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屮出,「事」與「事前」分道揚鑣,「無事」更不見蹤跡,故其「屮出」只能為「物」或為「物流」,是曰「品物流形」,為孔子的《易傳》所闡述的觀念,乃孔子作《春秋》,「破事入史」後所推衍出來的理論,本屬亡羊補牢,但是因其「微言大義」被後世演變為長篇大論的「歷史論述」,「哲學」乃愈加隱藏;孔子作《易傳》,乃「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的具體實踐,堪稱為「儒家玄學」的思想精髓,震古鑠今,首創「幾」的觀念,將老子口述《老子》,以「道」之一字融匯《尚書》與《易經》兩大思想脈絡以後,只能「動而愈出」的弊病,往上提升至「虛而不屈」的境地,因老子雖說「道之為物,惟恍惟惚」,但其論述其實與「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愈加偏離,再也回不去「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的境地了,所以通篇《老子》雖以「道」為標竿,但其實其論述只能是「萬物流出說」(Theory of Emanation)。
孔子的「幾者動之微」很簡單,但是哲學意義深邃,不止防阻了思維往「萬物流出說」的理論方向驅動,更因其層層迴上的理論架構提供思想一個往上突騰的管道而臻其「知幾其神乎」的境地,曰「圓而神」,以有別於往下流淌的「方以智」,甚至界於「圓而神」與「方以智」兩者間的思想,仍舊是這麼一個「幾」字,居中聯繫了「進化說」(Theory of Evolution)或「創造說」(Theory of Creation)與「萬物流出說」的分隔,庶幾乎只有釋迦牟尼佛的「緣起性空」理論堪差比擬,但奇怪的是,中土的「二十四史」對這麼一個「幾者動之微」,竟然無人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