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道
[列印本頁]
作者:
蔡仲子
時間:
2016-6-20 00:44:35
標題:
道
道
道在中國哲學中,是一個重要的概念,表示「終極真理」。此一概念,不單為哲學流派道家、儒家等所重視,也被宗教流派道教等所使。
《易經》是中國最古老的文獻之一,並被儒家尊為「五經」之首;上古三大奇書。《易》事實上是包括了古代的《連山》、《歸藏》和《周易》,但《連山》和《歸藏》已經失傳。一般《易經》即指《周易》。
《周易》起源相當早,相傳「文王拘而演周易」,所以坊間認為西周初年由文王所著,因此較春秋時代的哲學著作(老子的道德經和孔子的論語)為早。
廣義的《易》包括《周易》和《易傳》。由於《周易》文字含義隨時代演變,內容在春秋戰國時便已不易讀懂,因此孔子時代的人撰寫了《十翼》(在宋代歐陽修之前,歷代一直認定是孔子之作),又稱為《易傳》,以解讀《周易》。現今學者多認為《周易》七卷書中最早的《易傳》是戰國時代的作品。
《周易》以一套符號系統來描述狀態的變易,表現了中國古典文化的哲學和宇宙觀。它的中心思想,是以陰陽交替的變化描述世間萬物的變化。雖然秦朝時已普遍認為《易經》可用以占卦筮卜,但它的影響遍及中國的哲學、宗教、醫學、天文、算術、文學、音樂、藝術、軍事和武術。自從十七世紀開始,《易經》也被介紹到西方。
陰陽就是道
繫辭傳說:「一陰一陽之謂道」、「天之道,曰陰與陽」,並引用孔子的話:「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所以說儒家認同:「道者,陰陽變化之理也。」道,即宇宙運行,自然變化的法則。
道的衍生與變化
繫辭傳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經中的「太極」與「道」字相通,正因為萬物由「道」所生,因此萬物變化均由太極,化成兩儀、四象、八卦。所以易經的卦象才能蓋括所有變化,成為筮卜的依據。
先秦其他經典中的「道」
「道之大如天,其廣如地,其重如石,其輕如羽,民之所以知者寡。」(《管子•白心》)
「是故上道高而不可察也,深而不可則(且)也。顯明弗能為名,廣大弗能為刑(形),獨立不偶,萬物莫之能令。」(《黃帝四經•道原》)
《道德經》中的「道」
「道」字見於《老子》(《道德經》以此為篇名)。道家、道教奉老子為始祖,道家、道教的名稱也由此而來。
什麼是道?
《道德經》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雖然可以被履行(可道),但其實質並非行道之法所能完全囊括(非常道)。
道雖然可以被討論、命名(可名),然其實質並非言語所能形容(非常名)。
《道德經》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者,在「一」之前,所謂「一」,即是所謂的本體論的「本體」、現代西方的存在哲學的「存在」,此「一」者,即指萬物統一的本質。
「一」本身便不可思議,因為可思議者必須分辨能思議與不能思議之事物,此即是分別心,即是「二」,即是「陰陽」,等而下之而有萬物可言。
「一」即不可思議,是故「道」更加無可言說,無可思議判別之理。
需要注意的是,「道」在不同的地方,可指可以實踐的「道路」、理論體系的「根本」,與此不可言說之「本體」、更甚於本體之上的超出有無存在的「概念」,後者即是無法討論的「道」,而之前的「道」是可以理論、切實可行的事物。
不可用言語表達
《道德經》第一章一開始就寫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王弼對此的解釋是:「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不道,不可名也。」
一般來說,這裡第一個、第三個「道」字解作「終極真理」;第二個「道」字解作「言語,說話」。意思大概是:「可以用言語解釋妥當的『道』,就不可能是真正的『道』;若果我們給予『道』一個名字,這個名字也肯定不能把『道』形容妥貼。」
由於人認識的局限性,我們所說的道都只是真正道的一部分,無法窺見道的全貌,故無法反映道的本質。例如我們說這是一張桌子,可那是我們的說法,它是什麼呢?是一堆木頭,還是一堆原子,都只反映了它的一個側面。
正因為「道」本身是不可言說,所以老子在《清靜經》後來寫道:「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也就是說:「這個『道』字雖然不肖,但我(老子)還是先把這個終極真理叫作『道』好了。」
但儘管道的本質不可言傳,但包括《道德經》等典籍都在言說道,「道不可道」本身也是在描述道,實際上不是在言說道的本質,而是言說道的存在,即是道的本質雖然無法具體描述,但其存在是可言的,但也止於「祂存在」而無法進一步言說。這和現代西方的存在哲學的「存在先於本質」異曲同工。
衍生萬物
《道德經》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意指「道」是所有創造自然,及自然變化的法則,是一切事物的規律,因此,「道」是一切的本源。此處,老子道出宇宙發源形成論。道家的太極印正是體現,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
道在萬物之中
《道德經》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這就是說,人的法則在地裡頭,地的法則在天裡頭,天的法則在道里頭,而只有道的法則是自在的,本源的。
道也是道路的意思。是事物發展路徑。路徑是事物規律的外在體現。因此,道理與道路就統一了。
實際上「道」字本身的字形也表明道在萬物中。《說文解字》:「道」,從,從首,謂長行,首:謂面之所向,行之所達。所謂「面之所向,行之所達」,意即面向哪裡,道在哪裡;走到哪裡,道在哪裡。
道與德的關係
道,是「一」之上,不可言說者,為體。 德,是道所衍生的萬物一切,事物的存在規律,為用。
《莊子》中的道
《莊子》是道家另一部經典作品,裡頭也有述及「道」的概念。
無處不在
《莊子》外篇《知北遊第廿二》中,有這麼一段:
東郭子問於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旡所不在。」東郭子曰:「期而後可。」莊子曰:「在螻蟻。」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東郭子不應。莊子曰:「夫子之問也,固不及質。正獲之問於監市履狶也,每下愈況。汝唯莫必,旡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周咸三者,異名同實,其指一也。」「嘗相與游乎旡何有之宮,同合而論,旡所終窮乎!嘗相與旡為乎!澹而靜乎!漠而清乎!調而閒乎!寥已吾志,旡往焉而不知其所至。去而來而不知其所止,吾已往來焉而不知其所終;徬徨乎馮閎,大知入焉而不知其所窮。物物者與物旡際,而物有際者,所謂物際者也。不際之際,際之不際者也。謂盈虛衰殺,彼為盈虛非盈虛,彼為衰殺非衰殺,彼為本末非本末,彼為積散非積散也。」
莊子在此回答東郭子問「道是甚麼」,大意是說:「『道』是無始無終,無所不包,無處不在。人要學道的話,當看鼻涕蟲,當看屎尿便溺,所有事物都不放過,才能觀見『道』的法則與偉大。
《呂祖明道說》對「道」字的解釋
《呂祖明道說》認為「道」字從「首」從「辵」,「首」指「先天一炁」;「辵」義為乍行乍止。「有先天一炁之道存焉。何言之?性非此道不能圓,命非此道不能了,其事非人不敢言。故道家巧譬曲喻,而有玉液了性,金液了命之說。夫玉液金液者,即先天一炁之道也。其所以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者,此道也。鬼神所以能為造化之跡,而為二氣之良能者,亦此道也。」 「首者先也,取先天一炁之義也;辵者乍行乍止也。」
台灣仙道
作者:
iakoto
時間:
2016-6-20 16:36:45
如果要說什麼是道的話,我認為氣的解釋最好。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