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羅陽白馬寺 (中) - 建築
[列印本頁]
作者:
第五次元
時間:
2016-10-4 12:16:25
標題:
羅陽白馬寺 (中) - 建築
本帖最後由 第五次元 於 2016-10-4 12:13 編輯
白馬寺寺院坐北朝南,有大小建築百餘間,主要建築都分布在中軸線上,自南向北依次是山門、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清涼台,兩側還有鐘鼓樓、門堂、雲水堂、客堂、齋堂、祖堂、禪堂、方丈院等附屬建築。整體屬中軸對稱格局,布局規整,主次分明,總共占地3.4萬平方米,根據白馬寺佛教文化園區規劃,白馬寺的面積將達到1300畝,成為中國面積最大的佛寺。
山門是牌樓式的三洞弧券門,單檐歇山頂,正面鑲嵌「白馬寺」匾,由中國佛教協會原會長趙朴初先生題寫。寺門外有兩匹相對而立的青石馬,形態溫順,相傳為漢代的馱經之馬,實為北宋太師太保魏咸信墓前的石像,於1935年遷移至此。山門內的東西兩側有「攝摩騰」和「竺法蘭」的圓冢墓,全名分別是「漢啟道圓通摩騰大師墓」和「漢開教總持竺法蘭大師墓」,墓碑立於明崇禎七年(1634年),墓周還有鐘鼓二樓等。山門內是白馬寺的主體建築,自南向北,地勢漸次升高。
天王殿在明代之前是白馬寺的山門,元代置有四大天王和韋馱、彌勒佛像,明朝時期在它的前面又建了一座山門,於是原山門就改稱天王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在殿脊的前後部各有四個大字,分別是「風調雨順」和「國泰民安」。
天王殿
大佛殿是寺院的主殿,乃明代建築。建在1米高的台基之上,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單檐歇山頂。後壁和兩側山牆以楔型漢代磚石疊砌,形制比較罕見。在殿脊的前後部各有四個大字,分別是「佛光普照」和「法輪常轉」。殿的中央供奉有釋迦牟尼佛、阿難、迦葉二羅漢、文殊和普賢菩薩像,殿後有觀世音菩薩像。殿東南角懸掛明代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鑄造的大鐘一口,重2500公斤,上刻銘文「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以前洛陽城內也有一口大鐘,兩鍾會產生共鳴,民間有「東邊撞鐘西邊響,西邊撞鐘東邊鳴」的俗語,洛陽八景之一的「馬寺鐘聲」就是此處。現在每年元旦的時候,這裡一般都會舉辦傳統的撞鐘活動。
大雄殿是唐代時期寺院的內的主殿。現在它是白馬寺內最大的殿宇,殿前有寬敞的月台。殿內供奉有「三世佛」,中為娑婆世界的釋迦牟尼佛,左為東方琉璃世界的藥師佛,右為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三佛均面南而坐。佛前站立著韋力、韋馱二天將,十八羅漢分坐東西兩側。這些造像均為北京故宮慈寧宮大佛堂舊藏,1972年調撥至白馬寺,至今未歸還故宮。
大佛殿
接引殿在一般的寺院中較為罕見。它裡面供奉的是西方三聖,即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該殿在清同治年間毀於火災,光緒時重修,是寺中修建時間最晚、規模最小的佛殿。
清涼台位於寺院後部,建於漢代,是一座以青磚壘砌,長42.8米,寬32.4米,高6米的高台建築,台上中心建築為毗盧閣,與四周的配殿、門樓、放生池、廊房等形成一處院落,稱為「空中庭院」。相傳這是漢明帝少年時的避暑讀書之處,後來讓給兩位高僧下榻。毗盧閣為重檐歇山頂建築,殿內供奉著「華嚴三聖」,即毗盧遮那佛、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在閣內兩側,是木雕的千佛壁龕,所供佛像均是以「香灰」等作原料而鑄造成的,共計5050尊。毗盧閣兩側的配殿分別是攝摩騰殿和竺法蘭殿,內有二位高僧的塑像。清涼台的東西兩側還新建了藏經閣、法寶閣各一座,供奉著泰國佛教界贈送的中華古佛和印度政府贈送的釋迦牟尼銅像。
毗盧閣
藏經閣
齊雲塔在白馬寺以東250米處,又叫做釋迦舍利塔,是寺院的附屬建築。它最初是木塔,北宋末年被女真士兵燒毀。現存寶塔建於金朝大定十五年(1175年),是一座十三層的四方形密檐式磚塔,高約25米。塔的外形具有唐代風格,輪廓採用拋物線設計,玲瓏挺拔、古雅秀麗。塔的底部為方形須彌座,各邊長7.8米,塔頂置寶瓶式塔剎。這座塔是洛陽一帶地面上現存最古老的建築,與白馬寺東西相望、交相輝映。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