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中道之意義
[列印本頁]
作者:
蔡仲子
時間:
2016-5-17 00:37:31
標題:
中道之意義
中道之意義
中道,當然是不落二邊。但不落二邊──中道所含的意義,還應該解說。中 的本義,可約為二種:一、中實:中即如實,在正見的體悟實踐中,一切法的本 相如何,應該如何,即還他如何。這是徹底的,究竟的,所以僧叡說:「以中為 名者,照其實也」(中論序)。二、中正:中即圓正,不偏這邊,也不偏於那邊 ,恰得其中。如佛說中道,依緣起法而顯示。這緣起法,是事事物物內在的根本 法則。在無量無邊極其複雜的現象中,把握這普遍而必然的法則,才能正確、恰 當的開示人生的真理,及人生的正行。中即是正,所以肇公稱『中觀論』為『正 觀論』,中道即是八正道。此中實與中正,是相依相成的:中實,所以是中正的 ;中正,所以是中實的,這可總以「恰到好處」去形容他。
龍樹發揚緣起、空、中道的深義,以「中」為宗而造論。他嚴格地把握那修 道中心的立場,對於中道的解說,也不出於中實與中正。中實,本以正觀緣起性 而遠離戲論的寂滅為主。這中實的寂滅,從實踐的意義去說,即是不著於名相, 不落於對待。一、不取著名相:這如『大智度論』卷六說:「非有亦非無,亦無 非有無,此語亦不受,如是名中道」。中道,不但是非有非無,更進一步的說: 「此語亦不受」。「受」即新譯的取。凡稱之為有、為無、為非有非無,都不過 名言的概念。非有非無,本表示觀心的不落有無戲論,如以為是非有非無,這不 能恰合中實的本意。所以必須即此「非非」的名相,也不再取著。二、不落於對 待:我們所認識的,所言說的,都是相對的。凡是相對的,即不契於如實絕待的 中道。如『大智度論』卷四十三,說到種種的二邊,都結論說:「離是二邊行中 道,是名般若」。這裏所說的種種二邊,如常無常、見無見等,都是二邊。進而 至於能行能證的人──菩薩、佛是一邊,所行、所證的法──六度、大菩提是一 邊;甚至般若是一邊,非般若是一邊,要離此二邊行中道。這不落對待的中道, 即入不二法門,是順於勝義,依觀心的體悟說。
關於中正的意義,龍樹也有很好的發揮。依佛陀所正覺的,為眾生所巧便言 說的,在佛陀,都是圓滿而中正的。如緣起是中正的,空也是中正的,至於中道 那更是中正了。但世俗言說的施設,不免片面性的缺陷,所以古德說:「理圓言 偏」。眾生對於佛的教法,不能圓見佛法的中道,聞思或修行,在任何方面有所 偏重,就會失卻中道。如『智論』卷八十說:「若人但觀畢竟空,多墮斷滅邊; 若觀有,多墮常邊。離是二邊故說十二因緣空,……離二邊故,假名為中道」。 畢竟空與緣起有,那裏會墮於一邊?這因為學者有所偏重的流弊──世諦流布, 什麼都有弊的,所以特說明緣起與空寂不偏的中道。即空的緣起,不落於斷邊; 即緣起的性空,不落於常邊。緣起與空,印度佛教確曾有過偏重的發展。到極端 ,如方廣道人偏空,是墮於斷滅邊;薩婆多部偏於一切法有,即墮於常邊。為了 挽救這種偏病,所以龍樹探『阿含』及『般若』的本意,特明此緣起即空的中道 ,以拯拔那「心有所著」的偏失者,使之返歸於釋迦的中道。學者不能巧得佛法 的實義,多落於二邊,所以特稱此綜貫性相空有的為中道。龍樹的中道論,不外 乎不著名相與對待(宗歸一實),綜貫性相及空有(教申二諦)。中觀大乘的特 色,實即是根本教義完滿的開展。 [ (印順導師/中觀今論)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