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帝君」,有天神與人神兩種不同的說法:文昌兩字既為星名,又為神名,也就是民間慣稱文昌星、文星神。
文昌帝君又稱為梓潼、文昌帝、濟順王、英顯王、梓潼夫子、梓潼帝君、雷應帝君。有關文昌星的說法,《史記‧天官書》所載:「斗魁戴匡六星,日文昌星,一日上將,二日次將,三日貴相,四日司命,五日司中,六日司祿。」《星經》中載:「文昌六星如半月形,在北斗魁前,其六星各有名。」文昌六星為上將(威武)、次將(正左右)、貴相(理文緒)、司命(主災咎)、司中(主右理)、司祿(賞功進士),各有專司,掌管天下文運祿籍,所以自古以來就受到士人學子的崇拜。
文昌帝君,一般認為他是主管考試、命運,及助佑讀書撰文之神,是讀書文人、求科名者所最尊奉的神祗。其受民間的奉祀,從周朝以來,歷代都相沿制訂禮法,列入祀典。
文昌,本是星宮名,包括閃顆星,即斗魁(魁星)之上六星的總稱。古代星相家解釋為主大貴的吉星,道教將其尊為主宰功名祿位之神,又叫「文星」。隋唐科舉制度產生以后,文昌星尤為文人學子頂禮膜拜,有謂文昌「職司文武爵祿科舉之本」。因文昌星和梓潼帝君同被道教尊為主管功名利祿之神,所以二神逐漸合而為一。
文昌星簡稱文星,或稱文曲星,系星宿中主文運者,如杜甫詩:「北風隨爽氣,南斗避文星」。又《東觀奏》:「初日官奏文昌星暗,科場當有事」。由此觀之,學子應與文星有關。
有關文昌星的說法,《星經》所載:「文昌六星如半月形,在北斗魁前,其六星各有名。」《史記天官書》載:「斗魁戴匡六星,日文昌星,一日上將,二日次將,三日貴相,四日司命,五日司中,六日司祿。」
到了明朝景泰年間,景宗皇帝在北京新建一座廟宇,每年二月初三,遣人舉行盛大的祭典。清朝年間,更加崇奉此神,嘉慶六年,仁宗皇帝也勒命禮部,把此神編入祀典。
人神又分為兩種指稱,一是「文昌帝君」,一是「五文昌」,包括關聖帝君(文衡帝)、孚佑帝君(呂洞賓)、文魁夫子、朱熹(朱衣星君)、魁斗(魁星爺),合稱為「五文昌」。
《雲笈七籤》︰「文昌星神君,字先常,天子同命之符也。中央司命者。或曰制命丈人。主生年之本命,攝壽夭之簡禮。」文昌神源自星辰信仰。
《楚辭‧九歌》的少司命即指第四顆星。戰國已列入國家祀典。
《明史.稽志》:「梓潼帝君,姓張,名亞子,居蜀七曲山,仕晉戰歿,人為立廟,唐宗屢封至英顯王,道家謂梓潼掌文昌府,事及人間祿籍,元加號為帝君,而天下學校亦有。祠祀者。」
《台灣縣志》及《彰化縣志》中謂:「梓潼帝君,張姓,名亞子,居蜀七曲山,仕晉戰歿,廟在保寧府梓潼縣。唐宋屢封至英顯王。道家謂:帝君梓潼主文昌事,及人間祿籍。故無加號為帝君,天下學校,因有相祀。」
文昌帝君本名張亞子,唐朝越雋人氏,後來遷到七曲山(四川省梓潼縣),因篤信道教,廣宣道教教義於四川,死後人們敬仰他的品德,就在七曲山建廟,命名為「清虛觀」,並且於碑上刻上「梓潼君」,成為梓潼神,供人祭拜。唐朝唐玄宗、僖宗逃到四川期間,曾利用這種信仰,封梓潼神為左丞相、濟順王。至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年)敕封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簡稱「文昌帝君」。在歷代受封中,到此這個封號中出現文昌二字,就和文昌星信仰結合起來,從此梓湩帝君就成了文章、學問之神,職責掌管文昌府的事務。由于唐朝帝王的大力推崇,梓潼神的地位陡長,從一個地方神而成為全國性的大神,并逐漸與文昌神合而為一。
宋元間的道士見此種信仰可以利用,就把文昌稱為文昌帝君,尊為主仙、人鬼生死爵祿的神。古代士人仕進,以科舉為途徑,於是天下府縣,處處建立文昌宮。明代以後,每一所學校都將部分建築物用於供奉文昌帝君。清代,每年農曆二月初三文昌帝君生日那天,朝廷要派人前往北京文昌廟祭祀,文昌雖是道教之神,但帶有濃厚的儒教色彩。
南宋間,道士假借文昌帝君之名,作了《文昌帝君陰涉文》,這是一本托名文昌帝君勸說世人行善積德的勸善書,此書在過去十分流行,影響很大,與《太上感應篇》和托名關羽所撰《關帝覺世真經》為三大勸善真書。
文昌帝君掌理考試命運、主宰士子的功名利祿,比孔子還受讀書人的歡迎。同時他也是刻字、書店、文具店、說書、抄紙的行神,所以昔日書商公會就叫做「文昌會館」。
以前皇帝曾把文昌帝君列為重要祭典之一,凡是讀書人必要奉祀文昌帝君。每逢文昌帝君誕辰,童生、秀才、稟生、貢生、舉人以及私塾老師都要準備全牛及供品,至文昌廟行「三獻禮」祭祀之。
歷代官府都要通令天下學校,來奉祀這位文昌神:
《恆春縣志》:「然列于祀典,即為聰明正道之神,習學業求科名者,敬之宜矣。」
《彰化縣志》:「蓋以世所傳帝君之書,如陰涉文、感應篇、勸孝文、孝經解諸書,皆有裨于教化、不失聖人之旨,故學者崇拜之,使日用起居皆有敬畏,非徒志科名者,祀以求福也」。
農曆二月初三為文昌帝君聖誕。
文昌帝君的來歷:文昌原是天上六星之總稱,即文昌宮。一說在北斗魁前,一說在北斗之左。六星各有星名,稱上將、次將、貴相、司命、司中、司祿等。文昌封為帝君,並且又稱梓潼帝君,當是元仁宗時之事。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封梓潼神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梓潼神與文昌神合為一神。《明史》的《禮志》稱,「梓潼帝君,姓張,名亞子,居蜀七曲山,仕晉戰歿,人為立廟祀之」。張亞子即蜀人張育,東晉寧康二年(374年)自稱蜀王,起義抗擊前秦苻堅時戰死。後人為紀念張育,即於梓潼郡七曲山建祠,尊奉其為雷澤龍王。後張育祠與同山之梓潼神亞子祠合稱,張育即傳稱張亞子。唐玄宗入蜀時,途經七曲山,有感於張亞子英烈,遂追封其為左丞相,並重加祭祀。唐僖宗避亂入蜀時,經七曲山又親祀梓潼神,封張亞子為濟順王,並親解佩劍獻神。宋朝帝王多有敕封,如宋真宗封亞子為英顯武烈王,宋光宗時封為忠文仁武孝德聖烈王,宋理宗時封為神文聖武孝德忠仁王。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敕封張亞子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於是梓潼神張亞子遂被稱為文昌帝君。
忠主孝親:文昌帝君除有抗擊戰死、忠主救民之功績外,《梓潼帝君化書》稱,張亞子「生及冠,母病疽重,乃為吮之,並於中夜自割股肉烹而供,母病遂愈。後值瘟疫流行,夢神授以《大洞仙經》並法籙,謂可治邪祛瘟,行之果驗」。因此,文昌帝君也是慈祥孝親的楷模。成書於宋元時的《文昌帝君陰騭文》列舉古代士人行善得福的事例,說明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近報則在自己,遠報則在兒孫」的因果報應,勸人行善積德。
文章司命:《文昌帝君陰騭文》稱,文昌帝君曾七十三次化生人間,世為士大夫,為官清廉,從未酷民性烈,同秋霜白日之不可侵犯。「濟人之難,救人之急,憫人之孤,容人之過,廣行陰騭,上格蒼穹」。因此,天帝命文昌帝君掌天曹桂籍文昌之事。凡世間之鄉舉里選,大比制科,服色祿秩,封贈奏予,乃至二府進退等等,都歸文昌帝君管理。
奉祀:元明以後,隨著科舉制度的規模化和制度化,對於文昌帝君的奉祀也逐漸普遍。各地都建有文昌宮、文昌閣或文昌祠,其中以四川梓潼縣七曲山的文昌宮規模最大。一些鄉間書院和私塾也都供奉文昌神像或神位,其間雖時有興廢,但因文章司命,貴賤所系,所以一直奉祀不衰。舊時每年二月初三日為文昌帝君神誕之日,官府和當地文人學士都要到供奉文昌帝君的廟宇奉祀,或吟詩作文,舉行文昌會。
二月初三拜文昌 祈求金榜題名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封建時代想升官發財,一般平民百姓唯有考試一途,因此家庭成員中八字裡有文昌命格者,父母都會儘可能讓他進私塾讀書,期望有一天金榜題名光耀門楣。俗云:一命二運三風水四讀書五積德。在漫長歲月的洪流中常會遇到一些懷才不遇的才子。雖有滿腹經綸卻失意於考場中,這些失意的才子為中華文化留下了許許多多膾炙人口的詩詞文賦。正也說明人是有命有運的,成功的人一定努力過,但是努力的人不一定成功,造化弄人,時也,命也,運也。
文昌神依民俗或民間信仰共有五位合稱五文昌,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真正的文昌星應該是孔夫子,但孔子不語怪力亂神,所以我們這些後代子孫到現在為止,沒有將孔子並列在五文昌之內。事實上依個人看法孔子應該排在文昌神的第一位。
陰曆二月初三是文昌帝君的誕辰,文昌帝君本名叫「張亞子」或「張惠子」,傳說系晉朝人,事母極孝,做官時不幸戰死,百姓懷念他給他立了一座廟當作「雷神」拜,因為靈驗異常,百姓有求必應。科舉制度的興盛,每逢考季,士子赴京趕考都會到廟裡拜拜祈求金題名,以後逐漸從「雷神」演變成「梓潼神」,主掌科場命運及士子的功名利祿,凡是讀書人不管是舉人、秀才、貢生、童生及私塾的老師在這天都要準備供品至文昌廟裡祭拜,除了祈福最大的目的就是感恩。風水裡記載:『文昌足學飽經才,南極祥光照玉台,乾坤久固天齊福,神仙來慶壽筵開。』只要考試這個制度還存在,那麼文昌帝君永遠是香火鼎盛。
第二位文昌神即魁星,魁星又稱奎星,係北斗七星第一星,事實上奎星係廿八宿中西方七宿的第一星。「魁」字即鬼搶斗,民間最有名的就是「魁星點斗」,「獨占熬頭」,每逢考季台南赤嵌樓的魁星殿,魁星爺手中的那枝硃砂筆常常不翼而飛,不用說硃砂筆一定是有心人請回家供奉去了。第三位文昌神即關聖帝君,因為關聖帝君能文能武,文武雙全是目前台灣香火很旺的文昌神。第四位文昌神即呂洞賓,係八仙之一亦是五聖恩主,唯民間把祂想成是破壞姻緣的始作俑者,因此很少人拜祂為文昌神,在此要呼籲讀者千萬別道聽塗說,人云亦云。第五位文昌神即朱衣使者亦即宋朝的理學家「朱熹」,朱熹整理了相當多「易經」資料,目前台灣風水界所用的易卦大部分出自朱熹之手。至於屏東客家庄一般是供奉「韓愈」為文昌神。新竹關西范家十進士供奉的是范仲俺。以上係台灣有關文昌神的狀況。
民間祭拜文昌帝君的供品一般以生菜為主。1芹菜:代表勤勞、勤奮,2蒜:計算,3蔥:聰明、開智慧、耳聰目明,4菜頭:好采頭,5桂花:發貴、蟾宮折桂,6發糕粽子:高中,7竹筍:順利,8包子、粽子:包中,9油一瓶:加油。其含義就是希望考生勤奮用功,一舉高中,金榜題名,得到好采頭。唯讀都必須謹記祭拜過的供品一定要帶回家煮給考生吃,千萬別留在廟裡製造垃圾,但民俗有一項禁忌,芹菜、蔥、蒜煮時不可加丸子、蛋,免得考生考個零蛋或完蛋。
文昌帝君本名張亞子,唐朝越雋人氏,後來遷到七曲山(四川省梓潼縣),因篤信道教,廣宣道教教義於四川,死後人們敬仰他的品德,就在七曲山建廟,命名為「清虛觀」,並且於碑上刻上「梓潼君」,成為梓潼神,供人祭拜。唐朝唐玄宗、僖宗逃到四川期間,曾利用這種信仰,封梓潼神為左丞相、濟順王。至元仁宗敕封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簡稱「文昌帝君」。在歷代受封中,到此這個封號中出現文昌二字,就和文昌星信仰結合起來,從此梓湩帝君就成了文章、學問之神,職責掌管文昌府的事務。
以前皇帝曾把文昌帝君列為重要祭典之一,凡是讀書人必要奉祀文昌帝君,因此文昌雖是道教之神,但帶有濃厚的儒教色彩。
文昌帝君的來歷:文昌原是天上六星之總稱,即文昌宮。一說在北斗魁前,一說在北斗之左。六星各有星名,稱上將、次將、貴相、司命、司中、司祿等。文昌封為帝君,並且又稱梓潼帝君,當是元仁宗時之事。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封梓潼神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梓潼神與文昌神合為一神。《明史》的《禮志》稱,「梓潼帝君,姓張,名亞子,居蜀七曲山,仕晉戰歿,人為立廟祀之」。張亞子即蜀人張育,東晉寧康二年(374年)自稱蜀王,起義抗擊前秦苻堅時戰死。後人為紀念張育,即於梓潼郡七曲山建祠,尊奉其為雷澤龍王。後張育祠與同山之梓潼神亞子祠合稱,張育即傳稱張亞子。唐玄宗入蜀時,途經七曲山,有感於張亞子英烈,遂追封其為左丞相,並重加祭祀。唐僖宗避亂入蜀時,經七曲山又親祀梓潼神,封張亞子為濟順王,並親解佩劍獻神。宋朝帝王多有敕封,如宋真宗封亞子為英顯武烈王,宋光宗時封為忠文仁武孝德聖烈王,宋理宗時封為神文聖武孝德忠仁王。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敕封張亞子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於是梓潼神張亞子遂被稱為文昌帝君。
忠主孝親:文昌帝君除有抗擊戰死、忠主救民之功績外,《梓潼帝君化書》稱,張亞子「生及冠,母病疽重,乃為吮之,並於中夜自割股肉烹而供,母病遂愈。後值瘟疫流行,夢神授以《大洞仙經》並法籙,謂可治邪祛瘟,行之果驗」。因此,文昌帝君也是慈祥孝親的楷模。成書於宋元時的《文昌帝君陰騭文》列舉古代士人行善得福的事例,說明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近報則在自己,遠報則在兒孫」的因果報應,勸人行善積德。
文章司命:《文昌帝君陰騭文》稱,文昌帝君曾七十三次化生人間,世為士大夫,為官清廉,從未酷民性烈,同秋霜白日之不可侵犯。「濟人之難,救人之急,憫人之孤,容人之過,廣行陰騭,上格蒼穹」。因此,天帝命文昌帝君掌天曹桂籍文昌之事。凡世間之鄉舉里選,大比制科,服色祿秩,封贈奏予,乃至二府進退等等,都歸文昌帝君管理。
奉祀:元明以後,隨著科舉制度的規模化和制度化,對於文昌帝君的奉祀也逐漸普遍。各地都建有文昌宮、文昌閣或文昌祠,其中以四川梓潼縣七曲山的文昌宮規模最大。一些鄉間書院和私塾也都供奉文昌神像或神位,其間雖時有興廢,但因文章司命,貴賤所系,所以一直奉祀不衰。舊時每年二月初三日為文昌帝君神誕之日,官府和當地文人學士都要到供奉文昌帝君的廟宇奉祀,或吟詩作文,舉行文昌會。
文昌帝君在人們心中,是一位司掌人間功名的神祇之一;每逢考試季節到臨之際,時見父母親帶子女與豐盛祭品,誠心跪求 文帝張恩主庇佑,能賜功名,且讓子女智慧高人一等。這種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盼,讓這位專司功名神祇,在民間廣為留傳與虔誠奉祀。
在中國民俗信仰中, 文昌帝君大致區分為「自然神」與「人格神」奉祀。
「自然神」奉祀方面;係指「文昌」乃北斗七星中之一的「文昌六星」而言,亦稱為﹝文昌宮﹞。據載:﹝文昌宮﹞有二種說法;一說:「文昌六星」在北斗魁前;一說則指﹝文昌宮﹞在北斗七星之左,眾說紛紜,然此六星皆各有名稱,且以世間官職來互映;分別是上將、次將、貴相、司命、司中、司祿。自周朝起,歷代帝王對文昌奉祀皆非常重視,訂立諸多禮法來祭祀,以表尊敬之意,並以〈司命之祀〉為重要祀典
「人格神」方面,則指 文昌帝君張恩主乃梓潼神所化身,故後人依此緣故尊稱為 文昌梓潼帝君。據《清河內傳》所載:文昌帝君恩主是西蜀越巂人,生於西晉末年丁未二月初三日,誕生之時,一股祥光照亮整個房屋,且五彩雲籠罩整個村莊,鄉民見此異象,皆嘖嘖稱奇,並言此異象係貴人轉世之好兆頭。其父清河張叟,年近六十方得後嗣,心中甚是欣喜萬分,為此得來不易之子,取名為張亞。
文昌帝君恩主自幼即比同齡孩童成熟,不愛嬉戲,唯熱衷於博覽群書,體會書中聖賢之理。夜間則喜獨居。且每至名山大澤時,言詞中常語帶玄機,暗喻世人行善積德。有一年,家鄉乾旱成災,民不聊生,村民多次請官吏及道士設壇祈雨皆無所應。 文昌帝君恩主不忍見村民陷於困境,想起自己於夢境中,曾任水府判吏一職。是夜,即於夢中以官函下牒河伯令其降雨,翌日,果然天降甘霖,解除一場危機。
文昌帝君恩主昇遐之後,顯化救人事蹟甚多,故受歷代帝王敕封名號,亦不在少數。相傳,唐玄宗避難四川時,途經七曲山萬里橋, 文昌帝君恩主曾顯化救駕,玄宗為感其恩澤,敕封為「左丞相」。唐僖宗避亂入四川時,途經七曲山親祀 文昌帝君恩主,並加封為「順濟王」。元仁宗延祐三年(西元一三一四年)復又加封聖號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
在民間,信眾常將 文昌帝君恩主與 關聖帝君恩主、 孚佑帝君恩主、朱衣神君、魁斗星君合稱為『五文昌』。而 文昌帝君恩主身旁尚有天聾、地啞兩位侍者,此兩位侍者之名,旨在奉勸世人凡事謙虛為重,切勿出風頭。每逢農曆二月初三日 文昌帝君恩主聖誕時,人們必備豐富祭品來祭拜。
文昌帝君恩主所傳經典,以述說本身經歷、教化人心為主,計有《元始天尊說梓潼帝君應驗經》、《元始天尊說梓潼帝君本願經》、《文昌大洞仙經》、《清河內傳》(以上載於《正統道藏》之內)、《陰騭文》、《丹桂籍》、《蕉窗聖訓》…等。
文昌帝君恩主第七十二次應化 張仙大帝,與 豁落靈官王天君,同為 關聖帝君恩主座前之隨駕神尊,有『文昌應化元皇大道真君說注生延嗣妙應真經』傳世。
文昌帝君恩主自幼即比同齡孩童成熟,不愛嬉戲,唯熱衷於博覽群書,體會書中聖賢之理。夜間則喜獨居。且每至名山大澤時,言詞中常語帶玄機,暗喻世人行善積德。有一年,家鄉乾旱成災,民不聊生,村民多次請官吏及道士設壇祈雨皆無所應。 文昌帝君恩主不忍見村民陷於困境,想起自己於夢境中,曾任水府判吏一職。是夜,即於夢中以官函下牒河伯令其降雨,翌日,果然天降甘霖,解除一場危機。
相傳,唐玄宗避難四川時,途經七曲山萬里橋, 文昌帝君恩主曾顯化救駕,玄宗為感其恩澤,敕封為「左丞相」。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 Powered by OURSOGO.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