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核病是臺灣發生率最高的傳染病,配合世界衛生組織的「終止結核病全球計畫」(Global Plan to Stop TB),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下稱衛福部疾管署)於95年起推動「結核病十年減半全民動員計畫(執行期程95年至104年)」,以約原規劃經費之6成即使發生率從94年之72.5例/10萬人,降至104年之45.7例/10萬人,10年來發生率降幅達37%。
依據世界衛生大會(WHA)於103年通過以「終止全球結核病的流行」為未來努力目標,行政院核定「我國加入WHO 2035消除結核第1期計畫(執行期程105年至109年)」,105年發生率降低至43例/10萬人,較前一年下降約5%,在世界經濟論壇(WEF)的結核病發生率排名,較104年進步1名。另爭取APEC補助於105年在臺舉辦APEC MDR-TB國際研討會,共有14國家27位代表及國內103位專家與會,分享我國在多重抗藥結核病防治方面之作法與績效,增進我國之國際能見度。
為營造讓民眾更健康的環境,強化非傳染病防治,國民健康署運用世界衛生組織「渥太華健康促進憲章」所提出之5大健康促進行動綱領,包括:建立健康的公共政策、創造支持性的環境、強化社區行動、發展個人技巧,以及調整健康服務的取向,推動各種場域之健康促進,包括健康城市、健康社區、健康促進學校、健康促進職場及健康促進醫院,全方位守護與提升民眾健康。截至105年底止,於全臺22縣市推動健康城市,並計有13個縣市、11個地區,以非政府組織名義獲准加入WHO西太平洋區署所支持之健康城市聯盟(Alliance For Healthy Cities, AFHC)副會員;105年共補助19縣市、113個社區單位推動社區健康營造;共計297所學校通過健康促進學校國際認證;共計1萬6,455家職場通過健康職場認證;共計160家機構(146家醫院,13家衛生所,1家長期照護機構)通過世界衛生組織健康促進醫院國際網絡認證,臺灣網絡並為全球第一大健康促進醫院網絡。
為建立制度化國民健康及非傳染性監測系統,以持續收集、分析與發布健康監測相關資訊,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運用社區面訪調查、電話調查,以及在校學生自填問卷調查等方法,定期辦理全人口及各生命週期人口群健康監測調查,建置健康指標監測調查資料庫,並持續提升監測資料分析與施政參考應用,為針對國民健康指標加以追蹤比較並對外發布,例行編製我國「健康促進統計年報」。此外,在追求健康公平政策的目標上,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與WHO健康之社會決定因素委員會前主席Sir Michael Marmot教授及其所領導的英國倫敦大學健康公平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Institute of Health Equity)團隊,合作出版「臺灣健康不平等報告」,以檢視健康不平等現況與進展。未來將加強資訊科技之應用,持續提升非傳染病監測資料之收集品質與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