界的正式名稱為「包種茶」,北部地區的文山包種茶外觀為條索狀,中南部烏龍茶為半球型或球型。
茶葉可分為不發酵茶、半發酵茶與全發酵茶,「半發酵」的烏龍茶,發酵程度介於「不發酵」的綠茶與「全發酵」的紅茶之間,依據茶品的不同,可分為10~85%的發酵程度:如文山包種茶為15%、傳統凍頂茶為30~35%、現今凍頂茶為20~25%、木柵鐵觀音為40~50%、白毫烏龍為60~85%等等。
來源:品茶王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