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吾言_莫若以明 [列印本頁]

作者: 語倫Anna    時間: 2017-5-5 22:24:40     標題: 吾言_莫若以明

何謂莫若以明?今天正因與人發生爭執,心情有所不悅,於是重溫了舊書「正是時候讀莊子」,
翻著,翻到一篇「莫若以明」。

看著看著,也覺得非常有意思!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把尺,而每個「我們」也有一把尺,不同的宗教,又有不一樣的尺;不同的國家,尺的長度與大小,又不盡相同,
那再加以延伸呢?這個宇宙,星球,是不是也放在天秤上秤著幾斤幾兩的!


當有爭執出現時,也許我們能指著自己,站在對方的立場,想想自己錯在哪裏。
而我們所謂的「有」難道就真的是「有」嗎?我們說「沒有」的難道就真的不存在嗎?
反省自己認為「對」的事情不足,站在太陽與月亮的高度,公平的照耀每一個人。
或許,當你能做到無任何私心,對任何人的任何事情,都能保持平常,世間的真實面貌,才會更清晰可見.

站在別人的角度去想,也許你能在這其中發現它的優點。
什麼時候開始 開始有了「我們」與「他們」這兩種人?這兩種人的存在,本身不帶錯誤,也不帶爭執,只是意見不同,
而真正產生爭執與衝突的,往往都是「我們」自己本身,認不清「他們」存在的目標與意義.
你說,正因為「他們」的存在,所以導致口角衝突不斷嗎?我笑笑,我得說:「正因為有『他們』的存在,才頓時的也讓『我們』得以存在」
正義與邪惡,本身都是因為彼此,才彰顯重要。你能說,我們與他們,是兩把刀子互相傷害,但也能說,我們與他們,是一面鏡子的兩個人,互相存在。

我們總以自己認為正確的標準去評論任何的事物,但等到位子改變之後,又用另一套標準來評論別人,毫無任何明確的「是」與「非」
但事實上,沒有任何一樣事物,都是全然的錯,不可以的部分。
有反的一面,必定有他正的一面。

無論是「是或非」「有或無」都要我們放開成見標準,從不同的角度去看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莫壽乎殤子,而彭祖為夭。天地與我並生.

如果我們拋開成見標準,用不同角度去看的話,
那天下最大的的東西,也就只有動物在秋天新長的軟毛那樣大了,雄偉的泰山也可能是渺小地
沒有比未成年就早逝的少年更長壽的了,而那傳說活了八百歲的彭祖,反而是短命的。

無論是是非非,真真假假,若能拋開生死的分別,視生死如一,那我們就與天地並生,生命與天地等長.
然而,天地在一開始,也並沒有所謂人與人之間的成見,是什麼讓我們有所成見的呢?

是當我們開始分門別類的時候,於是我們就開始區別,開始爭吵,持著不同的理論、對立
但我們要如何避免呢?
試著接納不同的聲音,站在「他方」用「己方」的角度,去看待每一件事情
所以 最偉大的仁德,就是沒有特別親厚的對象,這或許是最大的包容,最大的海量

只有海水夠深,才能容下大船,到的了海角.
只有心胸夠廣,才能振翅翱翔,飛的了天涯.




作者: jes872148    時間: 2017-5-7 19:43:36

我常在思考,正義是否真的存在。
因為立場與道德觀決定正義的價值,而普世價值是否又是對的呢?
以明朝而論,儒學達到巔峰,但也是儒學最狹義的年代。
甚至可以說,明朝實際上是亡於儒學之手。
誰對誰錯?
也許真的是是是非非,真真假假,誰來評斷呢?
本我與真理本就存在矛盾,也許是人類的庸人自擾,哈哈~~。
作者: 山澤損    時間: 2017-5-8 13:11:48

能不能為我們就字面釋義一下,

莫若以明這四個字是什麼意思呢?
作者: 山澤損    時間: 2017-5-9 09:12:09

山澤損 發表於 2017-5-8 13:11  
能不能為我們就字面釋義一下,

莫若以明這四個字是什麼意思呢?

沒那麼深奧啦,

莫若兩字超級簡單,就“不是”咩。

以明,以是連接詞,其實拿掉光是莫若明也行,

明就更單純了,明者,象矣。

通俗點講就是看起來的樣子。

整句話一翻“事情不是看起來的樣子“

整理一下變成,事情不見得總是看到的那個樣子。

這是不是道理,當然是。

是不是好道理,當然是。

問題是這根本用不著抬什麼聖賢出來呀,小學課本就有了吧。

那爲啥還要說的落落長嘴角全是泡?

因爲看不懂莫若明是什麼東西,又出於先賢之書,自然就覺得乖乖不得了。

但是不會有人抬出四書五經來說過馬路要看紅綠燈吧。

這也就是俺建議您研讀近代著作的原因。不惑於字咩。


作者: 語倫Anna    時間: 2017-5-9 22:31:28

本帖最後由 語倫Anna 於 2017-5-9 23:46 編輯
山澤損 發表於 2017-5-9 09:12  
沒那麼深奧啦,

莫若兩字超級簡單,就“不是”咩。

首先 我得先感謝您的回覆
但是我還是有話要說
我從不認為 “看書” 這件事 是需要看人的經歷 或者 需要看人的文學程度 才能觸及的
另外 我不認為 讀一本書需要瞭解他每一個字的道理
就像小時候背論語 讀弟子規,我從不瞭解作者對它每個字的用意 。 我只要明白它想表達的含義即可
我認為 我不是一位稱職的文學家 所以我不需要一個字一個字的去研究他所想表達的意思 我只需要明白 這本書 所想表達的用意即可
網路世界發達化 想找什麼解釋 很難嗎? 其實不難 但我認為 我本身對於讀一本書心思並未如此的細膩 ( 尤其對於文言文
所以 你放心 我會寫 莫若以明 而我能懂莊子所表達的含義 並不是我一字一句的研究過 而是那本書本身有白話文解釋 然後那本書文言文的部分 我只有快速的閱過一遍而已
就像我說的 我會選擇買那本書 並不是因為我想研究文言文的解釋 而是只想瞭解莊子的思想而已
(其實剛開始 並沒有想要回應你太多 只是看你緊追著想要解答 才選擇不用點評的方式回應你)
另外 我也要說 我這個人有一個缺點 我很粗心大意 所以每每讀一本書 只會抓大綱以及重點 通常都會忽略小細節
當然 經過你這樣說以後 我還是不會改變我之前的習慣 文言文的部分我依然會跳過 買書的時候依然會選有白話文翻譯的書籍
因為文言文從不是我的興趣 固然 我不會如此折磨自己 看一些自己完全看不懂的古文
謝謝評論 指教了
Ps 其實我必須糾正你一下
對於 莫若以明 四個字的個別意思 您還是翻譯錯了
一句話 一個詞 用在不同的句子上 那個詞就會衍生不同的意義
雖然我是初學者 但是這點常識我是懂的
所以 對於莫若以明這四個字的個別用意 你還是用錯了
許多學者對於莊子的用詞都是那麼的不確定性
你又是從哪得知這四個子的意思呢?又怎麼能確定這四個字的解釋就如你所說這樣呢
還有 若照您這樣翻譯 那就太不符合莊子的中心思想了
我想 你還是去看過莊子的全文 再說推理吧

作者: 語倫Anna    時間: 2017-5-9 22:36:07

jes872148 發表於 2017-5-7 19:43  
我常在思考,正義是否真的存在。
因為立場與道德觀決定正義的價值,而普世價值是否又是對的呢?
以明朝而論 ...

哈哈
狂夫大 我很喜歡古代人的思想
只可惜 我的文言文太差 都需要買白話文的翻譯
才能瞭解其中的道理

看來 我是不是要讓水月幫我補補文言文了
但是 又好沒興趣 好懶啊
不如讓水月以後跟我們說話都用文言文說好了
哈哈 這樣可能學的比較輕鬆點

古人說的話 一定有他其中的道理
而那些道理 經過時間不斷的帶入下 也或多或少帶入了我們這一個年代
這就能解釋 為何我們國小被四書五經 背的如此辛苦的原因了 然後雖然不可能每個字都清楚明白 但是大意上 我們還是瞭解他們想傳達的道理與理念
作者: yu10    時間: 2017-5-9 23:57:19

山澤損 發表於 2017-5-9 09:12  
沒那麼深奧啦,

莫若兩字超級簡單,就“不是”咩。

如果"莫若以明"是解釋成"事情不是看起來的樣子"
所以有人笑我3公分
我就可以回她"莫若以明"嗎?

"歹誌嗯系憨人所想的,這麼簡單"嗎?

哈哈哈...
再次為我的3公分驕傲...(其實...生氣起來X6...)
|88|

偶來亂的~~酸....
作者: 第五次元    時間: 2017-5-10 09:40:41

本帖最後由 第五次元 於 2017-5-10 10:35 編輯

雖然莊子也被道家尊崇,然而從兩人的論述內容中還是可以看出有些差異的
也許因為時代不同的關係,老子生於一個承平時代的末期,親眼目睹王朝的興衰
留下的言論除了修身外還有個人對前朝之政的改進的治世之法
莊子比老子又晚了將近200年,以古人的存活和生育年齡又恰逢亂世,恐怕都過去五六代了
無論聖人還是賢人早就消失許久了,時代的風氣,時人的想法相差很大

以我個人淺見,春秋時的孔老尚存有救世治世的思惟,戰國時的各思想家就比較偏重於"揚名",不是說他們沒有救世治世的心,而是心思沒有那麼純正。然而,時也運也,當自己理想抱負化作的主張不被當權者青睞時,有像孟子墨子仍專注於外拼命爭取者,也有像莊子轉向內避世修身修心的人。莊子主要思想的養生、齊物、逍遙,正是這樣的轉折。

老子的反璞歸真,孔子的修身齊家(兩者ˊ外相不同在本直上是一致的)已經根深蒂固於文人思想中,既然無法一展抱負,於是又回歸正道開始修身修道了。話雖如此理也明白,但是支撐自己不停行之的力量(不停的自勉自勵)還是要有的,這些都抒發在文字道理內,與其說齊物論是告誡教導他人,不如說是莊子的自勉自勵。所以他說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則莫若以明,此時的明是了解=善解。又說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也,故曰莫若以明。這地方的明是明白 "道樞以應無窮" 之理。

因為莫若以明,所以能包容而後善解,因為包容、善解、知止/足,故能感恩,可說是由內而外在由外而內了。而其言自然是不言之辯,不道之道了。

標新立異了。原諒原諒!
作者: 第五次元    時間: 2017-5-10 10:52:25

山澤損 發表於 2017-5-8 13:11  
能不能為我們就字面釋義一下,

莫若以明這四個字是什麼意思呢?

無論看古文還是白話文,都不能光看表面義,尤其是古文
這就是中國文字的神奇和缺點
同一個字在不同的地方,斷句不同都有不同的意思
能夠見字知義,至少與說寫之人有相同的層次或相差一級(兩者才能相通)
不能知異能知其相也不錯,有時知義必須有經歷、閱歷
對小朋友來說,求知並無不對,知後有感而發更是正確,這樣已明之人才可以補其不足
尊駕如此會讓人只部於探索求知,或許莊子此篇中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喻則知之可以回答您的問題。

冒犯了。請原諒

作者: 虯髯客    時間: 2017-5-10 15:20:42

jes872148 發表於 2017-5-7 19:43  
我常在思考,正義是否真的存在。
因為立場與道德觀決定正義的價值,而普世價值是否又是對的呢?
以明朝而論 ...

我也常思考, 是否有客觀的正義和公平.

很多紛爭, 追根就底就是太主觀, 可說是庸人自擾. 但莫若以明是否適用於人命攸關之事? 例如, 恐怖份子殺害無辜路人是否可以以莫若以明來包容呢? 台獨或統一的分歧是否能夠以莫若以明來化解呢? 隨機殺人? 毒油呢? 也許人類無法得出永恆的哲學真理, 但我相信還是能夠影響和規範身處社會中所適用的道德.

老莊哲學可以修身養性, 語倫Anna和山澤損的對話正可以用莫若以明來看啊! 感謝兩位提供活生生的案例讓我們思考莫若以明的真諦.
作者: 第五次元    時間: 2017-5-10 16:56:46

本帖最後由 第五次元 於 2017-5-10 16:59 編輯
虯髯客 發表於 2017-5-10 15:20  
我也常思考, 是否有客觀的正義和公平.

很多紛爭, 追根就底就是太主觀, 可說是庸人自擾. 但莫若以明是否 ...


恕老身大膽,對大哥所問 " 但莫若以明是否適用於人命攸關之事? 例如, 恐怖份子殺害無辜路人是否可以以莫若以明來包容呢? 台獨或統一的分歧是否能夠以莫若以明來化解呢? 隨機殺人? 毒油呢? "提出一點個人的淺見

莫若以明的"明"字是善解,善解未必是認同更談不上包容,另一個"明"的意思是明白 "每個人做自己認為對的,起心動念非為惡,只是他們用錯了地方,即是莊子所謂非所明而明之,也是為是不用(通)而寓諸庸(用)

既然明瞭諸人只是為是不用,自己亦無能以所明而明之,所以效法聖人之兩行聖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鈞,是之謂兩行

此外,我認為莊子此言用之於理和形上的成分較多,實踐在生活道上的是自勉自誡(需善解、包容、放下,修內不修外)。我們每個人因經歷、閱歷對莊子思想各有不同的解讀,無有是非,正是莊子與惠子的"子非魚,子非吾" 之寓言。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