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日本綠茶
[列印本頁]
作者:
慕冰至
時間:
2016-5-16 20:39:03
標題:
日本綠茶
日本綠茶
歷史
日本綠茶如同漢字、和服一樣起源於中國,茶葉的傳入可以追溯到唐代,當時日本著名的學問僧永忠入唐求法,在中國待了20多年,將吸收到的中國飲茶習俗與大唐文化帶回日本,永忠過後,又有大批學問僧從日本入唐,此時茶葉已在日本大量種植,飲茶之風在日本上層社會中漸漸傳播開來。
宋朝,榮西禪師西渡中國學禪,對於當時中國的茶藝有所記錄,著作了《吃茶養生記》一書,詳載當時中國種茶、製茶、飲茶風氣與技術,對後世影響極大。日本在接受了從中國的飲茶文化後,結合了自身風土民情與生活方式,融合了宗教哲學、社會道德、品行休養,將飲茶昇華至茶道,進而發展出屬於自己的飲茶風俗。
綠茶種植方式
一般而言,日本茶葉種植可分為下列兩種:
覆下園
在茶樹長出新芽時,於採摘前20天,用布將整個茶園覆蓋,阻斷日光照射,可以使茶澀味減弱、提高甘味。最適合用於製造抹茶及玉露茶。
露天園
不使用布覆蓋而讓日光充分照射茶園,沖泡的茶味較澀,喝起來清爽。以煎茶、番茶、莖茶、玄米茶作代表。
綠茶製作
日本綠茶的製作方式為蒸青製法與炒青製法,以蒸青製法為主,茶葉採摘後,以100°C水蒸氣將之蒸熟,讓茶葉停止發酵,保留其原有的營養與清新香味,沖泡出的茶色碧綠青翠,口感圓潤。炒青製法以大火炒製,茶香帶有焙炒香味,香氣濃郁,如焙茶。
日本茶葉種類
煎茶
:
「煎茶」原先是指沏茶的一種方式,唐代沏茶法主要以此為主。茶葉東渡日本後,利用蒸青的方式製作,逐漸被用來指稱一種茶的品種,蒸青煎茶的工藝過程分貯青、蒸青、粗揉、揉撚、中揉、精揉、乾燥等工序。
目前是日本產量最多,最被廣泛飲用的綠茶,近幾年研究顯示,含有大量的抗氧化兒茶素成分。茶葉為五月立春後第八十八天採摘的上等茶,沖泡方式簡便,茶葉注入沸水即可飲用,茶湯如透明的金黃色,口感微澀,清新甘醇。
玉露茶
:
玉露茶為日本茶中最高級的茶品。對茶葉的要求甚高,茶樹需費工照顧,採摘前20天,用布蓋住茶園,使茶葉生長在陰涼處,減少澀味,增加甘味。嫩芽採下後使用蒸青殺青再急速冷卻後,揉成細長的茶葉。滋味甘醇甜美,清新柔和。
2016-5-16 20:38:52 上傳
下載附件
(7.51 KB)
抹茶
:
抹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中國的隋代,在唐代與宋代時達到巔峰,在明代改為散茶,採用茶葉放入杯中直接泡製的喝法,於是抹茶的點茶方式(先將磨製好的茶粉放入再沖茶)便在中國歷史上斷代。在九世紀末日本遣唐使將中國的抹茶傳入,在日本發揚光大,並發展成茶道。
利用每年採收前的春茶茶菁製作,高溫蒸青過後直接烘乾,去葉柄、莖,以石磨磨成超微的粉狀物,平均粒徑為3微米,因顆粒極為微細抹茶粉呈現懸浮在熱水中,不會沈澱,製作方式費時費工,再以石臼磨成茶粉。其顏色深綠,口味濃鬱,香氣逼人。
粉茶
:
粉茶是玉露茶或煎茶的製作過程中,所產出來的茶葉碎,多做成茶包或平時的茶飲,由於為粉狀,短時間即可泡出濃郁的綠茶,最常在壽司店飲用。
現代粉茶利用分碎機製作,將茶葉磨成茶粉,粒徑平均為抹茶的13~16倍大,無法懸浮在熱水,久置即產生沈澱,此為粉茶與抹茶相異最大之處,主要供作加工食品,製程茶蛋糕、茶麵包、茶霜淇淋等等。
番茶
:
番茶是採收茶芽以下較大的葉子部份,以蒸青殺青後,放置陽光下曬乾或烘乾,再將葉菁撿剔出來而製成。其茶味偏濃,顏色較深。
焙茶
:
焙茶又稱為烘焙茶,是日本少數以炒青方式製成的日本綠茶,焙茶利用高溫炒茶,將原本鮮綠的茶葉呈現棕色,帶有濃濃的焙炒香味,喝起來幾乎沒有苦澀味,適合在冷風蕭蕭的冬天飲用,且炒過後的茶葉咖啡因含量較少,老幼皆適合。
玄米茶
:
以糙米為原料,將玄米以大火炒過,在加入綠茶茶葉而製成,可分為顆粒玄米茶與碎玄米茶。顆粒玄米茶可直接沖泡飲用,是利用完整的玄米和日本綠茶結合調配而成;玄米茶不適合直接沖泡,需製成茶袋後才能飲用,是利用碎玄米與綠茶調配而成。
玄米茶不僅添增了炒米的香氣,又蘊含著茶葉的自然芳香,大火炒過使茶湯苦澀味降低,喝起來淡淡幽香中含有暖暖回甘的糙米味道,相當獨特。
莖茶
:
莖茶取茶樹的莖梗部分,或是煎茶和玉露茶製作過程中,分撿出來的茶莖和葉柄製作,其茶味較淡,可用來做茶泡飯。莖茶和一般茶葉不同,非整片的茶葉製成,故通常只能沖泡一回。
【品茶王】
附件:
images.jpeg
(2016-5-16 20:38:52, 7.51 KB) / 下載次數 3
https://oursogo.com/forum.php?mod=attachment&aid=MTE4NTgwOTB8ZTUwMzE0NTJ8MTc0MDM4ODEwOHwwfDA%3D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