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瑾瑗翻譯《台灣歷史畫帖》之日文圖說:西元一六二四年荷蘭人占據安平之後,感到有必要在台灣本島設置居留地,一六二五年一月,以十五匹布向新港社的原住民,交換赤崁的河川沿岸土地,建造了長官別邸、病院、倉庫等等,也建築了小碉堡充實守備。繼而陸續獎勵日本人、支那人遷移入住。而為了紀念荷蘭的聯合七州,乃將之命名為Provintia城鎮。一六五二年(承應二年)由於發生郭懷一之亂,荷蘭人備感有必要在赤崁設置防備。因此於一六五三年使用磚塊,重新建設一座有四個稜堡的守城,這就是Provintia(普羅民遮城)。由《台灣縣志外編》的遺蹟記述,可知普羅民遮城的規模如下:「赤崁樓以糖水糯米汁搗拌蜃灰,疊磚砌垣。以堅硬之石為界,周方45丈3尺,不設雉堞,南北兩角有瞭望亭突出,僅能站立一人。樓高約3丈6尺有餘,雕欄凌空,軒豁四達,其下砌磚如巖洞,曲折宏邃,右後穴窖,左後浚井。前門外左方,再浚一井。」一六六一年五月,鄭成功登陸台灣後,此城立即被攻陷,並設立承天府。等到清朝領台後,此城獲得保留,康熙五十三年(正德四年、一七一四年)被派遣來台的測量人員Padre de Maira(筆者音譯),在信中寫著:「荷蘭人占據時代所建設的家屋當中,至今仍有價值者,應當是四個稜堡的城壁所環抱的三樓建築物,(中略)它俯視著中港,必要時可防止敵人上陸。」其後,在《台灣縣志》可以看到關於此城的說明:「因為頻年地震,屋宇盡傾,四壁矗立,只剩周圍的磚垣堅好如故。」明治四年左右,英國長老教會牧師Campbell初次來到台南時,據說城壁依然存在著。之後,城壁屢次遭盜破壞,明治十二年左右在城蹟上方建蓋了現在被稱為赤崁樓的文昌閣和海神廟。作品〈夕照的普羅民遮城〉描繪的是荷蘭時期普羅民遮城的黃昏景象。如今荷蘭時期疊砌磚塊的一部分根基,已被指定為史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