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龍神 [列印本頁]

作者: 不曬月亮的魚    時間: 2016-4-26 13:23:38     標題: 龍神




討海人的守護神,能呼風喚雨的龍神龍為四靈ㄧ,自古被和人視為吉祥動物,自伏羲氏統 一各部落後,及成為漢人王朝的象徵,所有的炎黃子孫都自稱為龍的傳人。民間相傳龍王可以興風作浪、呼風喚雨,因此為求地方平安,沿海各地皆有龍王廟。

 龍在古代中國是靈獸之一,也是出現中國史籍中最早,中華民族的人民,自認是龍的子孫,上古時代有關龍的記載非常多,像易經之中有「潛龍」、「飛龍」、「亢龍」等,《楚辭》說道:「日安不到,燭龍何照。」  

 《左傳》桓公五年言道:「龍見而雩五。」中華民族五千年來,每一個朝代都有提起龍的典籍,但到底龍的形狀是生成如何?
明朝詩人謝肇淛在《五雜組》第九卷有龍之描寫:「角似鹿==頭似駝==眼似鬼==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  

 根據謝肇淛的形容,中國的龍好像世上,很多動物綜合體,明朝「李時珍」說道:「龍口旁有鬚髯,頷下有名珠,既能變水又能變火,龍有八十一鱗,具九九之數,有鱗為蛟龍,有翼為應龍,有角為蝦龍。」《說苑》〈辨物篇〉這本書冊形容龍為萬能之物;「神龍能高能下,能為大為小,能為幽能為明,能為短能為長。」  

 每一本關於龍的記載之書冊,都將龍形容得神乎其技,但一直到當代學者徐亮之,在《中國史前史話》內中對龍有進一步的解釋,「徐亮」之認為,龍是代表古代氏族的戰爭聯盟的圖騰標幟,在中國舊石器時代的末期,發生了氏族兼並的現象,在蛇圖騰的伏羲氏,打敗了其他部族之後,為了促進新政體的團結,乃綜合其他氏族圖騰標幟,創立了新的龍圖騰,這也就是龍的全身各部份,像某種動物的原因,正因龍是伏羲氏,統一各部落之後,中華民族的象徵,所以所有的炎黃子孫,就成為龍的傳人,中國人的古代觀念觀,龍與雲有密切的關係,認為龍是施雨的神獸,也流行一句話,雲從龍,風從虎。

 東漢人氏王充,在論衡第六卷龍虛篇,就指出彼當時的人民,以為龍能致雨,在論衡文中說道,龍與雲相招,故漢武帝身邊大臣董仲舒,雩祭之法,設土龍以為感也,這幾句的意思是說,當時的人民,若遇乾旱的時候,就做一條泥土捏成的土龍,希望召來真的龍,祈求龍能施雨化災,但也有人認為,雨不是龍所降,宋朝人氏陶穀,==清異錄==內中言說,雨無雲而降非龍而作,唐人號為奇水,天祿識餘內中說,龍子九種,各有所好
 〈1〉贔屭,形像龜好負重,今石碑下龜馱是也。  
 〈2〉螭吻,形像獸性好望,今屋上獸頭也。  
 〈3〉蒲牢,形像龍而小性好吼,今鐘上鈕也。  
 〈4〉狴犴,形像虎有威力,故立於獄門。  
 〈5〉饕餮,好飲食,故立於鼎蓋。  
 〈6〉蚣,性好水,故立於橋柱。  
 〈7〉睚,性好殺,故立于刀環。  
 〈8〉金猊,形像獅性好煙火,故立于香爐。  
 〈9〉椒圖,形像螺蚌性好閉,故立宇門鋪。   

 這九種就是傳說中的龍子,但這九子並不像龍,在五雜組說道,龍性是淫,故與牛交合則生鱗,與豬交合則生象,與馬交合則生龍馬,有了這本書的描寫,致使後人形容龍所生的動物,就與本龍有所差別,龍的傳說至今也議論不定,曾經有看過龍的人,大部份是在電影上,電視、圖書,或者廟宇的建築上,實際上未曾有人看過龍,由傳說中龍的形成,而演變成神尊有四位,就是『封神榜」與「西遊記」記載,「四海龍王」,明朝陸西星所作的,封神演義一書中,曾提起「四海龍王」,「東海龍王名為敖光」,「西海龍王敖順」,「南海龍王敖明」,「北海龍王敖吉」,這四名龍王奉玉帝旨令,執掌東南西北四海,所有海中生物皆於管轄,四海龍王。  

 其中「東海龍王」,有一次「中壇元帥」,「李哪吒」,在東海九彎河嬉水,震動了「龍王宮」,龍王就派第三太子,「敖丙」,上岸察觀究竟,上岸之時,與「哪吒」動起干戈,被「哪吒」金光環打死,又抽著龍王三太子,「敖丙」的龍筋,雙方結下不解之怨,「東海  
龍王」心有不甘,上天庭稟告玉帝,又被「哪吒」打著遍體鱗傷,最後率領其他三位龍王,  往李府理論,「哪吒」才自剖其腹,剜腸剔骨散了三魂七魄,從此了結與「東海龍王」的  
恩怨。  

 「四海龍王」在清朝時期,天子與百姓敬重萬分,雍正二年,西元一七二四年,世宗敕封「四海龍王」封號:東海龍王為顯仁、南海龍王賜封昭明、西海龍王為正恒、 北海龍王封為祟禮、  

「龍王」所封的記載,是在乾隆十七年,編修的台灣縣志,道藏太上洞淵說,請雨龍王經之中,太上洞淵召諸天龍王,微妙上品言道龍王有:  
東方青帝龍王,南方赤帝龍王、西方白帝龍王、北方黑帝龍王、中央黃帝龍王
  
這五方龍王,執掌一百八十靈海,三十二嶽海,一百八十靈海與三十二嶽海有 日月龍王、西海龍王、山川龍王、鎮國龍王、五岡龍王、山海龍王、州縣龍王、散水龍王、大雨龍王等

 八萬四千位的龍王,在台灣奉祀龍王神的廟宇,因受明朝陸西星,所寫的封神演義的影響,所以雕刻神像,都以「四海龍王」為主,龍是四靈之一,在中國被視為吉祥的動物,所以廟宇,宮殿,或者皇帝所居住的宮室,都雕有龍,以表高貴,莊嚴,世人認為龍王,可興風作浪,呼風喚雨,則令人畏懼不已,為保地方平安,沿海各省份,皆有龍王廟,在民間並無特定,祭祀「龍王」之日。  

 道經則記載,農曆十月三日,「四海龍王」會奏水府,稱為龍聚日,玉芝堂談薈一書內中,亦有八月十八日,「四海龍王」神,學會之日一說,道經又說:二月三日龍神朝帝,就是在二月三日,天地間一切龍神,均登天朝奏玉帝,中華民族的人民,至今雖有龍神,與「四海龍王」的傳說,但並無任何一人,有看過龍。  

 關於龍的傳說,有的講龍在天,有的說是龍在大海中,在中國早的哲學書籍,周朝所作的易經有記載,龍是水畜,所以海嘯或者洪水氾濫,世人都相信與龍關係,也相信四海龍王,是統轄四面海域的海洋之王,每次出海捉魚,還是坐船遠渡,都會前來龍王廟,祈求一帆風順,在大海中海浪平順,安全到目的地,尤其古代帝王,都以真龍轉世,自稱為真命天子,因此衍生以五爪龍代表皇帝,四爪龍代表大臣,魚龍代表太監,一般的民間認為,有「四海龍王」以外,還有雲龍、土龍,大海中的龍王,但道藏之中記載,五方龍王,以及一百八十靈海,與三十二嶽海的,八萬四千位的龍王,不管有幾位龍王,到目前還是一個謎,中國人男人稱為龍,女人稱為鳳,中華民族在祭典,或者民俗文化,人民與龍是相結合。  

 譬如廟會的龍搶珠,廟宇的建築,都是以龍為主體,大家可能是有一點了解,那個其實是傳統社會裡面,它的一種象徵,它主要是要創造一個,大家要團結起來,要合作起來的時候,你總是要有一個共同的信仰,所以我們要了解,伏羲氏那個時代裡面,整個信仰裡面,還  
沒有到偶像祟拜,我們民間信仰裡面,一般人的信仰,大概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就是靈魂祟拜  
  第二個階段就是圖騰祟拜
  第三個才是我們現在的

 偶像祟拜,就是拜神,這個偶像祟拜,圖騰祟拜,圖騰就是最高的東西,我如果要跟你信你,我看不到我們的偶像,看不到我們的圖騰怎麼辦,所以才合起來變成這樣,所以我覺得伏羲氏,本身就是一個神話,因為他本身就是從神來創造另外一種,讓大家可以信服的一種對象,所以從最早,開始出現就是神物,他不是生物也不是動物,也不是植物,什麼物都不是,是神物就對了,像龍,我們看它是一個神物,它與我們民間常傳說的,像「東海龍王」,這個一樣嗎,這個不一樣,這個差多了,龍王跟龍,我想是借用,事實上龍常被借用。



作者: loren99    時間: 2016-9-1 14:22:41

龍王的故事真多也ˊ真是奇啊!應該是要多囉了解才是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