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紋面簡介 [列印本頁]

作者: 不曬月亮的魚    時間: 2016-8-1 16:36:47     標題: 紋面簡介



早在西元七世紀後期,中國便有關於臺灣原住民紋身的記載。

康熙年間高拱乾所著的《臺灣府志》亦載:「台在昔為雕題黑齒之種,斷髮紋深之鄉」說明了臺灣原住民族紋身習俗的普遍性。

《隋書》<東夷傳流求篇>載:「婦人以墨黥首,為蟲蛇之紋」如果流球是指臺灣的推論無誤,這便是關於臺灣原住民紋身最早的文字紀錄,

足以說明臺灣原住民族紋飾及皮膚的習俗具有長久的歷史。

   在臺灣原住民中具有紋身習俗的族群,分別是泰雅、賽夏、排灣、魯凱、鄒、卑南等,

但是在臉上刺青(人類學家稱之為「紋面」或「文面」)的民族有泰雅族與賽夏族,而賽夏族的紋面主要與泰雅族互動生存相關,

賽夏族人本身不會刺紋,多由泰雅族人執行,也因此,臺灣真正擁有長久紋面文化基礎的僅有泰雅族。

紋面對泰雅族人而言,有著種種嚴肅的社會功能,是所有泰雅族人生命禮儀中不可缺的一部份,

更是泰雅族人共同認知的民族識別,在精神和文化上均有非凡的意義。

泰雅族人大約在五歲至十五歲左右必須完成黥面禮俗,這等於是成年禮,男子必須狩獵多次成功後,才可以在額頭上及下巴刺青,

女子則須學會織布才得刺臉紋,而完成黥面之男女者,從此方可論婚嫁,當然未曾黥面者,就很難找到理想的配偶了。

女孩從五歲起便可黥面,但小孩怕 痛,第一道只紋額頭,長大後再紋臉頰,女子如果沒有黥面,就很難談論婚嫁。

黥面之季節以秋冬最適宜,這是因為氣候寒冷,傷口不易惡化,同時適值農閒期,被黥面者有較充分的時間療養。

而黥面施術的場所,多選在屋簷下或欄杆式倉庫下等避風所進行。

受術者在黥面當天早上沐浴,吃飽後穿上舊衣,以藤製背籠或麻布枕頭,以防震動,同時四肢由家族抓住或綑綁,以防患者騷動。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