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M-60系列主力戰車 [列印本頁]

作者: 49太歲    時間: 2017-1-23 12:05:07     標題: M-60系列主力戰車

M-60系列主力戰車

 

M-60是美國巴頓(Patton)戰車系列的最後一種,以結構、性能可靠著稱。

圖為M-60A3,為此車系最後一種 主要生產型。



攝於1991年沙漠風暴戰役期間的美國海軍陸戰隊M-60A1,注意車體與砲塔加掛許多高爆反應裝甲。

──by  Captian Picard

型號        M-60系列巴頓式主力戰車(Patton)
製造國/廠        美國/Chrysler
使用國        美國、義大利、希臘、奧地利、西班牙、葡萄牙、摩洛哥、蘇丹、突尼西亞、埃及、沙烏地阿拉伯、巴林、安曼、約旦、以色列、土耳其、伊朗、泰國、中華民國等約22個國家
車體尺寸(m)        M-60:全長6.96(不含砲管)  全寬3.63  全高3.21
M-60A1:全長6.95(不含砲管)  全寬3.63  全高3.26

M-60A2:全長6.99(不含砲管)  全寬3.63  全高3.31

M-60A3:全長6.95(不含砲管)  全寬3.63  全高3.28

戰鬥重量(tonne)        M-60:45.9
M-60A1:47.2

M-60A2:51.5

M-60A3:51.6

發動機/馬力        M-60:AVDS-1790-2柴油機*1/750
M-60A1:AVDS-1790-2A柴油機*1/750

M-60A2:AVDS-1790-2柴油機*1/750

M-60A3:AVDS-1790-2C柴油機*1/750

推重比(hp/tonne)        M-60:15.1
M-60A1:14.2

M-60A2:13.1

M-60A3:13.1

極速(km/hr)        M-60:50.4
M-60A1:50.4

M-60A2:48

M-60A3:48.2

續航力(km)        M-60:454
M-60A1:454

M-60A2:424

M-60A3:414

乘員        4
武裝        主武裝:
M-60/A1/A3:M-68 105mm  51倍徑旋膛砲*1

M-60A2:M-162 152mm低膛壓主砲*1

次武裝:

M-73(M-60/A1/A2)/M-240(M-60A3) 7.62mm同軸機槍*1

M-85 12.7mm防空機槍*1

M-239 66mm 六聯裝煙幕彈發射器*2(M-60A3)

 主要資料、數據來源:全球防衛雜誌222、223期──「M-60巴頓主力戰車系列」一文。

 

前言

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的M-4薛曼(Sherman)戰車的許多特質──無論是優點還是令人詬病之處,繼續被日後美國研製的戰車承襲著,而1960至1970年代的M-60戰車便是這種血緣的最後傳承者。不過如果從技術上追查,M-60的血緣則是來自於二次大戰末期登場的美製M-26潘興(Panshing)戰車。配備90mm主砲、戰鬥重量42ton的M-26是美國在二次大戰期間緊急研發的重型(以當時標準)戰車,以對抗德國裝甲雄厚、火力驚人的虎豹重型戰車;可惜M-26在1945年才開始配發部隊,此時納粹德國已經瀕臨毀滅,沒什麼表現的機會。戰爭結束後,美國延續M-26的基本設計,繼續推出M-46、M-47以及M-48等設計上一脈相傳的主力戰車,並且都命名為巴頓(Patton,紀念二次大戰時代美國陸軍著名將領Gen. George S. Patton)。

起源

二次大戰才剛結束,全世界很快便進入美蘇冷戰的緊張時代。在1950年代,華沙公約國家的裝甲部隊不僅擁有數量上的絕對優勢,在質方面的迅速提升也令西方陣營憂心忡忡。在1950年代中期,蘇聯推出嶄新的T-54戰車,其車高低矮、外型洗鍊、避彈性佳,機動力方面也超過美國當時的巴頓系列戰車,此外更配備了當時全球口徑最大的100mm旋膛砲(當時西方戰車砲口徑的主流水準是90mm)。在當時西方的評估中,即便是美國最新型的M-48系列主力戰車(在1952年推出),在綜合性能上也有諸多不如T-54之處,其中最主要的劣勢在於主砲口徑(90mm)以及續航力(M-48的汽油引擎油耗驚人,使用化油器的早期型M-48續航力僅115km,即便換裝燃油噴射系統的M-48A2也才258km),此外更別提北約陸軍在歐洲大陸上的數量劣勢。1956年蘇聯地面部隊大舉入侵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鎮壓民主革命,首次出動T-54戰車參與實戰,其優異的表現讓西方倍感壓力。為了與實力強大的蘇聯戰車對抗,美國陸軍展開兩項行動:第一是改良現役的M-48,重點是換裝一具從1954年開始研發的AVDS-1790P柴油發動機來取代原有的AV-1790汽油引擎,此外開始研發新一代的105mm主砲;第二個計畫則是新一代主力戰車的研發,被稱為T-95。

T-95的目標是能擊敗二戰時代乃至於1950年代蘇聯一系列超重型戰車,並能在2000碼的距離抵抗蘇聯T-54戰車的100mm穿甲彈射擊。T-95的基本設計擺脫了M-26的設計,構型上明顯有 抄襲T-54的影子,此外大量使用最新發展的科技。動力方面,T-95可選擇汽油或柴油引擎,而承載、懸吊系統則是無頂支輪的液氣壓懸吊 ,具備調整車體俯仰角度、側傾角的能力;防護能力方面,T-95使用新開發的夾層式複合裝甲,在兩層鋼板之間夾入玻璃纖維夾層;射控觀測方面,T-95配備當時最先進的OPTARC光束測距儀(雷射測距儀的前身)。武裝方面 ,T-95先後有四種構型,嘗試幾種為了貫穿重戰車而開發的超長倍徑主砲,使用傳統型的次口徑脫殼穿甲彈,第一種T-95E1使用T-208E13型90mm 73.3倍徑滑膛砲,T-95E2則是直接採用配備90mm旋膛砲的M-48砲塔,T-95E4則使用新開發的105mm 73.1倍徑超滑膛砲,而T-95E6更配備史無前例的T-123 E6型120mm 59.7倍徑超長大口徑滑膛砲 (此砲是為當時美國幾種重戰車所開發,如T-43、T-54等),這些超長倍徑火砲都是基於徹底擊敗蘇聯重戰車而誕生的產物;然而鑑於技術實務與成熟度的考量,美國還是放棄以前述超長口徑火砲發射次口徑脫殼穿甲彈的構想,後來的T-95E7還是改為使用英國L-7 105mm 51倍徑主砲,發射第一代的翼穩脫殼穿甲彈。除了T-95E2之外,其他構型看起來都頗有蘇聯T-54的影子,而比較保守的T-95E2則是預防其他幾種全新設計在測試階段發生問題而無法投產時的備份選擇。



T-95第二輛原型車(T-95 E1構型),採用巨大的T-208E13 90mm73.3倍徑滑膛砲。



較為保守的T-95E2,直接使用既有的M-48砲塔與90mm旋膛砲。



T-95E4使用105mm 73.1倍徑滑膛砲。



T-95E6裝備為T-43、T-54等重戰車開發的T-123E6型120mm 59.7倍徑滑膛砲。

首輛T-95原型車在1958年出廠,由於整合了過多全新技術,導致整輛車毛病百出,特別是其小型輕量化柴油引擎的發展遇到重大困難 ,而其超長倍徑火砲無論在技術與實用性上都有不少難題;在這種情況下,美國陸軍戰車暨機械化裝備司令部(Ordanance Tank Automotive Command,OTAC)原本打算讓M-48A2的生產作業持續到1961年,之後轉變為生產T-95,但是眼看著華約部隊的戰車實力日益強勁,美國陸軍決策高層實在無法忍受繼續生產已嫌落伍的M-48A2。

眼看著問題百出的T-95遠水救不了近火,美國陸軍遂在1958年6月提出XM-60計畫,以M-48A2為基礎發展一種新的戰車。在1958年2月,三輛換裝AVDS-1790P柴油機的M-48A2E1原型車出廠,稍後便改名為XM-60,成為「終極巴頓」的鼻祖。XM-60最主要的改良是換裝AVDS-1709柴油機以及105mm主砲,此外必須與M-48有高度的關連性,以利用M-48暨有的生產線來加快部署的腳步。美國陸軍將重點放在XM-60上以後,T-95很快就不了了之了,唯T-95終極型──T-95E7的砲塔日後被M-60A1所用,取代M-60早期型的M-48砲塔(詳見下文)。M-60於1960年正式推出,並於該年年底開始量產,隔年正式服役。

 

早期型M-60



第一代的M-60,使用與M-48相同的龜殼型鑄造砲塔。

由於M-60的原始設計根本就是延續自M-48的過渡改良型,所以基本構型仍與後者十分類似,甚至連命名都維持M-46以來的巴頓。早期型M-60仍沿用M-48的龜殼形鑄造砲塔,砲盾裝甲厚度則為114mm,車體正面裝甲厚度介於93~143mm。在 底盤的外型上,M-60與M-48主要的不同在於細部造型比較複雜,以加強避彈性;雖然車體正面採用傳統鑄造裝甲,但由於造型平直,外觀上與焊接裝甲無異(M-48的車頭裝甲則仍有弧形);也因此,M-60的車體必須分開鑄造再行組合。M-60車體底部與側面使用傾斜造型,以增加抗雷能力。核生化(NBC)防護方面,M-60使用各人是配備,使用時乘員需戴上M-25面罩,以M-13濾毒通風機透過氧氣管來輸送新鮮空氣。承載系統方面,M-60沿用與M-48類似的設計,採用傳統扭力桿懸吊,擁有六對承載輪以及三個頂支輪,第一、第六對承載輪加裝液壓避震器。M-60使用T-97E2履帶,為美國戰車慣用的雙鞘履帶,重量雖比單鞘式大,但是可靠度與壽命高於後者。T-97E2在一般道路行駛時可加裝橡膠塊,減低對路面的破壞。

AVDS-1790系列柴油機由德立台大陸廠(Teledyne Continental)研發,於1959年首度問世,其設計衍生自AV-1790汽油引擎與AVI-1790噴射式汽油引擎,是美國第一種專為戰車研發的軍用油機。雖然柴油發動機重量與複雜度較
高且推力低於同排氣量的汽油發動機,但是柴油燃點較高,被擊中時較不易起火,更重要的是柴油機遠比汽油引擎節省燃料,續航能力幾乎是後者的兩倍;此外,柴油機的後勤維修也比汽油引擎簡易。AVDS-1790在設計時強調降低燃油消耗率以延長續行距離,能使用多種燃料以適應戰地較差的後勤條件,採用空氣冷卻而非液冷,以降低發動機的體積重量以及故障率,注重可維護性。AVDS-1790採用V形12汽缸設計,汽缸夾角為90度,運作方式為四行程,排氣量1790cc。為了便於日常保修,AVDS-1790採用模組化結構,不僅整個發動機包件的裝卸十分容易,許多需要經常維修或更換的組件也布置在引擎外圍利於更換之處,拆裝十分方便。AVDS-1790仍維持與AV-1790相同的汽缸直徑(146mm)與活塞行程(146mm),較大的發動機缸-心距(228mm)雖使發動機長度增加,但同時也增加了散熱的表面積。AVDS-1790沿用美國工業界常見的「墨西哥帽型」無渦流直噴式燃燒室,具有較佳的燃油消耗經濟性。AVDS-1790的軸流式冷卻風扇直徑600mm,在轉速2400rpm時可達到566立方公尺/分的進氣量。AVDS-1790採用吸氣式進氣,吸入的外界冷空氣先經過機油散熱器與發動機汽缸,再由兩個軸流風扇引入發動機外殼,最後與發動機廢氣混和,一同由排氣系統排出。由於發動機外殼開口處形成較大的壓力差,因而提高了氣冷系統的運作效率。安全性方面,潤滑油系統裝有低機油量警告器以及機油高溫警報器。

第一代測試用的AVDS-1790P在1957年於M-48的車體上完成長距離機動測試,證明其效能。1958年2月,美國陸軍正式宣佈採用AVDS-1790系列的第一種量產型──AVDS-1790-1(AVDS-1790P的改良型),相較於M-48原先的AV-1790汽油引擎,雖然最大馬力由810匹減至700匹,但是耗油量比後者減少60%。1958年8月,增設渦輪增壓器、最大馬力增至750匹的AVDS-1790-2出爐,搭配液壓偶合扭距轉換器與愛利森(Allison)CD-850-6自動變速箱(有兩個前進檔與一個後退檔),在一輛M-48A2E1上進行測試,證實其在機動性的表現已經不輸給原先使用汽油引擎的M-48A2。美國陸軍1960年起出廠生產的M-48全都換裝AVDS-1790-2柴油機,此種改良型被稱為M-48A3;而新發展的M-60也同樣採用了AVDS-1790-2發動機與CD-850-6自動變速箱的組合。

此外,M-60還擁有梅瑞特(MErritt)三差速輔助轉向系統,搭配自動變速箱,讓駕駛的工作簡單、輕鬆不少,僅需以兩根方向桿、油門以及煞車就能輕鬆駕駛,並集中注意力在戰鬥之上,而不像傳統手排變速箱、無動力轉向的戰車駕駛被繁重的駕駛工作(費力的轉向、疲於奔命的檔位變換)搞得暈頭轉向;而這種乍看之下與戰鬥力無關的小細節,往往卻是提高戰鬥效率、決定勝負的重要因素之一。M-60的主砲俯仰機構與砲塔迴旋機構都為電動/液壓式,此外另有一具手動旋轉把手,作為主砲方為修正微調或者電動/液壓系統故障時的備援裝置(希望不要到這麼慘!)。M-60採用傳統的扭力桿懸吊系統,設有六對承載輪,其中第一與第六對承載輪的懸吊系統設有避震器。

武裝方面,鑑於90mm口徑火砲已經跟不上時代,美國陸軍就開始尋求新一代的105mm火砲。在1950年代中期,美國向英國購買了一門英國甫推出的L-7 105mm 51倍徑旋膛砲,裝在後來夭折的T-95戰車上進行測試,發現其穿甲能力優於任何現役或發展中的火砲,而且彈種選擇廣泛。因此美國 在1958年10月決定引進L-7作為M-60的火砲,而英國授權美國生產的L-7還做了進一步的改良,換裝美國自行研發的T-254E2型105mm主砲的砲膛結構(包括直立楔式炮閂),改稱為M-68。除了M-60之外,改良型的M-48A5、德國豹一、以色列馳車MK-1甚至日後早期型的M-1等1960至1980年代初期的西方戰車也使用L-7系列主砲(M-48A5、馳車MK-1、M-1使用M-68),而該砲便成為當時被西方世界最廣泛採用的戰車砲,以色列陸軍甚至拿M-68來改良以軍的百夫長、M-48甚至擄自阿拉伯部隊的T-54/55戰車。M-68的彈種選擇廣泛,最早包括M-392A2脫殼曳光穿甲彈(APDS-T,砲口初速1458m/s)、M-456高爆曳光穿甲彈(HEAT-T,砲口初速1173m/s)、M-416白磷曳光彈(WP-T,砲口初速736.5m/s,兼具煙幕彈與燒夷彈的效果)、M-393爆震榴彈(HEP-T,砲口初速731.5m/s)、XM-494E3曳光飛鏢人員殺傷彈(APERS-T,彈頭內藏5000枚小型彈鏢)以及M-393A1與M-490訓練彈(TP-T)等,平均射速為7發/分。這門M-68主砲能直接從M-60的砲塔正面抽出,而不需像以往戰車般必須將砲塔吊離車身,後勤維修十分簡便。早期型M-60的主砲彈藥攜帶量為57發,其中31發在砲塔內,另27發則在車體的彈艙內。儲存於砲塔的彈藥中,16發可隨時取用的備射彈位於砲塔籃上裝填手位置旁,6發位於砲塔後部左側的彈艙內,其餘9發則位於砲塔座位下方的桶型彈艙內。M-60的次武裝包括一挺M-73 7.62mm同軸機槍以及一挺M-85 12.7mm車長用機槍。其中M-85機槍位於M-19車長小型旋轉塔內,而這種旋轉塔是M-48與M-60系列的共同特徵。這種小砲塔使得車長在使用機槍時仍能密閉於裝甲車室內,免於敵方子彈、砲彈破片的威脅,當然也能在核生化環境下使用;不過車長小砲塔也會使得戰車整體高度增加,換而言之就是使得被發現的機率提高了。為此,以色列將其使用的M-60的車長小砲塔換為以色列自製的車長槍塔,雖然高度較低,但是車長在操作機槍時就必須將上半身露出車外。M-19旋轉塔有電動/手動操控模式,內部空間比M-48的旋轉槍塔更寬敞,而景觀窗的數目也由後者的5個增為8個。 小砲塔上的M-85機槍俯仰範圍為-15~+60度,擁有180發備射彈置於M-19小砲塔內左側,而車長席下方另外儲存450發12.7mm子彈;至於M-73同軸機槍則備彈5950發,其中備射彈為2200發。

早期型M-60的觀測/射控系統改良自M-48,砲手部分包括一具M-31光學瞄準儀以及一具與主砲同軸的M-105C管狀備用瞄準鏡,而車長的觀測裝置則為M-19小砲塔上的8具觀警窗鏡以及一具M-28C日間光學瞄準儀, 其中M-28C具有1.5倍的放大倍率與48度的視野;此外,車長還負責操控M-17C長基線光學測距儀。M-17C由M-48的光學測距儀改良而來,瞄準基線長2m,測距誤差在1500至2000m內約1.2%至1.6%,換而言之就是在25m以內,在當時可謂非常精確。M-17C所測得的數據能自動輸入M-13A1D彈道計算機並計算所需的主砲仰角。車長席有一套與砲手完全相同的砲塔控制面板,在必要時能進行超越控制。此外,M-60的駕駛席設有三具M-27潛望鏡,中間的一具能加裝AN/VVS-2星光夜視器。

在1959年4月,克萊斯勒(Chrysler,後來變成通用系統陸地部門)正式展開了M-60的量產作業,首批訂單為180輛。駐歐的美國陸軍於1960年年底開始接收M-60, 並於1961年正式服役。M-60的生產作業一直持續到1962年10月,總共生產了2200輛,並銷售給許多盟邦。

 

M-60A1



M-60A1最大的改良 ,就是換裝T-95E7的砲塔,避彈性提升。

由於時程緊迫,第一代M-60大量沿用M-48的設計,使得各方面性能提升有限;此外,蘇聯也在1950年代末期開始發展更新型的T-62戰車。因此早在第一代M-60剛剛研發完成,美國立刻展開M-60的進一步改良計畫,以因應敵人強力的挑戰。1960年3月,克萊斯勒開始製造三輛改良的M-60E1原型車,並在次年7月起在亞伯丁實驗場進行測試。這三輛M-60E1在為期三個月的測試中表現良好,於是美國陸軍於1961年10月22日決定M-60E1可以進入量產,並賦予其M-60A1的正式編號。1962年10月,M-60A1正式開始生產,取代了早期型M-60的生產作業。

M-60A1採用了許多之前T-95的技術,與第一代M-60最大的差別 ,就是換裝前述遭取消的T-95E7的砲塔。新砲塔雖仍為鑄造式,但外觀上並非原先的龜殼狀,砲塔前後予以延長,造型較為複雜,正面截面積遂得以縮小,獲得較佳的避彈性,而這就成為現在世人所熟悉的M-60的砲塔造型。T-95E7砲塔的裝甲大幅強化,無論是正面、側面、後方裝甲的厚度都較原先增加,其中砲塔正面厚度達254mm,砲盾裝甲厚度則為127mm;不過雖然「皮變厚了」,M-60A1強化過的砲塔也使它的總車高上升為3.26m,故美軍M-60A1的乘員常常戲稱自己的座車是全世界「最耀眼的」──在敵方觀測器的視野中更是如此。砲塔後方延長後,M-60A1的砲塔尾部儲彈量也由原先的6發增至18發,全車總攜彈量則增至63發。由於砲塔正面也延長,M-60A1的主砲砲耳也向前移13cm,可加大車內空間。除了砲塔之外,M-60A1的車頭正面裝甲與砲盾裝甲都予以增厚。

動力方面,M-60A1換裝AVDS-1790-2A柴油機以及更耐用的CD-850-6A自動變速箱,雖然動力輸出表現不變,但車體重量增加,使得機動性略有下降,但是可靠度與壽命獲得增加。M-60A1的駕駛操縱系統也經過改良,以類似機車的T型桿取代原先的兩根把手,油門與離合器踏板也經過改良,可大幅減輕駕駛負荷;而這種T型桿的設計也被日後的M-1戰車沿用。此外,駕駛席改用可調整的防火椅墊,提升舒適性與安全性。

射控方面, 最初M-60A1仍沿用M-28C車長瞄準儀,後來為了提升夜戰能力,遂換裝具有主動紅外線夜視功能的M-36日/夜間瞄準儀,而原本的M-31日間砲手瞄準儀則由具備紅外線夜視功能的M-32或M-35E1取代,而M-18雙接目望遠鏡亦具備紅外線夜視功能。為了配合前述這些主動式的紅外線夜視裝備,M-60A1的主砲上方加裝了一具與砲座同軸的AN/VSS-1氖氣探照燈,上面設有濾波板,當啟用濾波板後就變成紅外線探照燈,投射紅外線光源,而車上的紅外線夜視鏡就接收反射回來的紅外線;不過產生的一個問題就是雖然車長與砲手各有自己的夜視瞄準儀,但是只有一具紅外線探照燈可用。VSS-1的照射距離約1000m左右。此外,M-60A1的光學測距儀升級為M-17A1,彈道計算機升級為M-13A2。

M-60A1進入部隊便佳評如潮,不僅可靠度比M-48系列大幅提昇,而且由於M-60A1就是根據M-48逐步改良而來的,在操作與後勤維修上不需從頭開始,換裝作業十分迅速方便。M-60A1的動力系統維修十分便捷,車上人員單憑簡易吊架便能在4小時內將整個動力包件(包括發動機、變速箱以及相關冷卻裝置等等)拆換完畢,不須依靠裝甲回收車的協助。M-60A1的平均故障間隔時間(MTBF)為30小時或900km,對履帶車輛而言是很低的數字;而且M-60A1會遇到的多半是第一線部隊甚至車上乘員就有能力處理的小麻煩,加上維修作業十分簡便,所以都無傷大雅。不過當時由於越戰正酣,龐大的軍費拖累了M-60A1的生產,結果直到1970年代越戰結束,M-60A1的月產量大概都維持在30輛左右,換而言之美國陸軍在這段期間的主力還是配備90mm主砲的M-48。不過最後M-60A1的產量還是不少,至1980年停產為止總共生產了7946輛,其中大部分是作為美國對外軍售(Foreign Military Sales,FMS),出口給盟邦的陸軍,包括義大利(該國還獲得美國授權生產M-60A1)、以色列以及當時親美的巴勒維王朝還未被推翻的伊朗等等。M-60A1生產線在關閉前,主要是生產美國海軍陸戰隊訂購的716輛。

M-60A1在進入美軍服役後仍多次進行改良,主要包括M-60A1(AOS)、M-60A1(RISE)與M-60A1(RISE/PASSIVE)。M-60A1(AOS)在1970年代展開,主要只是為M-60A1進行延壽工程並小幅提升性能,作為當時美國與西德開發中的新一代MBT-70主力戰車服役前的過渡改良方案,主要包括加裝砲身穩定儀,使其具備部分的行進間射擊能力,以及換裝T-142履帶和上下插入式空氣過濾器等。不料MBT-70由於美國與德國有所歧見,加上引用太多不成熟的科技,也在1970年代初期以夭折收場。由於當時蘇聯已經推出配備125mm滑膛砲的T-64、T-72等新型戰車,所以美國在1974年決定繼續對M-60A1(AOS)進行進一步的全面改良,這就是特定裝備可靠性提升計畫(Reliability Improved Selective Equipment,RISE),在M-60A1回廠翻修時進行,改良後稱為M-60A1(RISE),主要包括換裝可靠度與壽命進一步提升的AVDS-1790-2C柴油機、將原先300安培的發電機換為500安培油冷發電機,同時加裝新的固態整流器與快速接頭;此外,M-60A1(RISE)換裝更先進的AN/VSS-3探照燈,除了重量與體積減小之外,光束寬度也不像VSS-1一樣必須分段調整。M-60A1(RISE)從1975年起配發部隊。

到了1977年,美國陸軍又為M-60A1進行第二階段RISE改良,主要是根據1973年以阿贖罪日戰爭中以軍M-60A1的實戰經驗。在該役中, 以軍M-60A1的紅外線探照燈雖無法被肉眼發現,但只要對方也有主動紅外線裝備,M-60A1的紅外線探照燈就跟白光探照燈沒什麼兩樣,只是在向敵人透露自己的位置。因此,M-60A1(RISE)第二階段就將夜視系統換成不需自行投射光源的星光夜視鏡(NVG),換裝的項目包括駕駛的AN/VSS-2夜視系統、車長的M-36E1瞄準儀(改良之處為將夜視部分換為星光夜視鏡)、 砲手M-32與M-35E1紅外線夜視瞄準儀等;而由於換裝被動的星光夜視鏡就是此次改良的重點,因此這個計畫就被稱為M-60(RISE/PASSIVE)。不過由於星光夜視鏡受天候影響較為嚴重(雲層太多就會遮住天體光源),M-60A1(RISE/PASSIVE)還是保留了原有的VSS-3白光/紅外線兩用探照燈。 此外,贖罪日戰爭也顯示M-60A1砲塔環與砲塔底部接合處的防護能力不足,偏偏這裡又是儲存彈藥的部位,如果遭到敵彈命中就會將砲塔炸離車身;因此,M-60A1(RISE/PASSIVE)針對這些部位的裝甲進行了補強。此外,贖罪日戰爭中以軍有許多M-60A1在被命中後砲塔迴旋裝置的液壓油燃起大火 (有時並非直接被敵方武器引爆,而是爆震威力間接將其引燃),許多以軍裝甲兵因而燒死,故M-60A1(RISE/PASSIVE)也將此系統的液壓油換為燃點較 高的油種。經過上述提升後,M-60A1的夜戰能力與存活性大幅增加。至1979年為止,美國陸軍總共有15000輛M-60A1提升為M-60A1(RISE/PASSIVE)的標準。

以色列陸軍根據贖罪日戰爭的經驗,日後對該國使用的M-60A1進行諸多強化,包括加裝大量反應裝甲;而美國海軍陸戰隊也比照辦理,挑選陣中170輛M-60A1加掛反應裝甲,這組套件由91個反應裝甲塊所組成,分為9kg與13kg兩種,總重1814kg。美國海軍陸戰隊參與1991年波灣戰爭的210輛M-60A1中,大部分都是配備反應裝甲的強化型。

據說在1960年代初期,一名伊朗軍官駕駛一輛M-60A1叛逃至蘇聯,使得蘇聯獲得了這輛當時西方最新的主力戰車。在測試中,蘇聯發現M-60A1的綜合性能遠優於T-54/55,前者的105mm主砲比後者100mm砲更具威力 ,能在更遠的距離就開火先發制人,而且T-54/55的主砲卻無法有效貫穿M-60A1的正面裝甲,這件事刺激蘇聯加快T-62戰車的量產,該車配備當時全球口徑最大的115mm戰車滑膛砲,與M-60A1同樣在1962年投入生產。

 

短命的星艦──M-60A2



構型特殊的M-60A2,配備152mm短砲身低壓主砲,可發射XM-13棍仗反戰車飛彈。

在1958年,美國陸軍參謀總長泰勒上將(Gen. Maxwell Taylor)所領導的戰車技術委員會針對未來美國戰車發展做出結論,第一是將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代戰車的三級體系(輕型、中型、重型)簡化為兩級(主力戰車(Main Battle Tank,MBT)與輕型戰車),其次則是認為飛彈與火砲將是未來戰車的兩大主要武器。而在同一時期,法國曾在AMX-13輕型戰車上安裝SS-11反戰車飛彈(使用額外的發射架),而蘇聯也為主力戰車發展了從主砲發射的飛彈,並在日後普遍使用。在早期型M-60投產後,美國陸軍一方面發展M-60A1,其次就是發展一套稱為戰鬥車輛武器系統(Combat Vehicle Weapon System,CVWS)的複合式飛彈/火砲戰車武器系統,並選擇M-60作為載具;而配備CVWS的M-60就是M-60A2,研發工作從1964年進行至1965年。

CVWS的發射系統為一門新開發的XM-81型(後來改稱XM-81)152mm低膛壓砲,砲管長度、重量都為M-68 105mm砲的一半,砲彈部分使用分離式裝藥系統,彈種選擇包括XM-409多用途成形裝藥彈(HEAT-MP)、XM-410黃磷彈(WP)、高爆曳光彈(HE-T)、M-625人員殺傷彈(內含10000枚彈鏢)、XM-411訓練彈,以及XM-13棍仗(Shillelagh)砲射式反戰車飛彈,車上共可儲存33枚砲彈以及13枚棍仗飛彈。棍仗飛彈採用紅外線乘波指揮導引(原理類似雷達乘波導引,需要持續以紅外線光源照射目標,飛彈根據反射波朝目標前進),有效射程超過3000m。棍仗飛彈在2000m內的命中率達80%,M-68滑膛砲則達75%;不過當射程拉到3000m以上後M-68的命中率就會急遽降至20%,但是XM-13還能維持在70%。美國陸軍對M-60A2的戰術運用就是基於華約裝甲部隊數量佔有極大的優勢,所以希望以棍仗飛彈長射程的特性,在蘇聯戰車火砲射程外就進行有效的攻擊,削弱其數量優勢並對其指揮管制造成擾亂。為此,美國陸軍打算將一個M-60A2戰車排(4~5輛)與一個M-60A1戰車連(12~15輛)混編,依照上述思想進行作戰。除了M-60A2之外,MBT-70以及M-551謝里丹(Sheridan)輕戰車都採用XM-81火砲系統。

除了配備嶄新的武器系統之外,M-60A2的砲塔也經過重新設計。在M-60A2發展初期,總共有四種不同的砲塔設計進行評選,而美國陸軍選擇了其中最為先進的A構型,體積與重量比原來M-60A1的T-95E7大幅降低,尤其是正面截面積減少了70%(不過砲塔正面厚度反倒增加,達到292mm);此外,M-60A2也換裝一具新的低高度車長小砲塔,探照燈也移至砲塔左側。M-60A2換裝新的M-19彈道計算機、M-50砲手日/夜間瞄準儀、車長M-51瞄準儀等,而為了配合棍仗飛彈,還加裝一具M-126瞄準儀以及反戰車飛彈射控系統。1965年9月,第一輛裝備此種配備XM-81火砲的新型砲塔的M-60A1E1原型車(服役後的正式編號就是M-60A2)出廠;1966年2月,兩輛的M-60A1E1原型車正式移交美國陸軍測試。由於M-60A1E1原型車正式移交美國陸軍測試。由於M-60A1E1上有太多未經測試的全新系統,結果問題叢生,照理講應該經過時間充裕且謹慎規劃的測試將問題排除,才能進入服役;不過也許是美國陸軍等待新式戰車已經望眼欲穿,遂認為先發配部隊再說,問題等以後慢慢解決,於是在1966年立刻訂購了第一批243個新型砲塔來安裝在舊的M-60底盤上,並在次年訂購300輛全新生產的M-60A2,量產作業從1972年起正式展開,並在1973年起進入美國陸軍服役。

當然,美國陸軍很快就為這種魯莽的舉動感到後悔了──M-60A2不僅有許多因技術不成熟產生的問題,甚至發現了一些始料未及的先天缺陷,無法達到原先設想的戰術目的。在技術缺陷上,M-60A2最大的問題都源於那門XM-81主砲,從一開始的編號就是不吉利的XM-81E13;雖然美軍很快就把編號換成XM-162,但顯然一點幫助都沒有:首先,此砲的分離式裝藥砲彈所採用的可燃式彈殼技術不成熟,十分不耐用,對震動、碰撞與潮濕都很敏感,有時裝填手只要不小心將彈殼撞到一下或失手掉到砲塔籃上,就會把此彈殼撞歪,這枚砲彈就報銷了;更糟的是這種彈殼無法燃燒殆盡,往往在砲膛內留下殘渣,而這些高溫殘渣就會讓下一發砲彈的裝藥提前引爆。M-60A2令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砲塔過於輕巧,152mm主砲發射後就會將砲塔震離瞄準基線,之後必須大費周章地重新瞄準,浪費寶貴的時間。而由於砲塔太過緊致導致空間不足,裝不下原先M-60A1使用的長基線光學瞄準儀,導致主砲砲彈命中率奇差無比。由於M-60A2車內裝備非常複雜(特別是M-162火砲/飛彈系統),導致後勤維修的不便,此外也頻頻故障。美國陸軍為M-60A2取了個綽號──星艦(Star Ship),以諷刺此車內部複雜的程度與科幻影集"STAR TREK"中的星艦企業號不相上下。

除了這些技術問題之外,美國陸軍也發現紅外線乘波導引的棍仗飛彈並非如預期地實用,因為在發射後還是得持續以紅外線照射目標,砲手必須將目標固定在十字瞄準線中,以繼續修正飛彈的航向,直到命中目標為止,故M-60A2在這段期間內就動彈不得;不幸的是棍仗飛彈飛行速度不夠快,飛行3000m至少需要15秒,而在高威脅強度的歐陸戰場上要在臨陣時停車15秒無異於自殺。此外,棍仗飛彈在對付1200m以內的目標時效率極差。雖然美國陸軍藉著安裝AN/VVS-1雷射測距儀、改良可燃式彈殼材料等方式將前述M-60A2的技術問題一一解決,但卻花費了將近7年的時間;因此直到1974年,M-60A2才正式配發給駐紮在歐陸的美軍。然而前述棍仗飛彈的先天限制並未獲得解決,且由於配備部隊的時間太晚,此時西方新一代120mm戰車砲與翼穩脫殼穿甲彈都陸續問世,棍仗飛彈已經不再有最初設想的射程優勢,反而在效率、後勤維修與實用性上都不如這些120mm戰車砲。因此,M-60A2到了1975年便宣告停產,總共只生產了526輛。到了1980年代中期,這些從被寄予厚望到淪為廢物的M-60A2便紛紛除役,拆除砲塔,底盤則用來改裝成M-60A1/A3、M-60 AVLB架橋車或M-728戰鬥工兵車 。在M-60A2短暫的服役期間內,並無任何外銷紀錄或實戰經驗。值得一提的是,其他幾種採用M-162/CVWS的戰車也沒有好下場──MBT-70以夭折告終,而M-551則號稱為美國有史以來最糟糕的戰車。

終極的巴頓──M-60A3

如同前述,美國陸軍為M-60A1進行了一系列的改良,性能已經大幅提昇;然而此時蘇聯陸軍新一代的T-72、T-80等戰車都已經陸續服役,而美國陸軍搞了20年的新一代戰車計畫──此時正在研發的是XM-1,還在測試階段──在1970年代結束前卻仍無法發配部隊。因此,美國陸軍認為有必要為M-60進行更進一步的改良,這就是M-60A3的由來。

除了整合先前美國為M-60A1所進行的一切改良外,M-60A3還有許多更進一步的提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射控系統。M-60A3以一具休斯公司的AN/VVG-2釔-釹石榴石(Nd-YAG)雷射測距儀取代了原有的M-17光學測距儀(安裝在M-17原先的測距窗口),彈道計算電腦也更新為 結合類比與數位技術的M-21型,此外加裝大氣感測系統;而VVG-2的測距範圍為200~4700m。換裝雷射測距儀實在是一大進步,因為傳統光學測距儀的測距精確度相當程度地取決於操作者的能力,而且誤差會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此外操作時還可能會有視差;因此,光學測距儀在進行測距時最好能多操作幾次來取平均值。但是在分秒必爭的接戰過程中,車長根本沒時間做多餘的計算,往往就是匆匆測距一次便開火,因此第一發命中率都不高,必須逐次修正彈著。而雷射測距儀僅需朝目標發射雷射,以反射回來所需的時間計算出距離即可,既精準又簡便,大幅提昇了第一發命中率與反應速率,徹底解決了一向困擾戰車砲命中率的測距難題。

新的M-21彈道計算機 能自動餽入各種資料進行計算,包括雷射測距儀獲得的距離資料、大氣感測單元獲得的風向/氣溫/氣壓以及彈種選擇、海拔高度、砲耳傾斜角度、射擊模式 、砲管剩餘壽命等等,再根據人工輸入的射擊模式(包括車輛靜止射擊靜止目標、車輛靜止射擊移動目標、行進間射擊靜止目標以及行進間射擊移動目標等),自動計算方 位、角度與射擊前置量等射擊參數 。前述的參數除了由各感測器自動輸入外,車長與砲手也能根據戰況或者在部分系統故障時,透過操作面板進行人工輸入。砲手控制面板分為上下兩部分,上半部為人工資料輸入區,能輸入的資料包括氣溫、氣壓、人工測距值等,其中人工輸入氣壓只需大略數值,而人工測距則是在雷射測距儀失效的狀況下使用;至於橫風感測器、傾斜感測器(測量砲耳傾斜角度)與加速器(Rate Unit,RU)只能全自動輸入。至於面板下半部平時通常蓋起,包括砲膛校正、歸零、人工橫風資料輸入以及彈種選擇鈕,最下方則為射擊模式(戰車與目標為靜止或動態)選擇開關。其中,RU是在戰車靜止狀態射擊移動目標時加入修正量,戰車移動時則關閉RU,改以主砲陀螺穩定儀來負責補償誤差。橫風感測器使用時從砲塔左後方垂直豎起,是全車唯一未受裝甲保護的感測器,並持續將橫風資訊輸入M-21計算機中;萬一橫風感測器失效,也可由人工加以輸入。這個砲手控制面板還具有自我撿測功能,面板上有一排燈號顯示各個次系統的狀態,系統正常運作時以單一的全系統正常綠色燈號表示,橘燈表示全系統仍能運作但效能降低,紅燈則代表全系統無法運作;至於代表每個子系統的綠色燈號則用來指示故障的單元。此種自我測試機能可大幅減輕人員在操作與維護上的負擔,省卻許多不必要的測試工作。M-60A3也換裝更精準的砲身穩定儀,以提升行進間射擊的命中率。拜雷射測距儀、M-21彈道計算機與新穩定儀之賜,M-60A3對1500m內的固定目標擁有75%的第一發命中率,射程在3000m以上時也有45%。

M-60A3的M-68主砲經過改良,加裝熱套筒以減低高熱造成的變形,此外能使用新型M-735與M-774翼穩脫殼曳光穿甲彈(APFSDS-T),兩者的砲口初速分別是1501m/s與1508m/s;而M-774採用衰變鈾彈蕊,能在2000m外擊穿T-72的正面裝甲。M-60A3的砲塔兩側各加裝一具英國皇家兵工廠設計的M-239 66mm六聯裝煙幕彈發射器,其煙幕彈能在短短數秒內製造足以遮蔽戰車的濃煙,在對付敵方單兵反戰車武器時效果極佳。動力方面,M-60A3換裝AVDS-1790-2C柴油機,出力仍維持不變,但是可靠度獲得提高,此外在第二對承載輪的懸吊系統上增設避震器,使得全車底盤共有三對避震器(位於第一、第二與第六對承載輪)。其他方面,M-60A3以小型化的AN/VSS-3A白光/紅外線兩用探照燈取代原有的VSS-1、 以T-142雙鞘式履帶取代原本的T-97、換裝改良的M-105D主砲同軸管狀瞄準鏡、同軸機槍換成M-240 7.62mm機槍、換裝650A液冷發電機以及由引擎操作的煙幕施放系統(將柴油直接注入高溫的排氣管以產生白煙)等。第一輛M-60A3於1978年推出,並在1979年5月正式進入美國陸軍服役。日後M-60A3還繼續進行改良,包括在1980年推出的M60A3 TTS(Tank Thermal Sight),將砲手的M-36傳統式觀測儀換成一具AN/VSG-2紅外線熱影像儀(有效使用距離300~4000m),不需要星光或紅外線等燈光 ,對於煙幕以及樹叢之類的地貌障礙也有頗佳的穿透力,使得M-60A3的全天候作戰能力大增。這具熱影像儀的畫面除了顯示給砲手之外,也透過另一個頻道傳給車長。1984年,M-60A3換裝新空氣過濾器,在1988年則加裝海龍(Halon)自動滅火抑爆系統,偵測到戰鬥室發生火災時立刻釋放海龍氣體撲滅火勢,而引擎室的海龍滅火系統則由駕駛或車外啟動。 美國陸軍原本還打算為M-60A3加裝反應裝甲,不過由於新一代的M-1戰車正逐步汰換陣中的M-60車系,故此一改良計畫遂在1988年3月取消。

美國陸軍自用的M-60A3生產作業在1983年結束,總共為美國陸軍生產了1586輛新車,此外還將5661輛M-60A1提升為M-60A3;此後M-60A3生產線仍繼續為國外的訂單運轉,直到1987年才告停產。

M-60的衍生型



衍生自M-60的M-728戰鬥工兵車,配備吊臂、液壓鏟以及165mm榴彈砲。



以M-60A1底盤改裝的架橋車,其上配備一座剪式橋。

一如前幾種巴頓,美國也以被廣泛使用的M-60系列的底盤開發出一些衍生型,其中最主要的是M-728戰鬥工兵車(Combat Engineer Vehicle,CEV)與M-60裝甲架橋車(Armored Vehicle Launched Bridge,AVLB),負責在裝甲部隊前進時破壞敵方防禦工事、在敵前構築防禦工事以及修理或拖回受損的戰車。與一般的戰鬥工兵車不同,M-728仍保留砲塔,不過M-68主砲被換裝為一門M-135型165mm短榴彈砲,擁有比原先主砲更大的仰角,用來做曲射頂部攻擊以破壞敵方強化防禦工事與障礙物;此外,配備12.7mm機槍的車長槍塔以及與主砲同軸的7.62mm都獲得保留,提供基本自衛武力。M-728的砲塔上安裝了一套A字型液壓起重吊桿,舉升能力達11.34ton,足以吊起M-60戰車的砲塔或動力包件;而此吊桿不用時便折收於砲塔上;此外,車頭有一具液壓推土鏟,不僅能構築工事,在升起起重機時則支撐地面作為穩定之用。M-60 AVLB的戰鬥重量為58tonne,底盤上架了一個伸展長度達18.3m、能承載70ton重車輛的剪式橋(與M-48A5架橋車的橋相同),可讓裝甲部隊快速跨越15m的壕溝。M-60 AVLB能在2至5分鐘內將橋架設完畢,回收則需要10分鐘。爾後M-60 AVLB還換裝最大馬力為1200匹的AVDS-1790-9A柴油機以及與M-1同系列的愛利森X-1100-5自動變速箱,機動性大幅提昇。

 

M-60系列的改良



德立台推出的超級M-60改良方案,換裝新的動力系統與裝甲,不過沒有外銷紀錄。

由於M-60被許多國家採用,而許多國家還會繼續使用至少10年,因此M-60的改良市場潛力頗為可觀。美國 德立台(Teledyne)公司在1978年開始發展名為超級M-60(Super M-60)的改裝套件,首輛原型車於1982年推出。防護能力方面,超級M-60加裝於砲塔與車體的新型被動裝甲,車體兩側加裝側裙,戰鬥室與砲塔後方彈藥艙中間加裝防爆隔門,整體防護能力大幅強化,外觀也與原M-60大不相同;武裝方面,超級M-60的砲塔、砲身驅動系統都予以改良以增加穩定性,可選擇使用105E型105mm主砲或120mm主砲,砲塔後部加裝四發快速取彈裝置以利快速連續射擊,原有的車長小砲塔則換為低高度車長槍塔,車長防空機槍改為外置式;射控方面,超級M-60可換裝整合TTS熱影像儀與二氧化碳雷射測距儀的新型砲手瞄準儀,其他則與M-60A3差不多;動力方面,超級M-60可選擇德利台大陸廠的AVDS-1790-5A柴油機(905匹馬力,搭配CD-850-6B自動變速箱)、AVDS-1790-8/9A柴油機(1050匹馬力)或AVCR-1790-1B可變壓縮比柴油機(1182馬力,搭配Rk-304自動變速箱),此外還強化最終傳動器,並可選擇液壓懸吊系統,使得超級M-60車重雖然大幅增加,機動性反而可望上升。超級M-60全長7.09m,寬4.19m,高2.92m,戰鬥重量增至56.3tonne。不過到今天為止,超級M-60都未接獲任何訂單。

除了美國原廠的提升方案外,以色列堪稱改良M-60最出色的國家:由於以軍裝備來源一向貧乏,所以歷年來猶太人發揮了克勤克儉的美德,充分運用了有限的資源與裝備,為其陸軍中老舊的二手戰車、裝甲車都施予大幅度的改良,使其性能煥然一新。以色列為美製M-48、M-60戰車施予了系列性的改良,稱之為馬戈奇(Magach)戰車;以M-60為例,在車體上大量加掛以色列自製的高爆反應裝甲(ERA,美國海軍陸戰隊的M-60也採取相同的加強防護措施)、將車長小砲塔換裝為以色列自製的旋轉槍塔(可降低車高,但車長在使用機槍時上半身必須暴露於車外),此外根據歷次以阿戰爭教訓加強近戰火力(追加裝填手機槍與60mm迫擊砲)。較新的改良則是加裝被動裝甲套件,以最新的Magach-7為例,大量加裝被動裝甲套件,已經看不出M-60A3原有的外觀了。以色列最新的M-60出口改良方案是以Magache-7C為基礎發展的SABRA,不僅換裝新式被動裝甲套件、射控系統與動力系統,主砲也升級為120mm。至於M-60的原廠──GDLS方面,則在2001年推出M-60-2000方案(又稱120S),堪稱是「M-1 like」的M-60,換裝M-1A1的砲塔、變速箱以及懸吊系統以及1200馬力的新發動機,性能大幅提升。馬戈奇、SABRA與M-60-2000都另有專文介紹。



約旦推出的M-60大規模改良方案──鳳凰。

其他M-60使用國也有一些改良方案,2000年代初期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約旦的「鳳凰」(Phoenix)改良方案,由約旦國營的阿布杜拉國王二世設計與發展局(King Abdullah II Design and Development Bureau,KADDB)主導,其他參與廠商還包括美國雷松、通用陸地系統(GDLS)以及瑞士RUAG公司。先前約旦曾推出一個較簡單的M-60升級方案,主要改良像穆只有換裝120mm主砲而已;而鳳凰方案則大量使用最新技術,著重於模組化與變更彈性,各項性能如行進間射擊能力、火砲威力、機動力、防護力等均大幅提昇,此外也致力於降低成本與風險。鳳凰方案換裝一具AVDS-1790-6柴油機,輸出功率提升至950馬力,搭配的變速箱也換成CD-1000自動變速箱,其他更新的動力相關裝置包括空氣濾靜器、進氣岐管、最終傳動裝置等,承載系統也換成液氣壓懸吊,使鳳凰的越野機動能力與行進間射擊穩定度大幅增加。防護方面,鳳凰方案提供至少兩套附加裝甲套件的選擇,使用部位包括砲塔、車頭、側裙以及配合的砲頓等等,其中安裝包圍著砲塔四周的裝甲套件使砲塔呈現多角形的洗鍊避彈構型,防護能力大幅增加,此外砲塔表面亦光滑簡潔,可降低雷達截面積。除了裝甲之外,鳳凰方案也加裝ROI單脈衝/多脈衝雷射接收警告系統,涵蓋範圍為水平360度,垂直90度,能偵測95~99%的外來雷射源,反應時間低於一百微秒。武裝方面,鳳凰方案換裝一門瑞士RUAG發展的L50 CTG(Compact Tank Gun)120mm 50倍徑緊致型滑膛砲,原先乃針對瑞士Pz-68主力戰車而發展,安裝所需空間與後座行程均小於一般120mm戰車砲,故較適合M-60A1的砲塔空間,可發射北約所有的120mm戰車砲彈,能承受的最大射速約每分鐘6~10發,砲身並設有測曲器與熱套筒。砲塔後方的彈艙容量為20發,與戰鬥室之間隔有防爆門,彈艙頂上還有洩壓板。鳳凰方案的次武裝包括防空機槍與同軸機槍各一,車頂後方還設有一具多管榴彈發射器,能發射煙幕彈、人員殺傷彈藥或反制誘餌等。鳳凰方案採用美國雷松研發的IFCS射控系統,其砲手瞄準器整合有單脈衝雙頻雷射測距儀(使用範圍200~9995m,使用壽限一百萬次)與第二代紅外線熱影像儀(240X4,內置冷卻裝置),此外還包括全週界車長瞄準儀、數位彈道計算機,主砲與瞄準器均設有二維增益穩定裝置,各次系統以美規STD 1553B資料匯流排連接。整套IFCS系統曾進行2700發的射擊測試,其主砲行進間第一發命中率與西方一流的第三代戰車同級。此外,鳳凰方案還預定將原先M-60的砲塔驅動裝置由液壓式換成一套新型電動馬達伺服裝置,以數位訊號操作,並使用精密的軟體控制,不僅免除液壓油易燃的風險,還可大幅提高射擊精確度。

此外, 台灣也在1988年推出了M-48H勇虎式戰車 (台灣軍方稱之為CM-11),以M-60A3的車體搭配M-48的砲塔,然後整合M-68 105mm主砲以及水準高於M-60A3 TTS的射控系統(M-48H的彈道電腦、雷射測距儀都比M-60A3先進,而穩定系統也比後者完善)而成,故堪稱M-60系列的最後一種衍生型。由於M-48的砲塔較輕,所以M-48H的機動力應該與M-60早期型(M-60系列中機動力最佳者)相當;而M-48H原型車在美國的測試中,命中率與夜戰能力都優於M-60A3 TTS。當然,因M-48砲塔之累,M-48H的防護能力遜於M-60A3。 台灣陸軍總共配備了450輛M-48H,在1990年代中期之前已全部服役。由於另有專文介紹,在此便不再多贅述了。

實戰記錄

以色列陸軍的M-60A1參與了1973年爆發的以阿贖罪日戰爭,這是M-60車系頭一次接受實戰洗禮 ,隨後又投入1982年的黎南戰爭,這些M-60在訓練有素的以軍手中締造了不少輝煌戰功或可歌可泣的事蹟,當然損失也不小;而伊朗陸軍的400輛M-60A1也在1980年代兩伊戰爭期間披掛上陣,不過戰果不明。 在1983年美國入侵格瑞納達的行動中,美國海軍陸戰隊的M-60A1也有出動。在1991年波灣戰爭中, 多國聯軍部隊總共有700輛左右的M-60A1/A3參戰(包括美國海軍陸戰隊派出的210輛M-60A1);這些M-60車系不僅在沙漠環境中保持良好的可靠度,在幾次遭遇戰 的表現也十分傑出,擊毀不少包括T-54、T-62甚至T-72戰車在內的伊拉克裝甲部隊 ,可惜鋒頭都被M-1A1或挑戰者一型等英美最先進主力戰車搶光。 雖然M-60的105mm戰車砲對付T-72的裝甲其實力有未逮,但由於伊拉克的T-72是降級後的外銷版,加上利用戰場態勢,波灣戰爭中美國海軍陸戰隊的M-60A1便曾在500m的 超近距離擊毀一些伊拉克T-72戰車,其中至少有一次105mm的翼穩脫殼穿甲彈突破T-72的車頭裝甲後,一路由車尾發動機艙穿出。 由於M-60A1在波灣戰爭中表現優異,後來美國陸戰隊決定採購221輛M-1A1時便引發陸戰隊內部的若干爭議;雖然M-1A1性能無疑比M-60A1好很多,但價格 自然更加高昂, 區區221輛的經費便對陸戰隊有限的預算造成相當的排擠作用。此外,M-1A1的滑膛砲的使用彈種也不如M-68 105mm旋膛砲豐富,特別是缺乏爆震榴彈(HEP-T)等彈種。不過到了最後,陸戰隊還是買了M-1A1。

 

M-60的終點

在1980年代,新一代的M-1戰車開始服役,於是美國陸軍的M-60車系便陸續退出第一線,除了交給各州國民兵外,絕大部分都封存起來或轉售盟邦;不過美國海軍陸戰隊仍繼續以M-60系列為主力車種,後來也僅採購221輛M-1A1來取代部分的M-60而已 。在1987年,美國陸軍部分M-60的主砲發生問題,檢查後發現這些戰車砲採用的是非原廠生產的砲閂;而在1988年,部分M-60採用的非原廠履帶也傳出問題。根據1988年4月的報告,當時美國還在使用的M-60車系平均極速只剩下16~24km/hr,這是由於先前的操作過於頻繁而激烈,導致輪軸與扭力桿等組件提前老化,在高速行駛時容易斷裂。1991年波灣戰爭結束後,美國陸軍的M-60A1/A3被M-1A1/A2全面取代,大批汰除的M-60車系轉售盟邦,部分在經過處理後拋海充當人工魚礁 ;而台灣也是藉此機會,開始向美國購入M-60A3戰車。

在1994 年,台灣訂購首批160輛M-60A3 TTS,首批20輛於1995年5月運交 ,並於1996年運交完畢。在1996年6月,美國同意售予台灣第二批300輛庫存的M-60A3 TTS,這批戰車配備PVS-7B夜視鏡,一同購入的還包括30組發動機、330挺M-240機槍以及煙幕彈發射器等備用料件。台灣陸軍購買M-60A3 TTS的經費,原本為預定購買美製M-8輕型戰車的預算,後來陸軍否決此案,把經費挪用於購買M-60A3。抵台後,M-60A3 TTS與M-48H戰車並列成為台灣陸軍裝甲部隊兩大主力,而這些中古M-60A3 TTS移交前已經將主砲、履帶、扭力桿等消耗性組件換成新品。為了方便後勤作業,台灣的M-60A3 TTS都換裝與CM-11/12相同的105mm砲身(M-68的聯勤仿製版),也如CM-11般刻意換用M-48的承載輪。雖然台灣自行整合的M-48H擁有比M-60A3 TTS更先進的射控系統,但M-60A3 TTS由於可靠度較佳,在服役期間的整體評價高於M-48H。

 

結語

M-60從1960年代初期一直生產到1980年代中期,而且在歷次以阿戰爭以及波灣戰爭中都有所表現,其中M-60A3被證實能有效剋制蘇聯T-72戰車,故M-60系列實在算是生命力相當旺盛的戰車。M-60可說是上一代(從二次大戰末期算起)美國戰車設計與哲學的集大成者,雖然技術可能比M-48進步些,但是從M-4以來美國戰車該有的特質都具備了,包括生產容易、性能可靠等優點,以及車體輪廓龐大明顯、各項性能都不突出等缺失。相較於注重機動力的法國戰車以及火力、防護力至上的英國戰車,美國戰車的設計哲學傾向於平衡設計,盡可能同時滿足所有需求;但礙於當時科技水準不足,導致兼顧各方面的美國戰車變成「十八般武藝樣樣稀鬆」:與同時期西方各大主力戰車相較,M-60火力比不上英國酋長,防護力同樣不如裝甲雄厚、避彈外型較佳且車高較低的酋長,機動力也沒多好。由此可見,上一代美國戰車的基本構型M-60時已經走到極限,如果無法跳出窠臼便很難獲得進步。因此美國從1950年代起就努力從事全新構型戰車的研發,但也許正因為跳脫長久以來的舊思維並不容易,結果一直不順遂,早先的T-95、MBT-70都宣告失敗,直到1970年代開發的M-1戰車才一舉成功,在1980年代進入美國陸軍服役,汰換了M-48/60等老一代戰車。M-1的整個基本設計已經完全嗅不出M-60的味道,不僅一掃以往美式戰車給人的觀感、給人「面面俱到、完美無缺」的嶄新印象,更是現代全球戰車的經典佳作,與德國豹二並列為戰車界最顯赫的兩大名門。

不過對於一些沒遭遇太大威脅或經費較為有限的國家,沒有能力或必要立刻汰換M-60,還是能選擇一些舊瓶裝新酒的改良方案,既能提升戰力又兼顧經濟性,成本效益頗佳。這也是M-60一個值得稱道的長處──改良空間大。雖然M-60已經淡出美國主力部隊,但至少在未來20年內仍不會從地球表面絕跡。

附件: m60-phoenix.jpg (2017-1-23 11:36:12, 17.75 KB) / 下載次數 0
https://oursogo.com/forum.php?mod=attachment&aid=MTMwMDMxMTJ8ZjMwMWI3ZmR8MTczNzYzMjk0N3wwfDA%3D

附件: superm60.jpg (2017-1-23 11:36:11, 27.75 KB) / 下載次數 0
https://oursogo.com/forum.php?mod=attachment&aid=MTMwMDMxMTF8Yjg2YTNhZGJ8MTczNzYzMjk0N3wwfDA%3D

附件: m-60a1avlb.jpg (2017-1-23 11:36:10, 41.92 KB) / 下載次數 0
https://oursogo.com/forum.php?mod=attachment&aid=MTMwMDMxMTB8MzM2ZTJjMTR8MTczNzYzMjk0N3wwfDA%3D

附件: m728.jpg (2017-1-23 11:36:10, 59.29 KB) / 下載次數 0
https://oursogo.com/forum.php?mod=attachment&aid=MTMwMDMxMDl8YTRlZWQ1Njh8MTczNzYzMjk0N3wwfDA%3D

附件: m60a2_2.jpg (2017-1-23 11:36:08, 45.75 KB) / 下載次數 0
https://oursogo.com/forum.php?mod=attachment&aid=MTMwMDMxMDh8Y2E5Nzg2ZmZ8MTczNzYzMjk0N3wwfDA%3D

附件: m-60a1.jpg (2017-1-23 11:36:07, 34.47 KB) / 下載次數 0
https://oursogo.com/forum.php?mod=attachment&aid=MTMwMDMxMDd8NDgxZDQ4YTV8MTczNzYzMjk0N3wwfDA%3D

附件: m60.jpg (2017-1-23 11:36:06, 29.12 KB) / 下載次數 0
https://oursogo.com/forum.php?mod=attachment&aid=MTMwMDMxMDZ8MjI3NDEzYzV8MTczNzYzMjk0N3wwfDA%3D

附件: t95e6.jpg (2017-1-23 11:36:06, 47.01 KB) / 下載次數 0
https://oursogo.com/forum.php?mod=attachment&aid=MTMwMDMxMDV8N2ExMjk5NTZ8MTczNzYzMjk0N3wwfDA%3D

附件: t95e4.jpg (2017-1-23 11:36:05, 39.91 KB) / 下載次數 0
https://oursogo.com/forum.php?mod=attachment&aid=MTMwMDMxMDR8MjY5YWY1NWJ8MTczNzYzMjk0N3wwfDA%3D

附件: t95e2.jpg (2017-1-23 11:36:04, 44.35 KB) / 下載次數 0
https://oursogo.com/forum.php?mod=attachment&aid=MTMwMDMxMDN8NWE3ZTMxMTJ8MTczNzYzMjk0N3wwfDA%3D

附件: t95e1.jpg (2017-1-23 11:36:02, 41.48 KB) / 下載次數 0
https://oursogo.com/forum.php?mod=attachment&aid=MTMwMDMxMDJ8NTI2YTA5NTB8MTczNzYzMjk0N3wwfDA%3D

附件: m60a1-1991.jpg (2017-1-23 11:36:01, 71.32 KB) / 下載次數 0
https://oursogo.com/forum.php?mod=attachment&aid=MTMwMDMxMDF8ZmRkMjhhNmZ8MTczNzYzMjk0N3wwfDA%3D

附件: m60-a3.jpg (2017-1-23 11:35:59, 95.2 KB) / 下載次數 10
https://oursogo.com/forum.php?mod=attachment&aid=MTMwMDMxMDB8OThmZjRiMzZ8MTczNzYzMjk0N3wwfDA%3D
作者: 最後的摩根戰士    時間: 2017-1-23 13:20:58

無可否認, 放在40年前,
M60A1在射控方面明顯優於當時的蘇制坦克
要從正面擊穿它的裝甲也絕非易事, 機動力也算尚可
但現在已經是2017年了
M60A3不論在火力上, 防護上實在難以勝任
作者: 浪漫藥水    時間: 2017-1-23 15:36:05

不可否認 M60乃是我軍主力戰車之一 戰場環境面對更加嚴峻的現在 在此希望早點希望改良或購置更先進的戰車
作者: oneeast00    時間: 2017-1-25 02:37:29

本帖最後由 oneeast00 於 2017-1-25 02:49 編輯

有錢狂買黑鷹 , 搞博勝 , 就是沒錢換戰車 , 這不夠看綏小 , 又有什麼能看綏小  



附件: 7.jpg (2017-1-25 02:49:09, 67.68 KB) / 下載次數 11
https://oursogo.com/forum.php?mod=attachment&aid=MTMwMTIwNTZ8ODU2NGYxMjl8MTczNzYzMjk0N3wwfDA%3D

附件: 6.jpg (2017-1-25 02:48:01, 57.89 KB) / 下載次數 11
https://oursogo.com/forum.php?mod=attachment&aid=MTMwMTIwNTV8YzU4Mjc1OWV8MTczNzYzMjk0N3wwfDA%3D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