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提出「隱性飢餓」概念的人,是1964年智利學者埃莫西約(Hermosillar)等人,他們在某個醫學研討會裡,談到智利人民因食物不足與偏頗,造成營養不良。他們將會議資料集結於智利的醫學期刊,題目是〈智利的營養不良或隱性飢餓〉(Undernourishment or Hidden Hunger in Chile),這是「隱性飢餓」第一次出現在醫療用語中。
2013年,在德國斯圖加特•霍恩海姆(Stuttgart Hohenheim)舉行的「國際隱性飢餓會議」(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Hidden Hunger)特別指出,許多食物充滿著高糖、高脂,而且沒有辦法添加新鮮蔬果,使得食用的人有營養方面的問題。這樣的食物往往特別便宜,使「營養不足」變成低社會階級不可避免的宿命,尤其當對象是孩童及婦女時,問題更棘手。
醫師蓋勒(Andrew I. Geller)等人統計美國2004年到2013年,63個具代表性的急診室,發現掛急診的23,000多人中,有28%是20歲到30歲的族群,他們因攝取營養補充品而出現急症;也有超過21%的兒童掛急診是因為誤食營養補充品;更好笑的是,每年大概有2000人,因為上述原因而住院。 (本文摘自/胖病毒、人皮書、水蛭蒐集人:醫療現場的46個震撼奇想/時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