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祕密教之傳布
[列印本頁]
作者:
發表回覆
時間:
2017-6-14 01:07:00
標題:
祕密教之傳布
祕密教之傳布
祕密法雖逐大乘而起,然獨立而成所謂呾特羅乘,則遠在其後。密乘學者欲 託古以自厚,乃謂昔已有之,且大宏於龍樹。於佛教名德,如提婆、無著輩,莫 不引以為密乘大師;傳說之紛雜,亦已極矣!西藏傳密乘有事部、行部、瑜伽部 、無上瑜伽部──四部。我國舊傳之密乘而流入日本者,有胎藏、金剛二大部, 此二與行部、瑜伽部相當。無上瑜伽部後出,始宏於波羅王朝,趙宋曾略出數部 ,間有被禁不行者。事部則與日本所謂二大部外之所謂「雜密」者大同。自理論 言之,胎藏界明本具之真常心性;金剛界則詳於真常本淨性之修顯,並與真常唯 心論之大義合。「雜密」則罕言理性,其修無相瑜伽,亦即妄以明空,不與天色身觀相合,真常之色彩不深。言組織,雜密常聚佛菩薩鬼神於一堂,未若胎藏界 等組織嚴密,秩然有序。其行法中,結壇場,重供設,誦咒結印,詳於事相而略 觀想。其觀想本尊,則召請一外來之本尊而觀之,修畢則送之還,未直觀自身即 佛也(大都如此)。於祕密教之發展中,事部乃其未臻圓熟之初型,其流出實先 於真常唯心論之盛行。佛元七世紀之末,(晉永嘉中)帛尸梨密多羅,即以善持 咒術稱,來華譯出『孔雀明王』、『灌頂神咒經』矣。初期之雜密,與北印之瑜 伽師有關。『西域記』謂北印烏仗那人,「特閑咒術」;秣底補羅亦以深閑咒術 著稱。西藏傳僧護以前,祕密法不無流行,烏仗那人多有得持明位者。初期來華 傳譯密典與精閑咒術者,多北印及西域之龜玆人。龜茲之帛尸梨密多羅,善持咒 術,無論已。佛圖澄姓帛,再到罽賓,亦「善誦咒術,能役使鬼神」。餘如北印 菩提流支之兼工咒術,烏場(即烏仗那)之那連提耶舍,健陀羅之闍那崛多,且 於隋世廣出咒典。沿雪山而住之瑜伽師,內有所見於定境,外有所取於民俗之咒 術,以之自護,以之教他,事部乃漸行。
密乘之流布,常途多託始於龍樹,其初指『大日經』而言,請一論龍樹師資 之傳承。什公來華,惟傳龍樹、提婆,青目等之傳承不明。『付法藏傳』謂提婆 弟子羅!7畝羅;真諦傳羅!7畝羅以常樂我淨釋八不,性空者之轉入真常,可考見者, 自此人始。西藏傳羅!7畝羅弟子有龍友,龍友弟子僧護。龍友之與龍樹,傳說頗為 紊亂。龍友之師為羅!7畝羅(跋陀羅),俗乃傳龍樹之師亦為羅!7畝羅,其訛傳蓋可 想見。又傳說與提婆同時,有本名如來賢而稱為龍叫(即『楞伽經』中之龍猛) 者,弘傳唯識中道。龍友、龍叫與龍樹之傳說相雜,而有龍樹傳密之說。以各種 記載觀之,龍友弟子僧護時,行部始顯然流行於世。有龍智者,傳為龍樹弟子。 或言玄奘於北印磔迦國所見之長壽婆羅門,即龍智其人。略後,勝天弟子毘流波 ,月稱弟子護足,亦從龍智學。唐開元來華之三大士,並自稱受學於龍智。密學 之盛,與此老關係之深,可以見矣!龍智年壽極長,傳出龍樹,殆即龍友或龍叫 弟子歟!事部乃咒法發展之雛形;其融攝真常之深理,以三密為行法,組成事理 圓具之密典,疑即龍叫、龍智其人。
行部之流行較早,以「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本,以方便而至究竟」三句義 為大本。明十緣生句,頗類於『般若』之說。然菩提心指自心本具真常性德,方 便則多明隨機適化之行,可謂真常化之般若也。瑜伽部之『金剛頂經』,明五智 成身,蓋後於唯心論之盛行。行部、瑜伽部之流行,已漸自北印而移入南中。後 期之性空者,佛護、清辯宏法於南印,並轉入密乘。『西域記』謂清辯入那羅延 窟,實即學密之謂。中印之月稱、智藏,下至靜命、蓮華戒,亦無不學密。無著 學系之遊化南中者,如陳那、護法、法稱輩,西藏並傳其與密有緣。唐代來華之 傳譯密典者,亦以南印,尤以中印度為多。蓋時祕密之思潮,立本於真常、唯心 、圓融、祕密、他力、頓成,融性空與唯識之學而無所不可。空有之交諍,僅供 祕密者之莊嚴而已。初無所偏於二家,其力崇中觀,則以龍智而下,性空者多入 密有以致之。
行部與瑜伽部之成立,在融攝世俗邊,可謂佛梵之綜合,此於胎藏界、金剛 界之曼陀羅可知。惟其中有可注目者,即以在家菩薩(天人)形之大日如來為中心,以金剛手等護翼之,釋迦及阿羅漢等,則退列於外圍。蓋以密者之見,印度 之群神,自其本地言之,並佛菩薩之示現,為大日如來之內眷屬、大眷屬。應化 身之釋迦及其眷屬,轉望塵而莫及。以在家菩薩為中心,本大乘佛教必至之勢。 顯教之文殊、淨名,以及諸大菩薩,無不有越出家聲聞眾而上之之概。惟祕密者 以在家佛教之立場,不能發為入世濟眾之行,而融合世俗之神教,猶敢輕究竟之 解脫道,唱釋迦不得成就,請教於天上之大日如來而後能證入之說,不能無感於 尊卑之倒置耳!舊傳羅!7畝羅跋陀羅,即婆羅門學者娑訶羅,而龍智亦一長壽婆羅 門。此時之佛教,常以佛化之婆羅門學者為其先導;其精神固已非僧非俗,亦佛 亦梵矣!
雖然,行部與瑜伽部,猶以人形之大日如來為中心也。次以密乘行者,於胎 、金之圓融大法界中,特契於金剛明王。以大貪樂為攝引,大忿怒為折伏;大貪 大瞋而大慢,觀自身即本尊而修之。其中心之崇拜,為羅剎、夜叉,求其如大日 如來之人形,亦不易得矣。於此,吾人於古人之心境,似應有所諒解也。印度為神之世界,一切在神祕氛圍中。初以佛教之行而少衰,中印法難後,又漸復其繁 榮。佛教以大乘入世之融攝,多少傾向於他力。迨笈多王朝興,婆羅門學者以梵 我論為本,予人格神以論理之根據,增強溼婆、毘紐、梵天之信仰;下至一切世 俗迷信,無不兼收並蓄,蔚成時代潮流。以反吠陀而興之佛教,對此能無切身之 感乎!聲聞之解脫行,不足以應群機,亦不足以暢佛懷。入世之菩薩行,雖理論 已極於性空緣起,而菩薩僧之不立,政教形勢之限制,亦難以成入眾利濟之行。 大乘唯有趨於隨機適應,專精禪思發通以濟眾之途。自性空以入形而上之妙有, 自力以入他力,緣起以入唯心,無神而入有神,固有意無意而開始轉變者。馴致 形成梵佛之綜合,一反根本佛教之精神。然創始轉化者,似未嘗不知之。『深密 經』明說為五事不具之鈍根,說依他自相有。『楞伽』明真常唯心,而謂:「若 說真實者,心即無真實。言心起眾相,為化諸愚夫」。『大日經』明祕密法,而 謂:「劣慧不能堪,且存有相說」。古人非不知之,特欲以此為方便,攝世俗以 向佛耳。其如始簡終鉅,真常唯心神祕之說,與生死心積習相應,乃一發而不可收拾也。
前三部之流行,笈多朝以來三百餘年事也。若無上瑜伽,則後弘於波羅王朝 。自伐彈那王朝傾覆,中印大亂,佛教之勢轉衰。有波羅王朝興,佛教乃賴以偏 安五百年,而成一異樣之繁榮。東方有瞿波羅王,起而統一藩伽羅國,西取摩竭 陀等地,創波羅王朝。王朝相承,凡十八世。夜叉波羅王為大臣羅婆斯那所篡, 王朝遂亡。此十八世五百年間,崇信佛法,歷世不替。其尤竭誠護持者,凡七世 ,稱「波羅七代」。七代中,第四世達摩波羅王時,國力最盛,曾擴展至曲女城 ,於佛教之護持亦最力。王於那爛陀寺附近,建歐丹富多梨寺。又於北近建毘玖 摩羅尸羅,即有名之超岩寺。道場百八,規模宏大,視那爛陀之八院三百房而過 之,遂奪那爛陀之席,而超岩成最高之學府矣。於此波羅王朝,一類無上瑜伽, 初非人間所有者,始由密乘學者次第傳出。初有毘流波者,出那爛陀座主勝天之 門,後從龍智學而得悉地。自後,曇毘醯流迦,婆日羅犍陀等,相繼得道。又有 婆婆波、婆羅波、俱俱囉羅闍、喜金剛等出,並宏瑜伽及無上瑜伽五部。如『集密』、『歡喜金剛』、『明點』、『幻化母』、『閻摩德迦』等,均先後流布。 及喜金剛弟子檀毘醯盧迦,又傳來『佛頂輪』、『救度母輪』等,無上瑜伽已大 體備矣。佛元十二世紀後期,達磨波羅王在位,建超岩寺,密乘之勢益盛。王於 「現觀莊嚴」派之獅子賢,弟子智足,特加欽崇,而密乘與隨瑜伽行之中觀師, 相涉乃益深。智足遍宏前三部,及五種內道呾特羅,於『集密』之解釋尤工。然 與護足之舊傳有異,『集密』因有所謂「龍猛傳」及「智足傳」之兩大流也。繼 智足而為超岩寺主者,有然燈賢等十一人,通稱「調伏法呾特羅阿闍梨」。蓋皆 維持智足之統,專宏『勝樂』、『閻摩』、『明點』、『歡喜金剛』、『集密』 等無上瑜伽者。超岩外之密乘學者亦不少,如寂友之通前三部;覺密、覺寂之通 前三部而特精瑜伽部,皆其著者。第七世摩醯波羅王時,毘睹波始傳來『時輪金 剛』,其徒時輪足宏之。密乘之學,發展至至矣盡矣。十一世茶那迦王之時,名 德濟濟,超岩極一時之盛,有「六賢門」出。六賢門者,東則寶作寂;南則智生 慧;西則自在語稱;北則那露波,次以覺賢;中則寶金剛及智吉祥友。六賢皆博曉五明,專宏密乘,於無上瑜伽之『勝樂』,尤所致意。其後座主之佼佼者,有 阿提峽師資,那露波師資等,以十七世羅摩波羅王朝之無畏現護為斯學之殿軍。 王朝多故,教界落寞,餘勢已奄奄欲息矣!
綜觀秘密教發展之勢,即鬼神崇拜而達於究竟。事部本為次第錯雜之傳出, 後人嘗董理而統攝之,分佛部(上),蓮華部(中),金剛部(下)之三部。佛 部以釋迦為部尊,文殊為部主;蓮華部以阿彌陀為部尊,觀世音為部主;金剛部 以不動為部尊,金剛手為部主。雖意在融攝鬼神,而尊卑之勢猶存。此三部,就 其所重而言之,則佛部為解脫相之佛;蓮華部為慈悲相之菩薩;金剛部為忿怒相 之鬼神。世人之所崇事,唯此三類而已。此亦即以釋迦文殊之大乘深智,融西( 北)方彌陀、觀音之慈悲柔和,東(南)方不動、金剛手之方便雄猛也。行部承 之,綜合為三部,然佛部之釋迦,轉化為在家菩薩(天人)相之大日如來,秘密 教為之一變。化出家佛為在家佛,以為重人可,以之為重天尤當。其曼陀羅中臺 作八葉蓮華形以象心,中為大日如來,四方為四佛。瑜伽部即五方五佛說而開為五部──如來、寶、蓮華、業、金剛。其曼陀羅依月輪心中五智成五佛,一一出 三輪身。即以大日(中)、不動(東)、寶生(南)、彌陀(西)、不空(北) ──五佛為自性輪身。普賢、文殊、虛空藏、觀自在、金剛業──五菩薩為正法 輪身。不動金剛、降三世、軍荼利、六足(即閻摩德迦)、大夜叉金剛──五大 明王為教令輪身。行部以三而啟五,瑜伽部明五以含三。以如來部為最勝,而如 來為在家菩薩形;僧俗之形雖倒,人鬼之敘未失也。嗣以學者特重金剛之調伏, 乃流出『集密』、『勝樂』、『閻摩』等無上瑜伽。然諸部獨立,頗有無統之感 。或謂五部統以金剛持之第六部,即以金剛持為最勝;亦即離去天人相之菩薩, 而以鬼神夜叉之忿怒身為所崇,秘密教又一變。或謂波羅王朝時,國難教難相逼 俱來,故特重金剛之雄猛法以制之。教法當機,義或近之。雖然,國難教難,五 大金剛其能救之乎!(印順導師/以佛法研究佛法)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