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至聖先師-孔子 [列印本頁]

作者: CVN-80    時間: 2017-6-27 11:06:34     標題: 至聖先師-孔子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今中國山東曲阜)人,中國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並且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萬世師表。孔子和儒家思想對中國和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區有深遠的影響,這些地區又被稱爲儒家文化圈。

 
孔子,生於周靈王廿年(魯襄公二十二年,黃帝紀元2146年,前551年)夏曆八月廿七(現行陽曆9月28日),出生於魯國。孔子的先世可追溯至宋國公室及殷商王室,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國的一位大夫,做過大司馬,在宮廷內亂中被殺,其子木金父為避滅頂之災逃到魯國的鄒邑,從此孔氏在鄒邑定居,變成了魯國人。

孔子父親叔梁紇居於魯昌平鄉鄒邑(今山東曲阜市東南),為鄒邑大夫。《史記·孔子世家》中說「(叔梁)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孔子家語·本姓解》當中則記載叔梁紇的元配施氏為孔紇一連添了九個女兒,孔紇望子心切,於是續娶一妾,雖然生了一個兒子名為孟皮,卻腳有殘疾。所以孔紇在72歲時三娶18歲的顏徵在,生孔丘仲尼。為得子,其父曾在尼丘山求拜,表示欲子心切,後果然得一健壯之子,故取名丘,字仲尼,仲是排行老二的意思,但是大排行為老二,小排行,仍然位老大,也就是說,孔子是其生母的長子。

孔子生而首上圩頂,長成後身長九尺六寸,被稱為「長人」。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說,孔子「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曰丘雲。字仲尼,姓孔氏」。即有孔子之名「丘」來源於此的說法。唐朝司馬貞認為:「圩言烏。頂音鼎。圩頂言頂上窳也,故孔子頂如反宇。反宇者,若屋宇之反,中低而四傍高也。」即孔子頭頂中部有凹陷。清朝陳立相信此說,「是孔子首形象邱,四方高,中下,故名丘焉。」史學家錢穆在《孔子傳略》中也持此說。

孔子早年生活極為艱辛,他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孔子3歲時,叔梁紇去世,葬於魯國東部的防山,孔母未將墓的所在告訴孔子。顏氏移居曲阜闕里,將其撫養成人。幼年的孔子常將祭祀用的禮器(俎豆)擺設起來,練習行禮演禮,作為一種遊戲。19歲時孔子為魯國貴族季孫氏做文書、委吏和乘田等小吏,管理倉儲和畜牧。娶宋人亓官氏為妻,第二年亓官氏生子。魯昭公派人送鯉魚表示祝賀,該子便名為孔鯉,字伯魚。孔鯉先孔子而死,有遺腹子孔伋,字子思。23歲時孔子開始在鄉間收徒講學,學生有顏由(顏回之父)、曾點、冉耕等。

大約三十歲左右,最初的一些弟子來到孔子身邊。此後,孔子一直從事教育事業,他廣收門徒,相傳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他首倡有教無類及因材施教,成為當時學術下移、私人講學的先驅和代表,故後人尊為「萬世師表」及「至聖先師」。

 



適齊


 
35歲時,魯昭公被魯國掌權的叔孫氏、季孫氏、孟孫氏三桓大夫擊敗,逃到齊國,孔子便離開魯國到齊國。孔子曾與齊太師談說音樂,聞習韶樂之盛美,三月不知肉味。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齊景公說:「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他日又問政於孔子,孔子說:「政在節財。」景公想封孔子為尼谿田,遭齊相國晏嬰進言勸阻。後來得知齊大夫想害孔子,景公沒有辦法,孔子則重回魯國,聚徒講學。


 
初事魯國


 
魯定公九年,五十一歲的孔子仕魯,初為中都宰(中都為今山東汶上縣),一年以後又做司空,後以大司寇。魯定公十年,魯定公與齊景公會於夾谷,孔子「文功武備」,取得外交上的勝利,使齊歸還侵佔魯的汶陽等地。

周遊列國


 
離開魯國以後,孔子率眾弟子周遊列國,輾轉於衛、曹、宋、鄭、陳、蔡、葉、楚等地,然而均未獲重用。其間,在匡、宋、蒲等地,孔子一行多次被困遇險。


 
孔子到了宋國以後,在大樹下和弟子習禮。宋司馬桓魋欲殺孔子,將大樹拔除。弟子打算盡速離去,孔子說:「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


 
相失於鄭


 
孔子在鄭國時,與弟子失散,孔子獨自站立在郭東門。有人告知子貢,東門有人儀表像喪家之犬。弟子終把孔子尋回,並將此話告訴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狀,末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


 
受困陳蔡


 
吳伐陳、楚救陳之際,楚昭王派人聘請孔子,孔子隨即出發。陳、蔡大夫懼怕孔子為楚國所用,便將孔子圍困在陳、蔡野外,孔子等人不得行,絕糧七日,許多弟子病倒不起。弟子中多有不快者,孔子仍舊講誦不絕。後來派子貢至楚,楚昭王興師迎接孔子。


 
晚年


 
顛沛流離凡十四年,前484年,年近七十歲的孔子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魯國尊為國老,但未受魯哀公的任用。這段期間孔子專註於教育和古籍整理。孔鯉、顏回、子路皆先他而去。孔子有所感慨:「昔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前479年,孔子逝世,終年七十三歲,被葬於曲阜城北的泗水岸邊。眾弟子為其服喪3年,子貢為孔子守墳6年。


 
回首一生,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姓孔,名丘,字仲尼,魯(今中國山東曲阜)人,中國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是中華文化中的核心學說儒家的首代宗師,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並且被後世尊為至聖(聖人之中的聖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孔子和他創立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和朝鮮、日本、越南等地區有深遠的影響,這些地區又被稱爲儒家文化圈。



家世
孔子生於周靈王廿年 陰曆八月廿七 (前551年9月28日),出生於魯國。 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國的一位大夫,做過大司馬,在宮廷內亂中被殺,其子木金父為避滅頂之災逃到魯國的陬邑,從此孔氏在陬邑定居,變成了魯國人。孔子父親叔梁紇居於魯昌平鄉鄹邑(今山東曲阜市東南),為鄹邑大夫。叔梁紇的元配施氏為孔紇一連添了九個女兒,孔紇望子心切,於是續娶一妾,雖然生了一個兒子名為孟皮,卻腳有殘疾。所以孔紇在72歲時三娶18歲的顏徵在,生孔丘仲尼。《史記孔子世家》中說「(叔梁)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傳說中在孔子出世前顏徵在曾夢見山神駕著祥雲,口中喃喃自語:「禱尼丘得貴子,繼衰周而素王,擇空桑為產地。」孔紇與顏氏遵循山神的吩咐,果然得一壯丁,即為孔子。


早年
孔子3歲時,叔梁紇去世,葬於防山。顏氏移居曲阜闕里,將孔子撫養成人,在他17歲時去世。孔子打聽到父親葬處,將父母合葬於防。

孔丘19歲時娶宋人亓官氏為妻。第二年亓官氏生子,魯昭公派人送鯉魚表示祝賀,該子便名為孔鯉,字伯魚。孔鯉先孔子而死,有遺腹子孔伋,字子思。

孔子早年生活極為艱辛,他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年輕時,他受過季氏家臣陽虎的欺侮,不過也做過季氏的委吏和乘田,管理倉儲和畜牧。

在艱難困苦中,孔子發憤好學,他遍訪名師,虛心求教,先後「問禮於老聃,學鼓琴於師襄子,訪樂於萇弘。」


周遊列國
大約三十歲左右,最初的一些弟子來到孔子身邊。此後,孔子一直從事教育事業,他廣收門徒,相傳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他首倡有教無類及因材施教,成為當時學術下移、私人講學的先驅和代表,故後人尊為「萬世師表」及「至聖先師」。

35歲時,魯昭公被三桓大夫擊敗,逃到齊國後,孔子便到齊國。齊景公數次問政於孔子,想封孔子為尼谿田,遭齊相國晏嬰進言勸阻。後來孔子得知不被受用後,便重回魯國,聚徒講學。

魯定公九年至魯定公十四年,孔子仕魯,初為中都宰(中都為今山東汶上縣),又做司空,後以大司寇行攝相事,這是他政治生涯的巔峰。魯定公十年,魯定公與齊景公會於夾谷,孔子取得外交上的勝利,使齊歸還侵佔魯的汶陽等地。魯定公十三年,為重新確立魯公室的權威,孔子策劃實施了「墮三都」的政治軍事行動,希望能夠削減三桓大夫的實力,於是先墮叔孫氏之郈,再墮季孫氏之費,然而圍攻成的攻勢最終功敗垂成。

孔子治下魯國頗有起色,引起齊人警懼,齊大夫黎鉏設計,向魯贈送女樂文馬,造成魯定公不問朝政。這使得孔子與魯公、季子等在道德與政見上的分歧難以彌合,孔子最終去魯適衞。其後,孔子率眾弟子周游列國,輾轉於衞、曹、宋、鄭、陳、蔡、葉、楚等地,然而均未獲重用。其間,在匡、宋、蒲等地,孔子一行多次被困遇險。

顛沛流離凡十四年,前484年,年近七十歲的孔子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魯國尊為國老,但未受魯哀公的任用。這段期間孔子專注於教育和古籍整理。孔鯉、顏回、子路皆先他而去。孔子有所感慨:「昔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5年後,孔子逝世,被葬於曲阜城北的泗水岸邊。眾弟子為其服喪3年,子貢為孔子守墳6年。

迴首一生,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適齊
35歲時,魯昭公被魯國掌權的叔孫、季孫、孟孫三桓大夫擊敗,逃到齊國,孔子便離開魯國到齊國。孔子曾與齊太師談說音樂,聞習韶樂之盛美,三月不知肉味。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齊景公說:「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他日又問政於孔子,孔子說︰「政在節財。」景公想封孔子為尼谿田,遭齊相國晏嬰進言勸阻。後來孔子得知齊大夫想害孔子,景公沒有辦法,孔子則重回魯國,聚徒講學。

魯定公九年至魯定公十四年,孔子仕魯,初為中都宰(中都為今山東汶上縣),又做司空,後以大司寇行攝相事,這是他政治生涯的巔峰。魯定公十年,魯定公與齊景公會於夾谷,孔子取得外交上的勝利,使齊歸還侵佔魯的汶陽等地。魯定公十三年,為重新確立魯公室的權威,孔子策劃實施了「墮三都」的政治軍事行動,希望能夠削減三桓大夫的實力,於是先墮叔孫氏之郈,再墮季孫氏之費,然而圍攻成的攻勢最終功敗垂成。

 
朝代 年代 帝王 封諡
東周 周敬王四十一年(前479年) 魯哀公 尼父
西漢 元始元年(公元元年) 漢平帝 褒成宣尼公
北魏 太和十六年(492年) 北魏孝文帝 文聖尼父
北周 大象二年(580年) 北周靜帝 鄒國公
隋朝 開皇元年(581年) 隋文帝 先師尼父
唐朝 貞觀二年(628年) 唐太宗 先聖
唐朝 貞觀十一年(637年) 唐太宗 宣父
唐朝 乾封元年(666年) 唐高宗 太師
武周 天綬元年(690年) 武則天 隆道公

唐朝 開元二十七年(739年) 唐玄宗 文宣王
宋朝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 宋真宗 玄聖文宣王
宋朝 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 宋真宗 至聖文宣王
元朝 大德十一年(1307年) 元成宗 大成至聖文宣王
明朝 嘉靖九年(1530年) 明世宗 至聖先師
清朝 順治二年(1645年) 清世祖 大成至聖文宣先師
清朝 順治十四年(1657年) 清世祖 至聖先師
中華民國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 國民政府 大成至聖先師

自漢武帝以後,孔子及其開創的儒家一系思想構成了其後中華文化的主流,對中國及部分周邊國家的社會及民眾各方面的發展均產生了極其重大的影響,孔子的形象與思想也被後人根據當時的需要做出了各種不同甚至相反的解讀與詮釋,其學術思想被奉為占統治地位的官方意識形態直至清朝末期。儒家文化超越國界,在東亞一帶傳播久遠,並為西方所關注。北宋時孔子嫡派後裔被封為「衍聖公」,子孫世襲一直到中華民國,77代衍聖公孔德成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改封「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現居臺灣。

祭孔
後人為了紀念孔子,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建有孔廟進行祭孔的活動。在臺灣,從1952年開始,孔子的生日被定為教師節。

孔子與中華文化
孔子雖為諸子之一,但「祖述堯舜,憲章文武」,本是中華文化的集大成者。秦朝以法家學說治天下,西漢武帝前推行道家理論而以「無為」治國。漢武帝時董仲舒提出「罷黷百家,表章六經」,確立鞏固了孔子學說在中華文化中的主軸地位,孔子也成為中華文化的代表人物。國學大師柳翼謀以孔子為「中國文化之中心」,「其前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傳;其後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開;無孔子,則無中國文化」。

孔子與世界
孔子學說在中國周邊地區,如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都有深遠的影響,形成了東亞儒家文化圈。截止到2007年6月,國外開辦的孔子學院(學堂)已有156所。孔子的思想也對世界其它地區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西方,儒家學説推動了歐洲近代啓蒙運動,以伏爾泰、狄德羅、盧梭、洛克、霍爾巴赫、萊布尼茨、休謨、魁奈等人為代表的西方近代啓蒙先驅吸取孔子思想,打破歐洲封建世襲和神學統治,催生發展了自由觀、平等觀、民主觀、人權觀、博愛觀、理性觀、無神論觀等現代觀念,促進了人文、政治、經濟、社會乃至科學等方面學説的發展。



孔子(前552年10月3日或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今中國山東曲阜)人,中國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是中華文化中的核心學說儒家的首代宗師,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並且被後世尊為至聖(聖人之中的聖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孔子和他創立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和朝鮮、韓國、日本、越南等地區有深遠的影響,這些地區又被稱爲儒家文化圈。

孔子所處的春秋時代,西周社會以血緣氏族為基礎的政治制度崩潰瓦解,而基於文化認同的「諸夏」民族共同體正在形成。這是中國人的文化自覺最初發生的年代,古典成為時尚,一些人開始思考天道、人生和世界秩序等方面的問題,原先由貴族所壟斷的文化教育也正逐漸流入民間。孔子正是這時代精神的代表人物與集大成者,遂開戰國諸子百家之先河。
 
《易傳》,《春秋》,《孝經》,《論語》是了解其本人思想的主要著作。


 
仁是孔子和弟子反覆探討的課題。孔子會針對不同的弟子與不同的時機來講述「仁」的真諦。大抵來說,孔子的「仁」就是曾子所說的「忠恕」二字而已。孔子又說:「剛毅、木訥,近仁。」、「巧言令色,鮮矣仁。」在告訴我們「仁道」就是真誠踏實,切忌浮誇不實而違逆正道。


 
子貢有一次問孔子:「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孔子說:「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孔子告訴子貢行仁不必好高騖遠,從自身做起,再推己及人。也就是「我好」,「你好」,再進而推展至「大家都好」的意思!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言論的彙編,又稱為論、語、傳、記,是儒家重要的經典之一。由孔子門生及再傳弟子集錄整理,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的主要資料。南宋時朱熹將《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合為「四書」,使之在儒家經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今本《論語》是西漢末年張禹以《魯論》為主,結合《齊論》編成,共20篇,約1萬2千字。

 

        

孔子的生平   孔子簡介 孔子姓孔,名丘,號仲尼;他的父親名叫叔梁紇,母親姓顏名徵在。兩人年紀相差很多。據說,叔梁紇娶顏徵在時,已是64歲的老人了。而孔子三歲時,父親就死了。   為什麼孔子名丘號仲尼呢?據說,他母親徵在為了想生兒子,曾在丘尼山上禱告上蒼,後來生下孔子,她就給兒子取名為丘,號叫仲尼。另一個說法是:孔子頭頂很大,中間凹下,形狀像小山丘,所以取名為丘。  

 

孔子家境貧窮,長大之後,在魯國當差,管理倉庫,後來做到「司空」。他身長九尺(古代的「尺」比現在的「尺」短許多),人們都管他叫「長人」,以為他和別人不一樣。   魯哀公十四年(西元前 481年)春天,在大野打獵,叔武氏的車夫打死了一隻野獸,他以為這是不吉利的預兆;孔子一看,說道:「這是麒麟。」魯君才把牠取回去。等到孔子看到麒麟之後,他知道到自己離死期不遠了,於是嘆了一口氣,說道:「我的路走完了。」然後,對弟子們言道:「沒有人知道我呀!」子貢問孔子:「為什麼老師說『沒有人知道我』呢?」

 

孔子答道:「我不埋怨上天,也不怪罪別人; 我在面學習,上面通達天命。知道我的是老天爺嗎?」   有一天,孔子自言自語的說道:「罷了,罷了!一個君子就怕死了以後,後世的人們連他的名字都不知道;我的為政之道沒能行得通,我怎麼才能夠讓後世知道我呢?」於是他根據歷史的記載,著了春秋這本書,從上古魯隱公開始,直到哀公十四年,一共包括十二代君主。主要依據魯國的歷代大事,對周朝表示親善;文字寫的很簡短,可是事情講得卻很廣博。以前,吳國、楚國的君主自稱為「王」,可是春秋卻貶稱為「子」;當年踐土之會,實際上是諸侯召會周朝天子,春秋為了避諱這件事,不說踐土之會是諸侯們召周朝天子,而說「天王狩於河陽」。

 

這樣的例子,春秋寫的很多;孔子站在他擁護周朝的立場,對於該批評或者責備的,他絕不放鬆;他這種做法可以使得後來想當國王的人有所警惕。所以歷史家們說:「春秋之義行,則天下亂臣賊子懼焉。」意思是;春秋這本書主持正義,如果這種精神被人接納,那麼,天下造反的大臣和盜賊們都會害怕的。   過了一年,孔子的大弟子子路死了,孔子悲傷過度,也病倒了。子貢去看老師,孔子正扶著拐杖在門口散心,看見子貢來了,就說:「賜啊!你為什麼來的這麼晚呀?」

 

著,孔子就長嘆一聲,然後輕輕的唱道:「泰山壞了!樑柱斷了,哲人(聰明智慧的人)完了!」唱完,眼淚流了下來,然後對子貢說道:「天下不走正道,紊亂太久太久了。沒有人相信我的話。夏朝的人葬在東邊,周人葬在西面,殷人葬在兩柱的中間。昨天晚上我夢見我坐在兩柱之間被人祭奠,我該是殷人吧!」七天之後,孔子死了,享壽七十三歲;那年正是魯哀公十六年(西元前479年)。孔子葬在魯城以北泗水北邊,弟子們都穿孝三年,三年之後,大家紛紛握手告別,只有子貢留在墓地,又守了三年孝,然後才離開。   弟子們和魯人有一百多家都在孔子墓附近住下,他們管這一代叫孔里。魯人每年都按時祭祀孔墓,世世相傳,從不間斷。讀書人和學者們也到孔墓去講學或舉行會談。孔墓佔地一頃,孔子當年居住的地方,後人把它改修成廟宇,裡面陳列著孔子的衣冠、琴、書和車(這就是後來的孔廟)。崇拜或敬仰孔子的人都到那裡祭祀,世世代代,直到今天。  

 

孔子之為人 孔子對鄉親鄰里們非常和善,對宗廟(祖先祠堂)和朝廷非常尊敬謹慎,和大官談話的時候,態度非常端正,和小官講話的時候,態度非常溫和。吃飯的時候,孔子也有講究:魚肉不新鮮,或者肉切的不對,他不吃;如果座位沒有擺正,他不會坐下;如果一個家中有喪事的人坐在他的旁邊,那麼孔子總是吃不飽的。如果有一天,聽見有人哭,孔子就不會唱歌或彈琴。看見一個瞎子或者帶孝的人,哪怕是個小孩子,孔子的臉色也會改變的。孔子說過:「三個人一同走路,其中一個人可以當我的老師(就是說一個人總有優點,我可以學習)。」   孔子最憂慮的有四樣事:一是品德不修養,二是學問不講求,三是仁義不模仿,四是壞事不悔改。

 

換句話說,一個人必須培養自己的品德,必須學習知識,必須和仁人義士站在一邊,而且必須改過自新。 有四樣事,孔子絕對不講,就是;怪(怪事)、力(暴力)、亂(叛亂)、神(鬼神);因為這四樣對教化(教育感化)的工作毫無幫助。   周遊列國 孔子是魯國(今山東濟南一帶)人,他曾離開家鄉到鄰邦齊國,因為沒有找到工作,又到宋國,被人趕出來,後來困在陳國和蔡國之間,最後,沒法子,只好又回魯國。   魯昭公二十年(西元前 522年),孔子三十歲。那年齊景公和晏嬰來魯國訪問,景公問孔子:「當年秦國地方又小,又偏僻,可是秦穆公居然稱霸,請問是什麼緣故?」孔子回答說:「秦國雖然很小,可是志氣很大;地方雖然偏僻,可是所作所為都很正常。尤其是秦穆公能用百里奚,任命他為大夫,和他交談三天之後,就讓百里奚處理朝政,幫他辦理國家大事;他能這樣用人,怎麼能不稱王稱霸呢?」景公聽完,非常高興。  

 

孔子35歲那年,魯國發生內戰,孔子就跑到齊國去。在齊國,他和齊國的太師談論音樂,聽到韶音,非常感興趣,於是就從齊太師學習韶音,因為他太入迷了,所以在三個月中他吃飯的時候,連肉的滋味都不知道了。 齊景公向孔子請教行事為人的道理,孔子回答了八個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當君主的像君主,為臣子的像臣子,做父親的就應當像父親,做兒子的就應當像做兒子。也就是說:做什麼像什麼,認清自己的身份和地位,這樣才是做事為人之道。)景公聽了拍掌大笑,說道:「太對,太好了!說真的,要是君王不像君王,臣子不像臣子,父親不像父親,兒子不像兒子,雖然倉庫中有的是糧食,我怕我得不到手中來餵我自己呀!」(意思是:做人不守本分,國家社會秩序就亂了;這樣一來,管理倉庫的人也不遵守自己的身份地位辦事,國君也就得不到糧食來養活自己了。) 一天,景公又向孔子求教,孔子說:「行政的秘訣就是節約。」景公聽了大喜,想把尼谿的田地封給孔子,晏嬰勸景公不要這樣做,景公只好打消原意。後來,齊國大夫要殺害孔子,孔子才逃回魯國。 孔子四十二歲那年(西元前 510年),魯昭公死了,魯定公即位。同一年,吳國討伐越國,攻下會稽(越國的國都)。吳國曾派人去拜見孔子,來人和孔子談話之後,對孔子非常佩服,他以為孔子是一位聖人。

 

後來,魯定公任命孔子作中都的長官,一年之後,西方的諸侯都學孔子的做法。於是,孔子從中都宰升為司空,再由司空生為大司寇。定公十年(公元前 500年),魯國和齊國建立友善關係,齊景公約魯定公在夾谷相會。孔子當時代理宰相事務,他向定公建議說:「我聽人說,文的事情必須有武的設備,武的事情也必須有文的設備;這次大王去會見齊景公,應該有官員隨從,並且應該帶著左右兩名司馬。」定公接受了孔子的建議,派了左右司馬保護同行。

 

在會上,齊景公三番二次打算威脅定公,可是都被孔子識破,景公不但沒有成功,反而被孔子的智慧嚇到;景公回國後,埋怨大臣們,為什麼不用君子之道輔佐他,反而用野蠻無禮的手段教他,使他得罪了魯定公。為了向定公表示歉意,景公把以前侵佔魯國的田地都歸還給魯國,於是兩國才言歸於好。   孔子五十六歲那年,定公命令孔子以大司馬的官銜代理宰相職務,孔子接受了這項任命,臉上現出歡喜的笑容;他的弟子看見,都不相信,就問孔子:「老師曾對我們說過:『君子知道大禍臨頭,卻一點也不害怕;知道喜事臨門,也不表示歡喜。』老師今天面帶喜色,是什麼緣故呢?」

 

孔子知道弟子們在質問他,於是微微一笑,對他們解釋,說道:「我的確說過這兩句話,可是我沒說過,我之所以面帶喜色,是因為我被任命代理宰相職務,這會讓我的弟子們感到光榮啊!」 孔子代理宰相三個月,把魯國治理的井井有條,真是「男女有別」、「路不拾遺」(男人女人走在路上,毫不混雜;路上有人丟了東西,也沒有人撿起來當作自己的)。齊國的人知道了,都害怕起來。他們以為孔子把魯國治理強了,魯國一定會稱霸,要是這樣的話,齊國是近鄰,一定會被魯國侵佔或吞併。其國都一個大夫叫黎鉏的就向齊景公建議,不如早點想個法子阻止魯國稱霸。「什麼法子最好呢?」黎鉏說:「有辦法。」

 



他挑選了八十名美女,都穿著華麗的衣服,奏著康樂(康是舞曲的名字),坐在三十四輛華美的車上,每輛車都用四匹馬拉著,直奔魯國國都的南門。魯國的季桓子知道了,就穿上便服偷偷的去觀察這些歌女,他看了三次之後,非常滿意,於是勸魯君也去觀賞這批美女的演奏;魯定公圍著這群歌女看了一整天,把朝中的政事都忘記了。   孔子的弟子子路知道了,嘆了一口氣,對孔子說道:「老師可以離去了。」

孔子有些猶豫不決,對子路說:「魯君就要去郊外祭祀,如果他把祭肉分給大夫們,我可以考慮不離開他。」果然不出所料,季桓子接受了齊國贈送的女樂,三天不理朝中政務,魯君去郊外祭祀,也沒有把祭肉分給大夫們;孔子看到這種情形,知道大勢已去,於是,離開魯國,雲遊各國而去。 孔子離開魯國,先到衛國;衛靈公問孔子:「你在魯國的俸祿有多少?」孔子回答:「每年六萬石糧食。」於是衛國也給他六萬石。(六萬石也許太多,也許是六萬斗,合當時的兩千石;周朝的斗升斤兩都小。)

孔子在衛國住了十個月,有人說他的壞話,孔子怕衛君加罪於他,就離開衛國。   孔子想去陳國,路上經過匡城。弟子顏淵用手杖指著城牆上的破洞對孔子說道:「當年,我就是從這城牆的缺口進來的。」孔子長得像陽虎,陽虎曾欺負匡人,匡人以為陽虎又來了,就把孔子圍住,整整圍了五天之久;子路擊劍作歌,孔子也隨著唱,歌聲非常悲哀;匡人聽了也很感動,才知道孔子不是陽虎,大家紛紛散去,孔子才脫險。 孔子經過蒲城,住了一個月,又回到衛國。

 

衛靈公有一位夫人叫南子,知道孔子來了,就打發人去見孔子,對他說:「四方的君子想和我家國君交朋友,必定先來見我,我喜歡見你。」孔子先推辭不去,可是在考慮一下,不得已,只好去見南子。南子在紗帳後面坐著,孔子進門,向北面鞠躬行禮,南子也在帳後答禮,身上帶的玉佩叮叮噹噹的響個不停。子路知道了,不太高興;孔子對子路解釋說:「我不願意做的事情,連老天爺也討厭!」   孔子在衛國住了一個多月,有一回,為靈公和夫人南子同車而行,有宦官陪著,卻讓孔子坐在後面一輛車上,招搖過市;孔子很不高興的對弟子們說:「我從來沒有見過一位好德又又好色的人!」於是離開衛國,到曹國去。那一年(西元前 495年),魯定公死了。   孔子經過曹國,沒有停留,直到宋國。有一天,在一棵大樹底下,孔子交弟子們演習各種禮節,宋國的司馬桓魋想殺孔子,他就派人先把那棵大樹拔去;孔子只好走掉。弟子們有點害怕,勸老師快些離開,孔子很鎮定的說:「老天爺賜給我品德,桓魋能對我怎麼樣呢?」

 

孔子到陳國去,和弟子們走散了,孔子一個人站在城的東門下;有人看見他,就告訴了他的弟子子貢說:「我看見東門底下站著一個人,脖子像皋陶(當年幫大禹治水的人),肩膀長得像子產(鄭國大夫),可是從腰到腳,還比禹矮三寸,樣子可憐巴巴的就像一條沒有家的狗一樣。」子貢找到了孔子,就把那個人對他講的話一五一十的告訴孔子;孔子聽了,微微一笑,說道:「我的長相是小事,可是說我向一條無家可歸的狗,太對啦!一點也不錯。」   孔子又到陳國,住在一個朋友家裡。一年之後,吳王夫差攻打陳國,得了三座城;又戰敗越王句踐,得到越國國都會稽。孔子在陳國住了三年,不幸,陳國常常被人攻打,晉國和楚國為了爭強,而攻打陳國,吳國也不斷的侵犯陳國;孔子看情勢不對,就對弟子說:「咱們回家吧!」於是,帶著弟子們離開陳國。   孔子路過蒲,蒲人把他扣留,幸虧弟子公良儒勇力過人,保護孔子脫離危險;孔子又回到了衛國。這時,衛靈公年紀老了,不太管政務,他不再用孔子幫忙。孔子嘆了一口氣,自言自語的說道:「如果有人用我,一年之內,我就可以實行我的政教,三年就可以完成。」但他仍不得重用,只好離開衛國。

 

他想去趙國,走到黃河邊,聽到趙國的兩個賢人被趙簡子殺死;心想,自己到了趙國,也不會被趙簡子聘用,沒法子,只好再回到衛國。   衛靈公聽說孔子又來了,就向孔子請教兵法戰略;孔子回答說道:「祭祀之類的事情,我懂得一點;可是兵法戰術,我是一竅不通。」有一天,他又邀孔子談話,正巧,空中一排大雁飛過,衛靈公抬起頭來看那排大雁,對孔子的講話置之不理;孔子失望極了,就離開衛國,再到陳國去了。那一年(西元前493年),衛靈公死了;孫子輒繼位,他就是衛出公。  

同年秋天,魯國的季桓子病重,他知道自己就快死了,把兒子康子叫到身邊,囑咐他:「魯國可以成為強國,可以我得罪了孔子;我死以後,你一定會輔佐魯君,你要是輔佐魯君,一定把孔子召回來,幫你的忙。」果然,沒有幾天,季桓子死了,兒子康子繼續父親的工作,他想請孔子回來協助他治理魯國的政務,可是一個叫公之魚的提醒他說道:「當年用孔子,沒有自始而終,諸侯都笑我們不能用人;現在再用他,要是還不能用到他死為止,我們還會被別人恥笑的。」「那麼,我們用什麼人才好呢?」康子問,公之魚回答說道:「可以召用孔子的弟子冉求。」果然,季康子派人去召冉求,冉求向老師告辭,還沒走以前,孔子對其他的弟子說:「魯國召冉求回國,不是小用他,而會大大的用他。」   冉求走後第二年,孔子從陳國走到蔡國,住了一年,又從蔡國走到葉國,沒多久,又離開葉國回到蔡國。在路上,遇見長沮、桀溺兩個人在那兒耕田,孔子以為兩人是隱居的賢德之士,就打發子路去問路,長沮問子路:「那個坐在車上的事什麼人?」

子路答道:「是孔丘。」「是魯國的孔丘嗎?」子路答道:「正是。」「他應該認識路的。」桀溺問子路:「那你是誰呢?」「我叫仲田。」子路回答。「你是孔丘的弟子嗎?」「是。」   桀溺說道:「周遊列國的人到處都是,可是誰能改變這混亂的局面呢?」於是不再理子路,低下頭去,繼續耕田。子路回到孔子身邊,把這些話都告訴孔子。孔子嘆了一口氣,慢慢說道:「我怎麼可以和鳥獸同在一起啊!如果天下太平,我就犯不著改變它了。」 又有一天,子路碰到一個背著草筐的老人,就問他:「你看見我的老師了嗎?」老人沒有回答,反問子路:「一個人手腳不勞動,五穀雜糧也分不出來,誰是你老師啊?」說完話,老人把手杖扔在地上,開始耕種起來。子路回來把這話告訴了孔子,孔子說:「這老人一定是位隱士。」在同子路回去找這位老人的時候,老人早就不見了。 孔子在蔡國住了三年,正趕上吳國攻打陳國,楚國派兵去救陳國,軍隊駐紮在城父。聽說孔子正留在陳國和蔡國之間,楚國就派人去聘請孔子,孔子想去楚國還禮。

陳、蔡兩國的大夫們知道了,就具在一起商量對策;他們都同意孔子是個賢人,他的一言一行都刺中諸侯的要害;他雖然留在陳、蔡兩國之間,可是兩國大夫們所作所為都不合孔子的心意。現在,楚國來聘請孔子,若是孔子真的受楚國重用,那麼陳、蔡兩國主持朝政的大夫們就受威脅了。他們想到這裡,就派人把孔子包圍在曠野之內。過了幾天,孔子帶的乾糧都吃完了,跟隨他的人大多病倒了,連站都站不起來。可是,孔子卻毫不在意的照樣給弟子們講解經書。大弟子子路愁眉苦臉的問老師:「難道說,君子也有窮困潦倒的時候嗎?」孔子慢條斯理的回答說:「君子應該是窮人,可是小人們要是窮了的話,那他們就會無惡不作了。」  

孔子看到弟子們都悶悶不樂,就先把子路叫過來,問他:「詩經上有一句話『匪兕匪虎,率彼曠野。』(意思是:既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可是都跑到曠野之中)我的道理是錯誤的嗎?為什麼我落到這般田地呢?」子路答道:「人們不信我們,難道他們以為我們還不夠仁愛嗎?人們不讓我們通行,難道他們以為我們還不夠聰明嗎?」孔子說道:「真的是這樣的嗎?如果一個有仁愛之心的人,都希望別人信他,這樣說起來,我們還能有伯夷、叔齊(周代的賢者,他們不願為武王效命,寧願惡死在首陽山上)這樣的人嗎?如果一個聰明的人,讓他的事都行得通的話,那麼我們還有王子比干(他為紂王剖心而死)這樣的人嗎?」 子路走出去,子貢走進來,孔子又把他方才問子路的話說了一遍,子貢答道:「老師的道理非常偉大,因此,天下容不下老師。」

 

 

      

孔子就對子貢說道:「一個能幹的農夫會種田,可是他不一定會收穫;一個能幹的工匠縱然手很巧,可是他不順從所有人的心意;一個君子能修養他的品德,順理成章,有條有理,但是不一定能讓天下所有的人都接受。現在呢?你不盡力修養你的品德,而讓別人接受,賜啊!你的志向不是越來越遠了嗎?」 子貢出去,顏回進來,孔子再用同樣的話問顏回,顏回答道:「老師,您的道理太偉大,所以天下容不得。雖然如此,老師把它推廣實行出來,天下容不下也沒有多大關係。正是因為天下容不得,才能證明您是君子。弟子我沒有修養我的品德,我感到很慚愧。然而,您的道德文章全都修養好了,而卻不能受諸侯的重用,這是他們這些諸侯的羞恥。所以,容不下正可以認清你是位君子。」孔子一聽,哈哈大笑,對顏回說道:「顏家真難得有你這個好兒子!要是你有錢的話,我願意為你管錢。」

孔子派子貢到楚國去,楚昭王領了大兵去迎接孔子,孔子才脫了險。   楚昭王打算把書社(古時二十五家是一「里」,每一「里」有「社」,「書社」就是把社裡的人登記在簿子上)的地區七百里封贈給孔子,楚國會尹(官名)子西不同意,對昭王說道:「諸侯派遣的使臣有像子貢的嗎?」「沒有。」 「各國的宰相有像顏回的嗎?」 「沒有。」 「各國諸侯的大將有像子路的嗎?」 「沒有。」 「那麼,各國的官吏中有像宰予(孔子的另一個弟子)的嗎?」 「沒有。」 於是子西接著說道:「楚國祖先是周朝分封的,當初叫做『子男』,土地不過五十里。現在,孔丘講述三皇五帝的制度,稱讚周公、召公的事業,如果大王用他,楚國怎麼能夠世世代代擁有幾千里方圓的土地?當初文王在豐,武王在鎬,擁有土地不過百里,可是居然稱王天下。如果孔丘得到這塊封地,有賢明的弟子輔佐,恐怕這不是楚國之福阿!」昭王聽了這一番話,方才做罷,沒有把土地分封給孔子。當年秋天,楚昭王就死在城父。  

楚國的一個狂人叫接輿,有一次,他碰見孔子,他就唱起歌來:「鳳啊!鳳啊!你的德行為什麼這樣衰退啊!過去的說你也沒用了,可是未來的還可以讓你停止啊!沒希望了,一切都完了!現在搞政治的人都很危險呀!」孔子聽見,正想下車和他談話,可是接輿很快的走遠了,孔子沒能和他交談。於是,孔子離開楚國,又回到衛國去,那一年,孔子六十三歲了,正是魯哀公六年(西元前489年)。   衛國的君主希望能夠聘請孔子幫他處理政務,子路就問老師:「衛君打算請您幫他辦事,請問:您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呢?」孔子回答道:「我要把名義弄正確。」子路說道:「這是真的嗎?您說的恐怕離是時太遠了,您怎麼能夠把名義弄正確呢?」孔子說道:「唉!由啊!你未免太糊塗了。要是名義弄不清楚,那麼說話就說不通;話說不通,事情就辦不成,事情辦不成,禮樂(禮儀和音樂)就沒法發達;禮樂不發達,刑罰就會亂用;刑罰亂用,百姓就不知道怎麼做才行。一個君子辦事必得有個名堂,說出話來就 能辦得到。君子對他們說的話不能夠隨隨便便。」   魯哀公問孔子治國的方針,孔子回答說:「一個國王要想把國家治好,他必須選擇朝中的大臣。」

季康子問孔子怎樣才能把國家治好,孔子答道:「選用正直的人,把邪枉廢掉;這樣,人們就信服你了。」季康子很怕有人搶或偷他的東西,孔子就告訴他:「如果你自己都不喜歡的東西,你送給別人,別人也不會偷你的。」可惜的是,魯國不能任用孔子,孔子也就不再想做官了。   孔子之貢獻 孔子的時代,周朝已經很衰弱了,禮(禮記)樂(樂經)詩(詩經)書(書經)慢慢的都廢棄不用了;於是孔子就盡力把三代的禮儀恢復,並且為書經作序文,從上古唐、虞時期一直寫到秦穆公時代,把歷代發生的事編成次序。  

 



古時候,詩經有三千篇,到了孔子,他把重復的刪去,而把可以用在禮義上的都採取出來,從最古的契和后稷,中間經過殷、周極盛時代,直到幽王、厲王時期所缺少的,他都重新整理過。因此,他說:「關雎是國風的起頭,鹿鳴是小雅的開始,文王是大雅的頭一篇,清廟是頌的開端。詩經共有 305篇,每一篇,孔子都用琴伴奏唱出來,為的是讓這些合乎韶武雅頌(都是正當音樂的名字)的標準;從此以後,「禮」和「樂」都得到正確的整理稱述,這樣「王道」才可以完備,而六藝(就是「禮」、「樂」、「射」、「御」、「書」、「數」,也就是「禮儀」、「音樂」、「射箭」、「駕車」、「書法」和「算術」六項科目,就是孔子教導弟子們學習的六門技藝)才能完成。  

 

孔子到了晚年很喜歡易經(五經之一,五經就是詩經、書經、禮記、易經、和春秋),並且為易經寫了十篇解釋的文章(十翼),他曾對弟子們說:「如果我在多活幾年,那麼,我對易經就懂得更多了。」   孔子之教學 孔子教弟子詩書禮樂,弟子有三千人,能夠通達六藝(六種學科:禮樂射御書數)的只有七十二人。孔子不但教弟子讀書和學習技術,並且注重他們的品格修養,他用四個字來教育弟子:文(斯文,不許粗魯)、行(品行)、信(讓人信賴、言而有信)。

孔子警告弟子們,思想行為方面必須注意四點:(一)不許任意任性;(二)不許堅持己見,人家贊成也好,不贊成也沒有關係;(三)不許固執,凡是可以做也行,不做也行;(四)不許以自我為中心,要遵從真道,不要自我表現。 孔子還囑咐弟子們有三件事必須小心謹慎:(一)不要和別人比;(二)不要和別人打架;(三)不要輕舉妄動。 孔子很少談到「利」(就是謀利、賺錢)、「命」(天命)和「仁」(仁愛)這三個題目,主要的原因就是:很少人能夠做到,因此,孔子也就不常提了。   時人對孔子的看法 子貢曾經說過;「我們老師的文章,我們常常聽到,可是我們從來沒有聽到過老師講『天道』、『性命』(就是『天』、『命』)這一類的事情。」

顏淵也曾很感慨的說過;「我仰面看他,越看越高,高得簡直看不見。我鑽研他的學問,越鑽越堅硬,簡直鑽不透。我才看見他在前面,忽然間他又出現在我的後面。老師有條有理的勸導我們學習上進; 用文章教育我,用禮節管束我,我想不學也辦不到。他盡量幫助我發揮我的才能,我彷彿可以站起來了,可是還趕不上他的偉大。」 住在達巷裡的街坊鄰人們都稱讚孔子,異口同聲的說道;「孔子真偉大啊!他的學問這樣淵博,只是沒有成名而已。」 孔子聽說這件事,便自言自語;「我懂得什麼呀?是駕車呢?還是射箭呢?我駕車吧!」他的弟子子牢說道;「老師曾說過:『我因為不在朝廷做官,所以我才能得到很多的技藝。』」

 




附件: 22.jpg (2017-6-27 11:05:54, 70.81 KB) / 下載次數 34
https://oursogo.com/forum.php?mod=attachment&aid=MTM1MzMzMTJ8Y2VjNjg5ZDN8MTc1ODEzMjEzMXwwfDA%3D

附件: 21.jpg (2017-6-27 11:05:52, 30.43 KB) / 下載次數 34
https://oursogo.com/forum.php?mod=attachment&aid=MTM1MzMzMTF8N2ZiMmE1ZDl8MTc1ODEzMjEzMXwwfDA%3D

附件: 30.jpg (2017-6-27 11:05:51, 381.59 KB) / 下載次數 34
https://oursogo.com/forum.php?mod=attachment&aid=MTM1MzMzMTB8MzdmYjk1MWF8MTc1ODEzMjEzMXwwfDA%3D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