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清明節的由來與習俗
[列印本頁]
作者:
官不聊生
時間:
2017-3-20 00:41:39
標題:
清明節的由來與習俗
清明節的由來與習俗
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好快又到了!家裡通常與家族成員說好每一年的三月第二個禮拜天,大家都會準備三牲、水果、鮮花、菜包、雞酒....只要是能吃的,大家都用心的在準備著~~~
農曆三月初是中國傳統的清明節。「清明」最初指的是節氣。在我國傳統的曆法中,把一年分成二十四個節氣,用來反映氣候變化和指導農業生產,而「清明」就是其中之一,時間大約在「春分」之後,「穀雨」之前,換算成國曆,約在四月四日或五日。在《淮南子》一書中記載:「清明」是在冬至過後的一百零六日,也是「春分」後的第十五日,這時候萬物潔淨,空氣清新,風景明麗,花卉草木在這樣的環境中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所以叫做「清明」,正因為如此,所以深受人們的喜愛。
祭拜時,在墓前供奉牲禮(三牲或五牲) 、刈金、壽金、燭等、或十二道菜蔬(如韭菜、魷魚、春干、甜菜、甜芋、肉脯、蒿菜,蓮子、棗子、竹筍、豬腸、苜頭)和粿類(紅龜粿、鼠麴粿或草仔粿)及刈金、銀紙、往生錢、燭等;若是新墳,則必須供奉五牲(如豬頭、雞、鴨蛋、麵粿、紅龜粿),祭品擺好後,點香向后土(墳墓的守護神)祭拜,婦人要在新墳前哭號,禮拜完畢,先燒刈金、壽金給后土,再燒銀紙等給祖靈,紙錢燒完後,在紙灰上灑酒(稱為奠酒),最後鳴炮禮成。
在收供品離開前,要將雞蛋、鴨蛋在墓碑上打碎,將蛋殼丟在墳上,象徵「脫殼」或「蟬蛻」,表示新陳代謝。從前,還有將紅龜粿、麵粿分給當地的小孩子吃的習俗,稱為「揖墓粿」(又稱乞墓粿、印墓粿),象徵「祖德流芳」。臺灣民間習俗若是家有長子如娶媳婦、添丁生子或置產等,一定要培墓,往昔在培墓時都要點「姓氏燈」,在祭拜之前於墓前燃燭祭祀後,不要熄火,將它小心的放在燈罩內,沿途不可使其熄滅,一到家裡,立刻把燈放在祖先的靈桌前,相傳這種小燈,具有「添丁發財」的含義,如果在回家途中一路不熄,則表示子孫繁茂的吉祥徵兆。
清明節的習俗
:
1.
掛紙:
「掛紙」在臺灣的習俗中稱為「壓墓紙」。掛紙時,先要將生長在祖先墳墓上的野草,用鋤頭或鐮刀整理清除,在用小石頭或磚塊將墓紙壓在墳上,表示這個墳是有後嗣的,否則很容易被人誤以為是無主的孤墳,而受到破壞。墓紙分為白色、紅色、黃色的古仔紙以及五色紙(紅黃藍白黑)兩類,現在則多用五色紙,其用意是蓋厝瓦或表示子孫已祭拜過。至於傳統的客家人掛紙時比較慎重,先用鋤頭挖一塊綠色的草皮,並把帶來一疊滴有雞血的黃紙,用草皮壓在墳上,然後在墳地四周擺上十二張銀紙,除了掛墓紙的目的外,還有血祭的象徵。
2.
培墓:
民間清明節掃墓可分成兩種儀式,即「掛紙」及「培墓」。「培墓」也就是「掃墓」,又叫墓祭、祭掃或上墳,就是修墓與祭拜。一般俗信,祖先的墳墓和後代子孫的興衰有很大的關連。因此,富有的人家年年「培墓」,而一般的人家除了吉凶葬的前三年要「培墓」外,其他則視情況而定。「培墓」的時間多利用清明節前夕,將墳上的雜草清除,並加以培土整修,如果墓碑上的字體模糊不清,則必須用銀硃重新加以描寫,使其煥然一新。
祖墳整修完畢後,開始祭拜。祭拜時,在墓前供奉牲禮(三牲或五牲) 、刈金、壽金、燭等、或十二道菜蔬(如韭菜、魷魚、春干、甜菜、甜芋、肉脯、蒿菜,蓮子、棗子、竹筍、豬腸、苜頭)和粿類(紅龜粿、鼠麴粿或草仔粿)及刈金、銀紙、往生錢、燭等;若是新墳,則必須供奉五牲(如豬頭、雞、鴨蛋、麵粿、紅龜粿),祭品擺好後,點香向后土(墳墓的守護神)祭拜,婦人要在新墳前哭號,禮拜完畢,先燒刈金、壽金給后土,再燒銀紙等給祖靈,紙錢燒完後,在紙灰上灑酒(稱為奠酒),最後鳴炮禮成。
在收供品離開前,要將雞蛋、鴨蛋在墓碑上打碎,將蛋殼丟在墳上,象徵「脫殼」或「蟬蛻」,表示新陳代謝。從前,還有將紅龜粿、麵粿分給當地的小孩子吃的習俗,稱為「揖墓粿」(又稱乞墓粿、印墓粿),象徵「祖德流芳」。臺灣民間習俗若是家有長子如娶媳婦、添丁生子或置產等,一定要培墓,往昔在培墓時都要點「姓氏燈」,在祭拜之前於墓前燃燭祭祀後,不要熄火,將它小心的放在燈罩內,沿途不可使其熄滅,一到家裡,立刻把燈放在祖先的靈桌前,相傳這種小燈,具有「添丁發財」的含義,如果在回家途中一路不熄,則表示子孫繁茂的吉祥徵兆。
現在一般的掃墓方式已經較以前簡化,大都以鮮花水果為祭品,,上香鞠躬,禮節簡單隆重。
農曆過年,不但是漢人普遍的傳統,也是客家人的重要節日,而且至今仍是台灣客家最重要的團聚、祭祖之日。不同於閩南人在清明節掃墓的習慣,傳統客家人的舊習中,在元宵節後的第一天掃墓祭祖,主要是因為大多數客家人都需外出謀生,為了免去奔波,年假結束之前,順便祭掃祖先墳墓。元宵節吃完湯圓、提過燈籠後,台灣北部客家地區就紛紛開始「掛紙」,也就是客家人所謂的掃墓。一直到清明,都是客家人掛紙的日子,也是逐漸都市化的客家族群一年一度家族聚首,規模最大的時節。
台灣地區的客家人,掃墓的日期由正月16日起,一直延續到清明節。其中又以正月16日掃墓的人為最多。這是因為早期的客家移民來台較晚,較富庶的地點都已有人居住,貧瘠的丘陵地又不易發展,所以客家的子弟大多要出外謀生。
過去因為交通不發達,南來北往相當不便,所以客家人往往趁年假返鄉之時,順便祭掃祖先墳墓,表達慎終追遠之意,然後各自回到工作崗位為生活奮鬥,除了顯示出客家人出外打拚的精神外,也表露出早期客家人四處作客的刻苦。
客家人掃墓習俗除了不同於閩南人外,客家族群在不同地區也有不同的掃墓文化,北部苗栗一帶的客家人通常在元宵節的次日就開始掃墓,而南部一帶的客家人,則由元宵節到清明節之間任選一天來掃墓。
客家人稱掃墓為「掛紙」,在掃墓時,會在墓碑上壓上一張長方形的黃色紙,表示有人來祭拜過。
客家人把掃墓名為掛紙,相傳典故來自唐朝,唐高祖李淵在未登基前,因征討四方,終年在外,多年後被封為唐公時才回家省親。但此時他母親已去世多年,李淵雖知母親葬於南山的墳墓裡,卻因荒煙蔓草而遍尋不著,只得將紙帛撕碎,讓風飄去,並默默祈禱,希望母親地下有知,接下紙帛以利辨識。
>以後的人掃墓時就依據當年的月數,用12或13張象徵陰間鈔票的「銀紙」,分散在祖墳四周,希望祖先永不缺錢。同時,拿一張雞血紙,以小石頭壓在墓頭上,表示這是有主墳墓,子孫年年都有來祭拜。
(朝 源 聖 華 宮)
作者:
道法自然
時間:
2017-3-20 01:50:51
本帖最後由 釣蝦達人 於 2017-3-20 02:37 編輯
為何要婦人在新墳前哭號?
在紙灰上灑酒>>那先人都喝醉了.....
要將雞蛋、鴨蛋在墓碑上打碎>>>先人會說,他馬的你們怎把 雞蛋、鴨蛋 砸在我頭上阿!!
拿一張雞血紙,以小石頭壓在墓頭上>>先人會說你那一張雞血紙放在我頭上我怎走路阿
墓碑那塊是先人的頭你知不知道啊!!
忘記講一點= =發帖的版主你知不知道墓紙要放哪兒較正確啊?
還有墓紙要放先人哪兒可以發""橫財""啊?
墓紙:北部是五色/南部是三色!!
那這些墓紙哪幾色可以發""橫財""?
子孫(不好帶)要用哪一色啊?
以小石頭壓在墓頭上>>會造成家人啥問題嗎?
發帖不要老是複製文章,要發帖先去求證正確的!!
這樣才不會誤導信眾一錯在錯的,
你們就饒了先人吧!
不要把墓紙放在墓頭上讓先人痛苦了!!
光光一個墓頭/墓圍/墓龜還有很多你們不知道的.....
墓前前墩如有破洞會造成家人啥後果嗎?
墓前的香爐是要放在墓牌頭前石版上呢?還是要放在墓前的地上呢?
墓前前墩出水口塞住會造成家人啥後果嗎?
靠....又忘記講一件事= =墓碑要有多少字才是正確?
墓前先人的"字"寫錯也不用拜啦(字錯先人就不能在那裡住/就只能在外面賽太陽/淋雨囉)
我不會說很多的以免讓假道士/先生/乩童= =學去賺錢!!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