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原始佛教與唯識思想
[列印本頁]
作者:
蔡仲子
時間:
2016-6-28 00:36:43
標題:
原始佛教與唯識思想
原始佛教與唯識思想
像後代發揚大成的唯識學,原始佛教裡當然是沒有的。但唯識的傾向,不能 說沒有,至少也有點近似。原始佛教的緣起論,確有重心的傾向。處理的問題, 又本來與心識有關。後代的佛弟子,順著這種傾向,討論有關心識的問題,這才 有意無意的走上唯識論。如上述的五項唯識思想,確乎都是立足在業果緣起的起 滅上的,也就是緣起觀的一種解說。
先從「由心所造」說起:緣起的流轉門,不出惑、業(因)、苦(果)三事 。苦、是現實的器世間與有情世間。在小乘學者,大都把它分為色、心、非色非 心三類,沒有說它唯是一心的。在現象上,的確有色心等差別;就是後代的唯識 學者,也還是相對的承認它。談到世間的因緣,六界是有心也有色(材料的); 愛取本來指愛取相應的身心諸行(動力的);連惑業二者也不大作嚴格的分劃。 但後來,把惑與業割截了。以為惑是無明、愛、取等一切煩惱,是內心所有的作 用。業是屬於色法的;有人說是非色非心的;一類學者索性把業看為思心所或心 心所的作用。這樣,才明白而迅速的走上唯識論。從原始佛教看,唯識論是多少 有點不同的。不過,有情和器世間,都由內心主動通過身口的行為而造作一切, 所以佛教的緣起論,古人曾稱之為「由心論」。它雖沒有大乘唯識學的意趣,但 重心與以心為主因的傾向,卻確乎容易被人想像為唯識的。如『雜阿含經』(卷 十‧二六七經)說:
「比丘!我不見一色種種如斑色鳥,心復過是。所以者何?彼畜生心種種 故色種種。是故比丘!當善思惟觀察於心。……譬如畫師、畫師弟子,善 治素地,具眾彩色,隨意圖畫種種像類」。
色法的所以有種種,由於內心的種種。如不從緣起論的體系中去理解,那必 然的會感覺到本經是明顯的唯識論。尤其是畫師畫圖的比喻,使我們聯想到『華 嚴經』的「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蘊……無法而不造」。『阿含經』的思想,對 『華嚴經』的唯心論,確有深切的影響。
「隨心所變」,從戒定慧的實證而來。原始佛教的解脫論,確乎不從物質世 界的改造起,不從社會的組織求解放,也不作生理機構的改善,主要在內心解脫 ,不受外境的轉動。戒定慧,本總括一切身心的正行。但後來的一分學者說「五 法是道」。除去身、口的行為,偏重內心,佛教這才走上唯心論。這與釋尊的八 支聖道,確乎是不合的。不過,佛教調柔身心的正行,確乎重在定慧的精神修養 ,其中特別注重智慧。雖沒有明說根身與世界的隨心而變,根身不免變壞,世界 繫於共業;而重視內心,也曾宣說識是雜染的主導者,智是清淨的主導者,著實暗示了唯心論。大乘學者,依定慧實證的經驗,強調修持的能力,以為內心的轉 變,根身與世界也就跟著轉變,建立唯心的淨土論、意生身論。清淨還滅的由心 論,不能說與「隨心所變」無關。
雜染清淨的以心為主,本是學派所共許的。有部等以為實有色心等種種自體 差別,不過心的力量要強些。因心而造善業惡業,色法心法等才從緣生起來。色 等好像是材料,心好像是工人。種種形式的建築物,雖由匠人的計劃造成,但所 造的並不就是匠人。這樣,因心的染淨而有染淨的眾生與世界,但並不唯是一心 。像經部,他雖然主張業力熏習在內心,但當內心的種子生起外境的時候,種子 雖在內心,境界還是在心外的。因此,在緣起的雜染流轉和清淨還滅方面,小乘 學者雖一致承認「由心所造」、「隨心所變」,但還不能成為真正的唯識學。在 唯識學者的眼光看來,染淨由心,就是唯識的思想。像『成唯識論』五教十理證 明阿賴耶的時候,便引證到『阿含經』的「心雜染故有情雜染,心清淨故有情清 淨」(見論卷四);「染淨諸法種子之所集起,故名為心」(見論卷三)。這樣看來,「由心所造」、「隨心所變」的唯識思想,是啟發於原始佛教的緣起論, 極為明白。
緣起支中識、名色、六入、觸四支,是立足在認識論上的,上面已經說過。 這與「即心所現」的唯識,有密切的關係。「根境和合生識」,在不懂佛法的人 ,它不但不覺到唯識的意趣,還會誤解佛法是唯物的。但在緣起支的認識論裡, 認識的主因是識,緣識才有名色、六入、觸。這就是說:所認識的對象(名色) ,要因主觀的識,才能存在。反之,名色的消失,也要識滅以後才能徹底的滅盡 『長阿含經』(卷十六)的『堅固經』,就曾討論到這個問題了。經上說:
「何由無四大?地、水、火、風滅?何由無粗、細,及長、短、好、醜? 何由無名色,永滅無有餘?應盡識無形,無量自有光,此滅大亦滅,粗、 細、好、醜滅,於此名色滅,識滅餘亦滅」。
從識緣名色,和識滅則名色滅的定律,作認識論的觀察時,那所認識的一切 ,很容易解說為是自心所現的意象。如不能正解依彼者不離彼而亦不即彼起的緣起論,那末唯識的思想,是會很自然的從我們心裡出現。
唯識學中,以入胎識作前提,因入胎識所藏的種子,漸漸的生起根身,就是 「因心所生」的唯識。它是根據十二緣起中的識支,和從識到名色、六入的過程 。瑜伽派的唯識學,注重在業感的果報識。不但『成唯識論』引「識緣名色,名 色緣識」,和「有色根身是有執受」,「有異熟心,善惡業感」,證明它的阿賴 耶識,是異熟報主和根身的執受者;『顯揚聖教論』,更明白的引識支來證明阿 賴耶,像論卷一說:
「云何知有此識?如薄伽梵說:無明所覆,愛結所繫,愚夫感得有識之身 。此言顯有異熟阿賴耶識。又說:如五種子,此則名為有取之識。此言顯 有一切種子阿賴耶識」。
「因心所生」的唯識思想,在唯識學者看來,是根據緣起論而建立的。確鑿 有據,不消多說的了。
「映心所顯」的唯識,是根據緣起中的無明支。經裡常常說到「無明所覆」,但覆的是什麼呢?因無明的無知,隱覆了真理。同時,經上又說「眾生心長夜 為貪瞋癡等所汙」;又說「心性本淨,客塵煩惱之所雜染」。無明本可以遍攝一 切煩惱的;心性與法性,也有密切的連繫。因此,心為雜染所汙的思想,與無明 所覆的思想,發生了合流的趨向。心為客塵所染而現起不淨的思想,在後代的唯 識學上,也就轉化為雜染習氣隱覆淨心,而現起一切虛妄境界的思想。瑜伽派的 唯識學,或者不大同情,但在接近大眾分別說系的經論,卻特別發揮這一點。妄 心派,注重業力所感,業感的本識含藏一切種子而生起一切。真心派注重煩惱所 覆,煩惱熏染淨心,在淨心上反映出染習的妄相。它們各有它的側重點;才開展 了好像對立的理論。
總之,唯識思想,是導源於緣起論的,它是緣起論的一種說明。在說明緣起 時,經中大多吐露出重心的傾向。佛教的所以產生唯識學,不能說是無因的。至 多,只能說有點強調。在這短短的解說中,很可以得到相當的結論。(印順導師/唯識學探源)
作者:
serendipity
時間:
2020-7-31 11:00:32
本文最後由 serendipity 於 2020-7-31 11:49 編輯
「
根
境和合生
識
」,在不懂佛法的人 ,它不但不覺到唯識的意趣,還會誤解佛法是唯物的。但在緣起支的認識論裡, 認識的主因是識,
緣識
才有名色、
六入
、觸。
12因緣=無明 行
識
名色
六入
觸 受 愛.......
「根(
六入
)」是12因緣的第5支。而「識」是第3支
這代表,先有「識」,然後才有「根(
六入
)」
但
印順
說 12因緣的「識」,是
根.境
和合 所生
這代表,先有「根(
六入
)」,然後才有「識」
印順
的說法 違反 12因緣的前後順序
所以,
印順
對12因緣
第3支「識
」的解讀是錯誤的
作者:
serendipity
時間:
2020-7-31 11:21:16
本文最後由 serendipity 於 2020-7-31 11:50 編輯
12因緣=無明, 行,
識
, 名色,
六入
, 觸, 受, 愛, 取
......
《雜阿含經 卷第九(248)》
緣眼
及色
生眼識
不。答言 如是。
《中阿含經 卷第二十八(115)》
緣眼
及色
生眼識
。三事共會 便有更觸。
《雜阿含經 卷第九 (248)》
緣意
及法
生意識
不。答曰如是。
根據上面佛經講述
眼識
&
意識
,
眼識
確實是
眼根
和
色塵
和合 所生。
意識
則是
意根
和
法塵
和合 所生。
也就是說,先有
眼根/意根
,然後才
生眼識/意識
但為何12因緣卻顯示,先有「識」,然後才有「
六根
(六入)」?
這就是很多人不明白的地方,
很多人不明白12因緣
第3支「識
」,和
眼識 耳識 意識
等 是不同的「識」
---------------------------------------------------------------------------
眼識 耳識 鼻識 舌識 身識 意識
這六識 的
出現點
,是與「
六入
」一起的
這清楚說明,「前六識」與第3支「識」是不同的
識
作者:
serendipity
時間:
2020-7-31 11:46:54
本文最後由 serendipity 於 2020-7-31 12:09 編輯
《雜阿含經 卷第十二(298)》
云何爲
識
。謂
六識身
。
眼識身.耳識身.鼻識身.舌識身.身識身.意識身。
佛經說,12因緣
第3支「識
」,即是「
六識身
」
很多人
自作聰明
,將「六識身」解讀為=眼識 耳識 鼻識 舌識 身識 意識
亂解讀的結果,就是與12因緣 發生衝突
--------------------------------------------------------------
「六識身」其實是指 中陰身
12因緣
第3支「識
」就是:
投胎識
,中陰身
作者:
serendipity
時間:
2020-7-31 12:02:37
本文最後由 serendipity 於 2020-7-31 12:13 編輯
《長阿含經 卷第十(13)》若
識
不入
母胎
者 有
名色
不。答曰 無也。
《雜阿含經 卷第二十五 (640)》
中陰
眾生。來
入母胎
。
從上面經文 可以清楚看出,12因緣
第3支「識
」確實就是
投胎識,中陰身
投胎識
來入母胎,胚胎發育成長,生出
六根
(六入),
有了六根 才能
生六識
(眼識 耳識 鼻識 舌識 身識 意識)
所以要搞清楚,
12因緣
第3支「識
」,與
前六識
是不同的
識
作者:
serendipity
時間:
2020-7-31 17:37:51
本文最後由 serendipity 於 2020-7-31 17:43 編輯
有
投胎識
。還有
眼識 耳識 鼻識 舌識 身識 意識
很清楚,
阿含
不是只講
六種識
阿含
和
大乘經典
其實都講
八種識
《雜阿含經 卷第二十一(568)》
想思
是
意行
。依於心。屬於心。依心轉。是故
想思
是
意行
。
想思
是
心數法
。依於心。屬於心想轉。是故
想思
名為
意行
。
想思/意行
就是
大乘經典
所說的「第七識」
【
投胎識, 想思意行, 眼識, 耳識, 鼻識, 舌識, 身識, 意識
】就是
佛法
所說的「八識」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