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增加 性能,ARH-70改採Bell Model 427直昇機的尾衍總成以二葉片尾旋翼,以提供更好的航向控制與穩定能力。ARH-70A的尾椼採用碳纖維複合材料製造,位於尾椼中段的固定式水平尾翼則採用鋁合金蜂窩結構,水平尾翼尖端安裝兩個垂直安定面,其前緣設有前緣縫翼,能改善水平尾翼的工作效率。尾椼末端裝有大後掠角的垂直尾翼,分為上下兩部分,其中下部裝有尾撐,可防止尾旋翼受損。ARH-70A採用四葉片無鉸接式主旋翼系統,旋翼葉片完全以複合材料製造,採用Nomex蜂窩結構以及強化玻璃纖維蒙皮,旋翼前緣加上抗磨損不鏽鋼條來抵禦沙塵的衝擊;為了降低旋翼傳至機體的震動,旋翼槳轂設置高效能阻尼器,旋翼軸與機體也採用隔音支架系統來連接。ARH-70A的二葉片尾旋翼位於尾椼左側,由於採用功率較大的新發動機,尾旋翼的設計遂經過修改,以提供更好的穩定能力,在風速6500km/hr的情況下無論風向為何,都能保持直昇機對航向控制的要求。為了滿足快速部署的需求,ARH-70A的主旋翼採用可折疊設計,垂直/水平尾翼與機身兩側的武器掛架也能迅速拆裝。如此,一架C-130運輸機能同時運送兩架ARH-70A至作戰地點,下機後地勤人員只需花費15分鐘展開主旋翼並裝回武器掛架和垂直/水平尾翼,就能將ARH-70A恢復到可飛行狀態並迅速投入戰鬥。ARH-70的機體結構與OH-58D高度相通,因此能繼續沿用許多原本OH-58D的零件倉儲,大幅減輕建立後勤體系所需的資源。
以色列Elbit美國分公司的頭盔顯示瞄準系統(Helmet Display and Tracking System,HDTS) ,能連動機鼻的AN/AQQ-22D光電感測儀,讓機員輕易地掌握周遭戰場動態。
H-76 ACE全球定位導航系統(Global Navigation System,GNS)
MMR Tophat飛航安全套件(VOR/ILS/GS/Marker Beacon)
ARN-153-V4戰術導航系統(TACAN)
都卜勒雷達高度計
AN/ARC-231無線電系統(詳見AH-64攻擊直昇機一文),包含HAVE QUICK II加密通信系統、單頻道空地無線電系統 (Single Channel Ground and Airborne Radio System,SINCGARS)、寬頻衛星通訊系統SATCOM)、 COMSEC保密通信系統、 FM、VHF、UHF等。
AN-ARC-201D數位專用通信系統,包含SINCGARS, ESIP, FM, VHF等。
屬於21世紀戰場旅級指揮系統(Force XXI Battle Command, Brigade and Below,FBCB2)的藍軍追蹤器(Blue Force Tracker)以及加強定位回報系統(EPLRS),能將本身位置連同搜獲的敵方目標位置一併回報至後方旅級戰鬥系統中,使指揮單位充分掌握我軍動態,並將誤擊降至最低。
ARH-70最重要的感測裝備是設置於機首 下方的AN/AAQ-22D BRITE Star II整合式全天候光電感測系統,是美國海軍陸戰隊UH-1N通用直昇機採用的BRITE Star I系統的改良型。以往OH-58D採用桅頂觀測儀(MMS),利於將直昇機隱藏在障礙物後方進行觀測,而且不需改變機體姿態就能實現360度觀測;然而MMS的工程極為複雜,其平台必須使用複雜的同軸反轉機構來抵銷主旋翼旋轉,以精良的穩定系統抵銷旋翼震動(否則就會使影像品質大打折扣),並使用特殊的空心主旋翼轉軸取代一般的實心轉軸,以布置MMS的線路與穩定系統,而其他旋翼組件、傳動系統也必須配合修改,以上都會使成本與研發週期大幅增加,顯然不符合美國陸軍急迫的需求;此外,MMS也導致直昇機的飛行阻力大為增加。基於簡化設計與降低成本的考量,ARH-70仍以最傳統的方式,將光電系統設置於機鼻下方,水平旋轉角度為左右各110度 ;由於2000年代以來,美國陸軍進行城鎮戰的機率大增,ARH-70的機鼻觀測儀能最清楚地俯瞰下方的狀況,不過觀測時機體完全無法掩蔽。SB/AAQ-22D整合有第三代高解析度(640X480)凝視陣列技術的紅外線熱影像系統(波長為3~5微米)、CCD-TV攝影機、雷射測距及標定器等,其中第三代紅外線熱影像儀 能清楚辨識5~8km外的車輛或者3km內的人員,在惡劣天候下也能有效進行探測。整個AAQ-22D感測器旋轉塔整合有穩定系統 ,獲得的影像與資訊都投射在作艙的大型彩色平面顯示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