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讀後感 - 先秦諸子百家 [列印本頁]

作者: 第五次元    時間: 2017-7-17 12:40:40     標題: 讀後感 - 先秦諸子百家

本帖最後由 第五次元 於 2019-5-6 10:03 編輯


推薦此本書,可以增廣見聞。

本文與宗教無關,純屬個人感想,先此說明。

偶然看到"儒道一家",想起中國學術界在春秋戰國時曾有諸子百家之說,對於所謂"百家"的定義比較一致的始終只有儒墨法道四家,其餘的甚麼陰陽、兵、農、方技、名、醫、縱橫、雜、小說的各家則莫衷一是。雖然直覺的認為除儒墨法道外的各家都是從主流學術分支而出的,為了求證去圖書館借了有關諸子百家介紹的各類書籍來研究。



看學說,我比較喜歡自己讀自己體會,當然以前不是這ˋ樣的,不是不讀就是看別人的講說,現在喜歡參考研究體會。說實話古文實在很難讀,一些用法和字義聽過千年有些已經失佚而完全不同了,如果不是鑽營多年歷經考證可能不知道,而這些知識得是對歷史、學術真正有興趣的人才可能做到。不過現在科學那麼發達,沽名釣譽的人也不少(或者說從來也沒少過,只是資訊不發達不為人知罷了,呵呵),所以要慎選作者,才可能為自己解惑(入門但不以為義,理解後自己細品自有奇獲)。哎呀,打住!我又廢話跑題了!

感想

看了從歷史觀點出發對諸子百家的歷史背景、思想來源,以及各家學說的概說介紹,我的感想是:

1.  天下宇宙由 "大" 而出,也就是說 "大" 是虛無、混沌,無可名之。"出"代表分裂、變化,從虛無混沌一分而出成萬物,因有萬物,為助辨別故而須以 "名",對萬物所出之地強名為 "大"以示敬畏。

2.  從 "大"分化而出代表由零生出了一,一自然又分化為二,一和二合起來生成無數變化,即所謂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也是 天、地、人;陰、陽合和。所以萬法、萬理都是從一個源頭變化出來的,變化的軌跡和過程稱之為 "道",每一個道都有自己發展的意義,也就是各道的 "理",各道皆為"宗",而創造此道理的人稱為宗主,認同該義理人集結起來就成一宗,成宗後將此宗的義理傳播教導他人以求認同,故有 "宗教" 之名。

3.  "先天", 不假修飾渾然天成,"後天",乃從先天分化而生,所以先天之道稱名為 "天道",後天之道稱名為 "生活道",先天不會變易(不易、常)後天則不會不易(無常)會隨時、隨地、隨意而變易/異,所以生活中要接受他人的不同。

4.  道家追求先天,大道無形故稱"形上",所求之道稱為 "天道",儒家追求的是努力把生活過好,屬於 後天或稱 "生活道"。天道和生活道無所謂優劣只因各自追求不同,但最後所歸處皆同。

5.  諸子百家都是儒道二家變化而來,道家無宗主,儒家宗主的孔子也不過是基於尊師重道被她的學生後代強推以名的人,因為儒家貼近生活,修習之人較多,被後來的有私心之人追捧成為聖人(這個論點會被人大加撻伐,呵呵...)。

6. 道家講究 "返虛" 是體會到 "既以為學即非真先天,所以必須修習而追求返還先天"。當佛理東傳被兼修儒道之人得知,掀起翻譯理解的熱潮,讓原已在印度沒落的大乘教理在中國被發揚光大得以存續。

結論



各宗各派皆言道
不知道之義為何
無上甚深微妙法
古今能有幾人明




宗教與文化密不可分,各宗教也不用解釋或各吹"道"的法螺, 大道無形,大音希聲,能知者稀,能明者罕,根本沒有儒道釋之分,分的是人心。人生苦短,人身難得,修道為要!







附件: 0.gif (2017-7-17 12:23:44, 22.94 KB) / 下載次數 0
https://oursogo.com/forum.php?mod=attachment&aid=MTM2Mjc3NDh8NTk3N2JiZWR8MTcxNzk0ODk5MXwwfDA%3D

附件: 0-.jpg (2017-7-17 12:23:46, 8.4 KB) / 下載次數 1
https://oursogo.com/forum.php?mod=attachment&aid=MTM2Mjc3NDl8ZjNkZmY2ZTN8MTcxNzk0ODk5MXwwfDA%3D

附件: 0-1.jpg (2017-7-17 12:23:47, 10.12 KB) / 下載次數 0
https://oursogo.com/forum.php?mod=attachment&aid=MTM2Mjc3NTB8NDQ3NWI2NWZ8MTcxNzk0ODk5MXwwfDA%3D
作者: yu10    時間: 2017-7-28 11:48:34

看到五次元大大這一帖,讓我想起多年前的事
有一陣子我很迷佛經
正如大大借用的"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有一天在一家咖啡館看到一本書
"老子趣談"
看到久違的道德經才發現
原來~
老子與阿羅漢是如此相像
而且是獨覺聖人
留下的道德經,更是非常道
(非常道常言有兩個解釋)

厚~割來灶...
作者: 第五次元    時間: 2017-7-28 13:24:45

本帖最後由 第五次元 於 2017-7-28 13:30 編輯
yu10 發表於 2017-7-28 11:48  
看到五次元大大這一帖,讓我想起多年前的事
有一陣子我很迷佛經
正如大大借用的"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 ...


最近看介紹諸子百家的書(沒辦法,實在沒時間一一研究,只好偷懶)
又有一個新(也不算新,比較像確認)發現
1. 古人用 "子"做為尊稱,所以論語、孟子裡的"子"是一個通稱,很多也許是他們的弟子借用或圓滿老師之名
2. 道德經到底是不是老子所作也令人存疑,也許是後人託名。據說在某墓葬中被發現的道德經,上下兩卷與被人共知的正好相反。
3. 無論儒墨法道釋,都只為將道理圓滿,早已經分不出來了。在道理上佛教的確比較圓滿,但要論事功那麼道教比較完善。也許未來有人終能將理事圓滿完善。期待吧ˊ!

用我離經叛道的見解來看,佛經也不過是得了時間的優勢,又恰逢人和,在唐朝時將佛經翻譯蓬勃發展並且完善。而道藏則因為沒有一個主軸又太駁雜,所以比較吃虧。別忘了佛經可是晚了道德經有千年之久呢,最著名的譯者鳩摩羅什可是說過"所譯不及十一"呢。

亂七八糟不知道在說甚麼。論道而已。快閃!


作者: yu10    時間: 2017-7-29 07:59:36

五次元大大您隨便一撇,害我又要求救古歌
1.據我印象,"子"確為尊稱,與君同
2.古歌所找的相關資料,道德經版本103種,校訂本三千多種
流通版三種
一、楚墓戰國竹簡
二、長沙馬王堆,西漢帛書(學者教推崇)
三、曹魏王弼本(市面常譯)
我買的這一本我也不知套用哪一個版本
最好笑的是,因為當初老子趣談已絕版,我買的是二手書
方才一看,上面有馬英九97年簽名(昏...在下沒政治傾向)
哈哈哈...
3.在下無深究群功,只知部分佛理,不敢妄言。

時間方面我也查了一下
老子生約西元前571年,也有說是西元前3年。
(我較相信前者,這樣孔子問道與老子才合理,也有人說此老子與著書老子不同,在下蒙信同一人)
釋迦牟尼生約西元前566年
所以可能同一時期吧~
不過我想這是後人推敲,與兩者偉大的道理相比,不減其威。

原始的佛經早因輾轉流沛,譯書所譯佛典真偽相雜,其實並不完善,容在下無法一一道盡。
所以我還是推崇跟相信,最原始的佛典與道德經原文
才是最不失原味,至理至深。

班門弄斧...酸~
作者: 第五次元    時間: 2017-7-30 11:24:13

本帖最後由 第五次元 於 2017-7-30 11:39 編輯
yu10 發表於 2017-7-29 07:59  
五次元大大您隨便一撇,害我又要求救古歌
1.據我印象,"子"確為尊稱,與君同
2.古歌所找的相關資料,道德經 ...


據學者說所謂的道德經其實是道經和德經兩部
馬王堆出土的竹簡是德經在前道經在後
郭店楚墓出土的是三卷,內容也不太一樣
所以我才說道德經到底是誰的著述,是一人還是聯合創作,後世人都不清楚,
而且爭論哪個是正統,不就是世間道裡總想爭老大這種心理,是常發生的事
哎!也不能說是只有世間道才會爭論正統,出世間道的佛教、道教內的派別也多了去
一旦心從內修被拉偏了跑到外來修,就一定會有誰是正統?誰是老大的爭論

我個人認為道家沒有宗主,老子和孔子一樣,都是後人借名所託並且強推上神壇的
這樣才可以有"自己是正統"、"是天命所歸得神仙親自點、教"的藉口,把祖師在神壇上掛起,自己順勢就上了神壇,這個神壇可比龍椅好坐多了,沒有被拉下來的危險,頂多就是另立一個。
而自己托前人造神思想的福,是最早的主神有如黃帝,地位永遠無法撼動。

佛教,是有祖師的,這在歷史上可是記載的明明白白,經典也不像集多人、經多年摸索修正的道藏,是有一個主軸的,當然我不否認翻譯過來的佛教經典內混雜了已經精練過的中國民族文化和思想,否則怎麼能被接受並傳揚那麼廣?

以教理來說,我以為佛教比道教深入,道德經開宗明義就已經點明世間法已經是從無極、太極(一),兩儀(二、日月),四象(三、四時),生萬法的散開的不知道多大了,在這種情況下要從外內的慢慢收斂(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返虛)很費時費力,而且事倍功半。所以道教精義比較駁雜,並且較偏重事功(煉氣、養生、煉丹、畫符驅鬼,與神交通)。

佛教的教理比較專一多是講究觀心,心在內,由內往內修到彼岸,比由外往內修要容易和快速多了,而且心在內,再往內只能是更高層的靈住紮,所以心向內只會愈修愈高,又不摻和外的種種意、見,尊重和謙恭自然而然就慢慢能修出來,這不正是道家的無為思想嗎?

佛在愣嚴頂上問了25位以何證道,不正是開示平等、空無?佛教徒整天爭論佛法的真義或質疑他人的見解,不也是無明和自大?

企鵝特意寫了老子、釋迦牟尼佛的出生年代,是想說每逢亂世必有佛入世嗎?孔子比老子小30歲,也是一個佛

我也不敢說佛經是不是全都出自釋迦牟尼佛的開釋/示,因為華嚴經等幾部大經並非阿難尊者等第一次集結所出,據說是出自龍宮等地,不過就算不是佛所出,能寫出那麼周全圓滿理事經典的人也必定有佛的層次。

表達的亂七八糟的,別笑!


作者: yu10    時間: 2017-7-30 22:40:44

第五次元 發表於 2017-7-30 11:24  
據學者說所謂的道德經其實是道經和德經兩部
馬王堆出土的竹簡是德經在前道經在後
郭店楚墓出土的是三卷, ...

企鵝特意寫了老子、釋迦牟尼佛的出生年代,是想說每逢亂世必有佛入世嗎?孔子比老子小30歲,也是一個佛

不是耶~
是覺得探究時間與作者何人與兩者偉大的道理相比,不減其威。

借由五次元大大所說,多了解更多不同面向
作者: 神樂    時間: 2017-7-31 08:11:52

你可以說道生一,但不能說零生一
無是不會產生有的,存在所以存在

先天是指最初的產物,像一些玄幻小說都愛用混沌二氣一詞
可是事實上所謂混沌二氣的確存在
可以去看探索頻道大爆炸後的宇宙高溫高能量
慢慢的降溫後就出現二種氣體元素
事實上先天混沌二氣一詞一點都不誇張
以前的人怎麼知道宇宙初開的狀況才真的讓人吃驚

返虛的部份你要先理解你為什麼存在
入了門才能有一點點希望理解什麼是返虛
以你現在來說,道生一,道是虛,一是實
返虛是回到道狀,更深的你應該就無法理解了
作者: 第五次元    時間: 2017-7-31 09:40:09

本帖最後由 第五次元 於 2017-7-31 09:49 編輯
神樂 發表於 2017-7-31 08:11  
你可以說道生一,但不能說零生一
無是不會產生有的,存在所以存在


謝謝大大的教導

"零", 只能說是一個假託,代表無上、無極、清淨之處,道存在之所
"無", 也不等於空無的沒有,正是包含萬物,因為太大太廣,不明者以為一無所有
"探索頻道大爆炸後的宇宙高溫高能量,慢慢的降溫後就出現二種氣體元素"
不正是彰顯一生二嗎?

實是物質身,虛是精神意,
實者會滅,虛者永存
煉神返虛的神不是實體歸類精神
返虛的路程極其遙遠,必需經過氣天、象天、理天 後到太極
出離太極返無極,若以物理名詞而言就是,太陽系、銀河系、大銀河系到一片太虛大真空的無形宇宙
物質體無法飛升只能以精神意為之
從地球到大銀河系的宇宙,空間大充滿各種意,個人意很容易就被牽引和阻礙
所以才有往內修的說法,人文宇宙先圓滿,再圖圓滿空間宇宙,最後方有機會修精神宇宙
道家的人身小宇宙確實有道理,可惜後世很少有人教導向內修
道教中的飛昇從唐朝以後就少有傳說了。

不理解人的胡說八道,博君一笑。


作者: 神樂    時間: 2017-7-31 12:25:32

對於道世人窮其一生都只能理解其中極小部份
討論一下可以,大家角度不同,只要不是刻意攻擊都歡迎

對於一生二你的理解是有問題的
一是完整的道,分成二時必是二個極端
相合時就是完整的道,要是不能返回
那你心中的返虛就達不到了
所以宇宙初生的二氣不能做一生二解釋
宇宙初生產生實際存在的空間和虛無的時間
這才能用一生二解釋

你的返虛解釋雖然不完全對
但真的有抓到那麼一點點味道
而且返虛是精神這段完全沒錯
過程部份我是不太懂對不對
不過你很多部份很像只是拿來用而不理解
這對求道者來說很不好
作者: yu10    時間: 2017-7-31 12:28:43

第五次元 發表於 2017-7-31 09:40  
謝謝大大的教導

"零", 只能說是一個假託,代表無上、無極、清淨之處,道存在之所

五次元大大見解頗道地
科學已部分佐證
超弦理論中玻色子與費米子正慢慢解釋這一切
多重平行宇宙也正解釋
但由於無法找出存在證據
卻早在原始佛典與道德經已說明
如大大說的,需向內修

我怎麼昏在這?....來灶...
作者: johnnikinb    時間: 2017-7-31 19:15:24

兩個字,不要生氣..甲賽

作者: johnnikinb    時間: 2017-7-31 19:20:45

神樂 發表於 2017-7-31 12:25  
對於道世人窮其一生都只能理解其中極小部份
討論一下可以,大家角度不同,只要不是刻意攻擊都歡迎

佛跟道修的差別在佛在無感,道要成仙,所以道的慾望多些,佛簡單,死了啥都沒了,不只6大接空,這是佛要的最高境界

作者: 神樂    時間: 2017-7-31 20:10:06

本帖最後由 神樂 於 2017-7-31 20:19 編輯
johnnikinb 發表於 2017-7-31 19:20  
佛跟道修的差別在佛在無感,道要成仙,所以道的慾望多些,佛簡單,死了啥都沒了,不只6大接空,這是佛要的最高 ...


其實你對佛修是有誤解的,四大皆空不代表沒慾望,要是沒慾望那還修行做什麼,就是有慾望有目標才去修行,達到獲得自己想要的緣法和福報。
作者: 第五次元    時間: 2017-8-1 12:31:14

本帖最後由 第五次元 於 2017-8-1 12:45 編輯
johnnikinb 發表於 2017-7-31 19:20  
佛跟道修的差別在佛在無感,道要成仙,所以道的慾望多些,佛簡單,死了啥都沒了,不只6大接空,這是佛要的最高 ...


無論修佛或修道,最終目的都是能到達 "清淨無為" 的彼岸
成仙、成佛都是一個溝通名詞,不用爭論高低優劣
評論高低,必需自己有比評論之人、事、理有更高的修為
否則也不過是盲人摸象只憑己識,貽笑大方而已

慾望,只要有心就有感,因感生受而有愛惡,再生取、有的意,
這個愛、取、有的意就是慾望,天生(本能)的 "欲" 加個心就成了 "慾"
修道修行要修的就是一個 "心"(意)

佛教的"四大皆空"是釋迦佛為執著於色的人所說的方便法,
讓世人明白夠成物質體的地水火風四大,終有能量耗盡的時候,那時就"空"了
從生到死就是能量消耗的一個過程
死,消滅是能量寄託的色身,不屬於能量體的生命卻因為能量消滅而中能脫困,
開始另一個學習成長的過程

空,不等於亡,不等於無,也等於空,等於亡,看你所說的是甚麼

無住於心是修道人學習的一個目標
每個人生命和修道的層次不同,不知、不ˊ解、不明也切忌胡亂批評
修行人不口出惡言,如果連這點都做不到
就還是老實念佛,多累積點資糧期待佛的救濟吧!



作者: 吳神    時間: 2017-8-1 12:49:18

靈台還在靈山處
誰肯悟真拜練真
真真假假八魔降
笑看龍鳳迷凡塵

當知此間唯道法
可嘆人迷字紙珍
佛法只在天上有
茫茫渺渺狂傲深


作者: 第五次元    時間: 2017-8-1 13:06:52

神樂 發表於 2017-7-31 12:25  
對於道世人窮其一生都只能理解其中極小部份
討論一下可以,大家角度不同,只要不是刻意攻擊都歡迎

謝謝道兄的指教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真要解釋有很多種,可從人文的角度看,也可從能量空間的角度看,
更高層次的試從精神角度看,我的確還沒有那個層次
至於說拿上位者悟到的理論來用還是真正理解,修行人必須說明:
"理解" 二字已經是對理論了解了,光能修到這一點就不知道要修多少年
理解(理知而明)後還能進一步的把"理"用出來,那已經具有 "師" 的資格
所以道兄所說的用和理解兩個層次是正好相反的

不才遵循上位者的教導向內修,所修所學自有法生教導
對不對,好不好,也不必爭論
認同者是內的靈光光相照,外的人能心心相印
不認同者是道不同,無有對錯,一個緣字而已
感恩

作者: yu10    時間: 2017-8-3 09:14:52

吳神 發表於 2017-8-1 12:49  
靈台還在靈山處
誰肯悟真拜練真
真真假假八魔降

靈台不遠求
明鏡緣纏頭
假合貪嗔痴
脫苦解煩愁

來灶~
作者: 神樂    時間: 2017-8-3 10:16:59

yu10 發表於 2017-8-3 09:14  
靈台不遠求
明鏡緣纏頭
假合貪嗔痴

無常這一句是給小乘教眾用的道
如果你是求道者就該知道這句是錯的
之所以沒發現它的錯是因為沒好好的去證道
打個比方,以前都說天有不測風雲
可是現在天氣是可以預測的,雖然不是百分之百準
而且道之中真的有無常,那道就不能證了,因為沒有規律
那也不用修行求道了,因為無常啊。
其他錯誤就不說了,懶得打字。
作者: yu10    時間: 2017-8-3 11:35:28

本帖最後由 yu10 於 2017-8-3 11:42 編輯
神樂 發表於 2017-8-3 10:16  
無常這一句是給小乘教眾用的道
如果你是求道者就該知道這句是錯的
之所以沒發現它的錯是因為沒好好的去證 ...


在下未證道,所以依照已正道的佛說
根據佛說
三法印:苦,無常,無我
四聖諦: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如您所說,所以您應該跟佛一樣證道了
只是您證的道似乎非源於釋迦牟尼佛
在下尊重您教派

至於道,在下所知有限
只知道,境緣心,心無常
所以修定修心,心靜明道
道,在無常,修道能漸明,修通能
但是無常依舊
所以觀心無常,以此入修

所知有限,如您能明也好,不同看法尊重
在下無證道,體證不足,如果話不入心,請原諒

慢慢走
作者: 第五次元    時間: 2017-8-3 14:58:01

神樂 發表於 2017-8-3 10:16  
無常這一句是給小乘教眾用的道
如果你是求道者就該知道這句是錯的
之所以沒發現它的錯是因為沒好好的去證 ...

無常無有常
無常亦有常
常常不同義
各人自解讀
小乘大乘爭
各各曰己勝
無有勝不勝
只有應不應


作者: 第五次元    時間: 2017-8-3 15:27:30

本帖最後由 第五次元 於 2017-8-3 15:29 編輯
yu10 發表於 2017-8-3 11:35  
在下未證道,所以依照已正道的佛說
根據佛說
三法印:苦,無常,無我


三法印:諸念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修道者修到能看明心念無常,
知道諸法無我而依歸本靈/法生,一切以法生意為意、依法生而行
自然心明心傾,心不隨外諸意而動,如何不能涅槃寂靜?
既而有機會追求真正的寂、淨,到達涅槃的無極天

怎麼能讓心清明、免苦?
以"道" 滅 "苦",苦從何來?
苦由不知知而來,前知為知道,後知為自知
不自知故有志大才疏之苦
不自知故貪癡成苦,因貪成嗔,因嗔而苦
四聖諦是對治苦的方法,最終目的就是求個自知之明

修道有機會漸明,
修通未必會明象,除非向內通,外通愈亂
明象的目的還是為自知

不才淺見,以此自勉

作者: yu10    時間: 2017-8-3 18:36:53

本帖最後由 yu10 於 2017-8-3 18:49 編輯
第五次元 發表於 2017-8-3 15:27  
三法印:諸念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修道者修到能看明心念無常,
知道諸法無我而依歸本靈/法生,一切 ...


三法印有一說,諸受是苦
心不隨意動而後能定,定而後能止,止而後能觀
觀苦、觀無常、觀無我,觀察到生滅現象,知名色分別
了解壞隨觀,產生怖畏,對過患現象,進而生厭離...等等...
離寂靜尚遠,非一蹴可及

四勝諦:苦集滅道
感受苦而知苦
知苦源於渴愛(十二因緣中愛)
十二因緣像一條鎖鏈,頭尾相接
欲界欲破鎖鏈從愛著手(滅),較為容易

苦>集(知苦源)>滅(滅苦)>道
四聖諦是聖諦,所以是勝義諦
不止治苦,而是到彼岸

修道漸明是次第,循序漸進
修通能明是明表象,明表象須與道相佐,不然只是看圖亂說。
兩者明不同,前者明道,後者明表象或說現象。

在下修行尚淺,所知有限
不足處,請見諒。
作者: 神樂    時間: 2017-8-3 21:27:51

yu10 發表於 2017-8-3 11:35  
在下未證道,所以依照已正道的佛說
根據佛說
三法印:苦,無常,無我

都證給你看了還不懂,之所以無常是因為無明
所以衛星雲圖出來就不在無明所以氣象預報就出來了
90%的佛經和教意包括三法印都是為小乘量身訂做的。
因為小乘就是處於無明狀態,所以佛學先進做了一系列的道路給小乘的人走
這樣就算是無明也能得道
至於大小乘之爭那只是笑話一場,道只有一種爭什麼
佛祖最初是要傳大乘的,但發現幾乎所有人都無法領悟大乘
所以這些佛經和教意就特別做出來了,
成了小乘的道和大乘的種子
大乘的人真在是太少了,但能領悟大乘的人天生就會有道意
對道的好奇,對道的渴望
當大乘的人去證佛經的時候就會發現,佛經全都只講了一半,所以佛經就成了大乘的種子引導大乘的人去追尋道
這就是佛教的真像,當然信不信由你,在我看來三法印是殘缺的
修道就是修心所以堅定的學佛就算是小乘也能大成,只不過你們都不證道只是拿著佛經照著學真的好嗎?
很久以前我也好奇頓悟好還是漸悟好,事實上要漸悟必須有人帶
而現在的大師幾乎都只是照本宣科,連基本的證道都不做
你知道嗎,我在證道時還有不少佛經是有問題的,
處於無明的小乘要是照著做,幾乎是沒什麼用的
而且如果照這樣做會對道基有不好的影響的
算了說多了也幾乎沒什麼人懂,懶得打字了。
作者: yu10    時間: 2017-8-3 23:16:17

神樂 發表於 2017-8-3 21:27  
都證給你看了還不懂,之所以無常是因為無明
所以衛星雲圖出來就不在無明所以氣象預報就出來了
90%的佛經 ...

你說你已證道
如果是真的,替你高興

證道應是體證涅槃(佛與阿羅漢皆入涅槃,並無大小乘之別)
作者: yu10    時間: 2017-8-3 23:17:08

望各位在寫一些與道法相關,真要再三思考
如實傳道,才不致耽誤他人
今日傳一語錯,後人傳十語錯
代代相誤,貽害千萬

在這些地方,在下嚴謹了
作者: 神樂    時間: 2017-8-4 06:55:43

yu10 發表於 2017-8-3 23:16  
你說你已證道
如果是真的,替你高興

證最後的道有這麼簡單就好了
那是以幾世為單位來證的
這一世是無望了
這一世只能修修道基為以後做準備

算了,在說下去可能要被當成中二病了
不說了
作者: 神樂    時間: 2017-8-4 07:16:34

證道是證你所看所想的一切
證完後你會了解各種道
證過的道會成為自己的道基
道基越深厚越正確在去證其他的道
最後會證到道裡面重要的道
道基中要是沒有重要的道是無法得道
證道也會無比麻煩
而重要的道幾乎都是抽象的
例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這裡面就有六條重要的道,當然夠強的人還可以悟到更多
體驗涅槃還不如返虛的說法貼切
要涅盤要先證完其他所有道
要道基完整才有資格去證還不是保證過
你知道世上有多少道嗎
如果無法領悟歸一就算給你一百世也不夠用
歸一也是抽象的,重要的道全都抽象又麻煩
算了打字真的好麻煩。
作者: 第五次元    時間: 2017-8-4 10:32:06

本帖最後由 第五次元 於 2017-8-4 10:53 編輯
yu10 發表於 2017-8-3 18:36  
三法印有一說,諸受是苦
心不隨意動而後能定,定而後能止,止而後能觀
觀苦、觀無常、觀無我,觀察到生滅 ...


佛開示的四聖諦是為了滅世間苦
十二因緣是一個過程也是一個輪迴,由生到死,死而又生
生命追求的是由死到生能化無明為明

有滅即有生,無滅無生滅,生滅無涅槃,涅槃寂靜安
靜而後能定,定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靜與定二而為一,先定後靜或先靜候安,各憑體性
我自己是先修靜,在世間到中心能攀緣的太多,很難靜下來
在靜心的心被淨化過程中,曾被法生示現讓心親見念頭的生滅
逐漸能知:當心能靜即有機會明心見性,見性後能定方有機會被漏盡(淨化、轉化)
心清能安,漸而不被外所染。慮字有二義:心念背性過濾非正念,性以正念思慮(被法證後在教導思想心)

聖諦、勝義諦,是人說的都不ˊ是佛說的,
佛講的道理都一樣,差別只在於能明瞭的深入度,
當然佛以慈悲會行方便法,以方便法入到最後還是要修究竟法

所有的文字、言語都是表象,聖或勝是自己說的,猶如未證道而言已證道都是無明
從古至今唯有一人自覺自證,因為圓覺(圓滿覺悟)故能被法生所用講理說事
佛有方便法內的佛(辟支佛)和第十法界真正的佛,自稱是佛也未必真是佛

是佛,不會不耐煩說理,也不會動輒斷言他人甚麼對修道或道基不好
師者,傳道(道寶)授業(靈寶)解惑(尊寶)
慈悲沒有連傳道都懶得做,談自己修的多高只怕是妄言誑語
說大小乘之爭那只是笑話一場,卻處處說大小乘,豈不無明

涅槃也分有餘和無餘兩種,無餘涅槃是真正的寂淨,
"寂" 是因為淨而不是靜,自然對有形宇宙的一切能量、磁場、意,沾而不染
"虛",不是ˇ因為空而是因為寂,因為"寂"所以空無邊處、識無邊處
虛,不是隨意能返的,在到達一片太虛大真空處之前得漏盡有形宇宙的一切能量磁場
還要脫離一切意的牽引,才有機會返(歸)虛,這一切都寄託在向內和感恩之上

菩薩因為有明,佛才肯入菩薩心中,得佛的教導和提升,菩薩才有機會成佛
如果心中不知感恩和尊上,一切說皆是虛妄

別辯了,佛好道好終是在爭,佛、道、天主、基督、依斯蘭叫都只是修道的一個方法派別
要心心相印也不容易,既然心心不能相印就一笑置之吧!

還在修(內修尊法)和行(因修而明之理要實踐)中
一切理事皆是法生所為,榮耀功德皆歸於無形宇宙的清淨法生佛

作者: teaa    時間: 2017-8-4 21:22:58

佛法無邊無際因人而異

理解醒悟皆需滾滾紅塵

能說出來的道既不是道

萬般無常只能用心領會
作者: pm1100    時間: 2017-8-7 00:32:44

本帖最後由 pm1100 於 2017-8-7 00:43 編輯

考慮了好幾天,一直再想要不要回覆,後來想想,既是"道"的討論,我又有疑慮,來回覆應無傷發文者的本意,個人是覺得"道"是會愈辯愈明,但是亂戰的話,就只會矇了彼此求道之心,但我不是來辯的更不是來戰的,是來明我心中之疑,望各位大大不吝指教!!

1. . 在中國就我所接觸的來說,諸子百家(認識不多)大多都是技術知識的上的,能說到精神層面的不多,就我所了解的也就儒、道、釋,這三大主流,但"儒"後來被操弄成政權的工具(個人的感覺),真正能形而上的也就剩"道"和"釋",但不管那家,最終大家所追求的不外"天人合一"這境界。

2. . 在宗教方面,個人覺得不管各教教義、教規如何,最終目的就是不再輪迴(個人感覺,無不敬之意),例如:"信主得永生","修道成仙"、"跳出六道輪迴".........等等,這可以說是萬教歸一嗎??個人是覺得相通的。

3. . 我個人一直覺得(或許錯了),修的路上只要心正念對,那一條路都是可以的,或許繞了遠路,但心正就不會偏,不放棄總有歸道的一天。

4. . 個人有過一種頓悟的感覺,那是一種你什麼都知,什麼都清楚的情況,別人跟你解說你也都理解道理,但卻還是在牛角裡一直鑽,但最後就"噹"的一下"鏘"的一聲,然後撥雲見日感覺,不太會說,但我認為這算是頓悟的一種。

5. . 有個疑問,証道等同悟道嗎?

6. . 謝謝五次元大大、yu10大大、神樂大大,讓我識清我只能算是剛出生而以。
作者: 第五次元    時間: 2017-8-7 13:18:55

本帖最後由 第五次元 於 2017-8-7 13:35 編輯
pm1100 發表於 2017-8-7 00:32  
考慮了好幾天,一直再想要不要回覆,後來想想,既是"道"的討論,我又有疑慮,來回覆應無傷發文者的本意,個 ...


謝謝大大對原PO的肯定,也感謝大大及參與討論的網友,以下是末學對大大問題的一些見解,僅提供大大參考。畢竟版大都說了能說出來的道都不是道了


1. 認真說起來 "道" 有很多種解釋(意義),範圍(層面)也很寬廣包羅萬象,無論知識、精神(宗教)、技術、藝術、巫筮,都各有自己的道,所以我才說 "道無高下"。只是通俗的認知把 "道" 歸於宗教類

2. 同意您說的生命的最終目的是跳脫輪迴。輪迴這個觀念其實不存在於西方宗教(詳情請閱讀魏斯博士"前世今生系列的第2或第3集我忘了),有點扯遠了對不起。各宗教教義傳達的確實是讓生命學習(修)以便能渡到彼岸、飛昇上天,只是多數人都忘了進步不是一蹴可就的。世人常把生命和肉體混唯一談,生命說的不是暫時寄生的肉體,肉體會腐朽,生命不會,生命藉著一次次的輪迴學習以求進步(到彼岸、飛昇)。輪迴 是上位者給的恩典,不是逞罰。

3. 同意您說的 "萬教歸一",都是追求超越,所以從來沒有哪個教比較高,也沒有說應該信哪個教,生命因為體性不同,基於第2點的理論,只要相應的都是對的、好的宗教。沒有進化圓滿的生命才會爭高低,才會揚己貶人,我好像沒看過各宗教的教主說甚麼自己是對的好的高的記載(抱歉可能是書讀得不夠多)。

4. 同意您"修道只要心念對,......"的觀念,可是在渡到彼岸和順利飛昇的過程中會遇到多少困難,多少險阻,多少考驗,也有可能走歪了必須修正歸正。怕就是怕不知道走歪了而一路走到底,你有看過"三昧水懺"因緣的故事嗎?悟達禪師只因一念之驕九世修為盡毀,如無上位者的點撥,根本不知已經走歪了。所以有個明師(不是名師)很重要。

5. 禪宗有頓悟和漸悟兩派,其實頓悟確實有向您所說的現象,頓悟的契機事法生點撥您要向內的靈皈依(知),繼續向內感恩深入,頓悟的機會會愈來愈多,到最後只要您意一動就能知能明。這些屢次頓悟的過程也叫漸悟,也就是由知而明,最後的大明頓悟,就圓滿了明。所以是頓悟也是漸悟,頗有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又見山是山的意境。主張頓悟或漸悟都是以管窺天,盲人摸象。

謝謝大德願意討論,點點淺見請勿見笑


作者: 神樂    時間: 2017-8-7 20:22:23

pm1100 發表於 2017-8-7 00:32  
考慮了好幾天,一直再想要不要回覆,後來想想,既是"道"的討論,我又有疑慮,來回覆應無傷發文者的本意,個 ...

道如果沒人帶就只能像我一樣自己慢慢領悟
大道三千小道無數.根本就很難入手
頓悟的感覺很棒吧.好像眼前又看到新世界.舊的世界崩壞
那個感動真的不錯
其實道是有引導入門的.就是佛教.我也是後來才發現的
可惜對我完全沒用了
佛教的教導就是要修心
以人身去悟道是一件不合理的事.因為人有情感
人在不同的情緒下會做對不同的人事物做不同的判斷.對道而言是而常嚴重的事
所以一開始要找尋本我最好達到達無我的境界.當然無我是很難的我也辦不到
所以先要到達贈品一樣的去除三毒
對任何一個修道者來說去除三毒是必要的一步.也是基本的一步
佛祖結束絶食悟道的時候.同為苦修的五個同伴想要傳道
第一個傳的就是四聖諦.而四聖諦如果你有能力證
就可以去除三毒,聴起來很簡單.難度可是很大的
去除三毒後的狀態跟你一下.讓你有個方向.搞不懂是正常的
去除三毒後三毒依然存在.因為人是情感動物不可能去除情感
但三毒會慢慢失去對你的影響.對四聖諦了解的越深隨時間的推移
三毒會更加的失去影響.但要是失去道心就很難說
人會慢慢對事情會完全做出客觀的態度.這樣的狀態才是悟道的門檻
信不信由你.我只是丟下種子,告訴你入門的方法.你要是有仔細看我的文章也是不帶有什麼情感的
我只是敍述我所知道的

現代的人要求道還比以前多一個門檻.因為現在的教育普遍
而現今的教育其實對求道者也有很大的障礙
以的知識水準低.所以影響小
求道必需把忠孝仁愛那些全部放一旁
教育大多都教導陽光面.事實上世界是由陽光面和黑暗面組成
學好三年學壞三天.雖說道無善惡之分.但人有.而且人性中對於方便.利己等等很多都是沒抗性的
天道無情.道只會照規則走.誰的行為越符合道.就越能成功.而不是誰越正義就會成功
所以理解道很一件非常重的事.當然人窮其一生能理解的道只有冰山一角
所以悟道的方式就非常重要.不過現在你要的是入門.而不是現在我說的.偏了

想說的是人出身是無明的.人必需去了解這個世界.了解規則
只有掌握規則的人才有主動的人生.了解的越多才不容易出錯
判斷力才高.後面將會看到更寛廣的世界.雖說那個世界不會合乎人的想像和祈望

寫亂了,算了隨便.如果你去除了三毒你大概會是目前世上第三個去除三毒的人.第二個是我教出來的
作者: yu10    時間: 2017-8-8 00:05:55

本帖最後由 yu10 於 2017-8-8 00:14 編輯
pm1100 發表於 2017-8-7 00:32  
考慮了好幾天,一直再想要不要回覆,後來想想,既是"道"的討論,我又有疑慮,來回覆應無傷發文者的本意,個 ...


你說考慮了好幾天,一直再想要不要回覆,後來想想,既是"道"的討論
我聽完十分同意,所以我後來消音,如非討論,不如不看。

首先~
在我所理解的一小部分中
有餘或無餘涅槃<<<這是傳入中國的佛教後來演變的說法
用來說阿羅漢的涅槃與佛的涅槃,以此鼓勵信眾要朝修佛的路,有的甚至嘲笑阿羅漢事自了漢
這不是一件好事
首先修行、修心不應貢高我慢
其次在原始的佛典中並無鼓勵修佛
佛陀鼓勵成為阿羅漢的眾弟子(當時聖弟子每一個都是阿羅漢)
而涅槃目前我沒看到原始佛典把涅槃作分別,也許我知識不足。
(這裡所指原始的佛典是第一次集結所寫的,因為當時還有為數不少的阿羅漢(據說參加者都是佛陀當時的阿羅漢弟子))

請原諒我只跟你分享你問的其中兩個問題
一、頓悟,其實是累世有修行的部分,在這一世很容易就了悟。
正如以前曾專研的學問,擱置很久會不容易記起來,重新看很容易了解。

二、証道等同悟道嗎?別被名詞拉著走,佛教發展至今許多創造佛典沒有的名詞
無論好壞,但不要鑽牛角尖,求道的方向一致無二。

道,不是唸經、不是死學問、不是拾人牙慧。
道,要走過、體驗過、能走到終點的方向,所以有一定的方法,但有很多方法可以。
這樣說好了~
所謂一定的方法是
體驗道,一定先學會(靜是戒的呈現,因為戒要先將五感(也有說六觸)封閉,使其專一),再者學會,等等...
所以,我們在這說再多,都不是道,只有體會者能得。

說到這裡有沒有很熟悉>>>戒>定>慧(這是一定的方法)

你提問,很多人與你分享,願你也能真實體驗

對了~
道,就像大象
有人告訴你大象灰色,你會懂嗎?
有人告訴你大象鼻子長長的,你怎麼會懂?
有人告訴你大象耳朵很大,你哪猜得到...
有人告訴你大象皮膚粗粗的,沒摸過哪懂...
所以看過體驗過,才懂。
作者: 隨緣罷矣    時間: 2017-8-14 15:44:25

標題下滴貼切極了
萬緒路迢迢,一念步遙遙。
微處蘊天機,無言爭論消。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