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寇謙之的故事 [列印本頁]

作者: 鈞蝦逵人    時間: 2018-3-30 11:47:13     標題: 寇謙之的故事

寇謙之的故事

家世出身
  西元363年(前秦苻堅甘露五年),有一天,東萊太守寇修之家裏,產下一對雙胞胎,大的取名寇贊,次的取名寇謙。寇修之原是上穀昌平(今屬北京市)人。因為戰亂,遷居馮翊萬年(今陝西臨潼縣東北),就定居在那裏。
  寇贊表字奉國。成年之後,在後秦姚氏政權時期,曾做過襄邑(今河南睢縣)令。劉裕北伐,滅了姚泓,任命寇贊為安遠將軍、南雍州刺史。雍州本來在關中,只因“五胡亂華”,東晉偏安東南,秦、雍一帶官民百姓,多數南遷,大部分集中在中原。劉裕長安退兵以後,又有一大批人遷出關中,多數訂聚在河南(今洛陽)、滎陽一帶。南雍州就是這樣一個僑置的州郡,治所設在洛陽,主要管理這些流離難民。後來,寇贊又歸順北魏,北魏加封他為河南郡公,仍舊治洛陽。他雖然位高爵重,但一生的政績,重要的就是接待與安置難民,因此,頗得人們的稱頌和愛戴。
   寇謙,又名謙之,字輔真。雖然和哥哥是同母所生,稟性卻大不一樣。由於從他記得事起,過的就是兵荒馬亂的生活。當時各部族部落集團間相互混戰和仇殺。烽 火遍地,白骨盈野,各族人民遭受的空前浩劫,他也是親眼見到、親耳聽到的。所以,他不樂仕途,倒喜歡修仙學道,鑽研張陵、張角之術。憑著他仕宦之家,讀了 不少天文、歷數,老、莊道書。但是缺少明師指點,自學了多年,也不見有什麼成績。

得遇成公興
  有一位仙人,人稱“上成公”,原籍河南郡密縣(今河南密縣), 生於東漢末年,後來成了仙,雲遊四方,飄無定處。由於不小心,失火燒了仙宮七間房子,上仙罰他到下界為寇謙作七年弟子,也是給他一個引渡寇謙得道的饑會。 他化名成興,表字廣明,自言來自膠州(今山東半島)在北魏初年,出現在伊川一帶。學士殷紹,從他學《九章要術》,成為算學博士。後來,成興又到關中,給寇 謙的姨母家作僕人。
   有一天,寇謙去拜望他的姨母,向姨母稟告自己近來的情況。並說:為了躲避戰亂,自己一個人,居住在南山,甚覺孤獨寂寞,求姨母借用一個僕人作伴。姨母就 讓他在僕人中挑選。寇謙見成興生得身材高大,力量過人,面貌憨厚,心地穎悟,雖然是個傭工,相貌卻是不凡。就向姨母要了他,帶回南山。
  有一天,寇謙在樹蔭下專心致志地演算《周髀算經》。成興就在附近披荊斬棘,開墾荒地。一陣緊張勞動之後,來到樹蔭下歇息,一面看寇謙演算,看得非常認真。寇謙說:“幹你的活去吧,看這幹什麼?”成興聽話地走開了。幹了一陣子,又來觀看,寇謙說:“幹你的活去吧,這你不懂。”成興聽話地又走開了。一連幾天,成興看得越來越頻繁,越來越認真,每次總是寇謙用話支使開去。
  不知為什麼,幾天來寇謙按照《算經》上的方法演算“七曜(日、月、五大行星)”的運行,總是同天象的實際不合,急得他拍脖子搔頭皮,老大的不高興。成興看在眼裏,就問寇謙:
  “近來先生神色不好,可有什麼不順心的事?”
  “只為這幾則算題。”寇謙拍打著書本說:“我學算術好幾年了,自信技術還行,可就這七曜運行卻難住了我。”說到這裏,揮了揮手,“唉!給你說了也沒用,幹你的活去吧!”
  成興說: “我看您演算好幾天,倒是悟出來一點門道,咱倆試試看。”
   寇謙看了看成興,見他一本正經,不是在說大話,於是便和成興一道,重新布籌。那時候,沒有算盤,是用竹棒棒擺格子,叫做籌算。寇謙按成興的指導,一一布 籌。說來也怪,一道很複雜的算題,竟然輕易地解開了,而且方法很簡便。寇謙有點不大相信,又重擺了一遍,通過驗算,完全正確。不由得抬起頭來,對成興仔細 打量了一番,覺得他有些來歷。又詢問了一陣子,覺得他講的道理,既明白又深奧。便立起身來,要拜成興為師,成興連忙攔住,說: “這可使不得。你是主人,我是奴僕,剛才是偶有所得,不敢為師,但也頗愛算學,倒是請先生收我為弟子,也好一同切磋。”寇謙答應了。從此,二人志趣相投,關係融洽,山中日子過得倒也十分快活。
  過了一段時間,關中地方又起戰爭。成興對寇謙說: “先生有意學道,可惜這種學法不行,這種地方也不行,需要找一個僻靜的處所。如果你願意的話,我可以領你到名山聖地去走一走。”寇謙欣然同意,於是作了準備,二人一同來到華山,找了一處岩穴住下。成興每天山前山后刨草根,摘野果.回來收拾一下作食物,這樣,他們雖然沒有吃糧食,可也不覺得饑餓。
  在華山住了多天,成興又帶寇謙來到嵩山。
   這嵩山居五嶽之中,號稱中嶽。方圓數百里,又分太室、少室、緱山、陽城、嬰梁、講山、浮戲等峰區。每個峰區,危岩幽谷,各具特色,歷朝各代,都不乏高 士、上人,如王子喬、鬼穀子、壺公之流,就在這裏隱居講學,修道成仙。成公興領著寇謙來到嵩山別嶺。這嵩山別嶺,就是北嶺、北嵩山,古書上篆文“別”“北”二 字相近,北嶺混為別嶺,也就是今天的方山、浮戲山。這裏距密縣很近,當年成興修道的石洞還存在,就是現在被稱為仙人洞的地方。這個洞穴,進深三重。成興讓 寇謙住了第二重,自己住在第一重。第三重是秘室,一般人是進不去的。他們住在這裏,每日除了講經論道之外,就是采藥煉丹,服食導引,熊頸鳥伸。漸漸練得身 輕體柔,思想也比以前通靈徹悟得多了。
  不覺幾年過去了。有一天成興對寇謙說: “先生,我有點事,須要到別處去幾天。我走以後,會有人給您送吃喝來的,您只管吃就是了。”
  成興離開以後,果然有人送吃的來了。寇謙打開食盒一看,哪里有什麼食物?儘是些毒蛇、蠆蠍,夾雜著惡臭的東西,嚇得他連忙躲了出去。成興回來,受到寇謙好一陣埋怨.成興惋惜地說:“看來,先生無緣成為仙人,只好作帝王之師了。”原來,這是對寇謙的一次考驗。
  成興與寇謙相處,前後不覺七年。一天,成興告訴寇謙:“我們倆快要分手了,時間就在明天。我死之後,請您替我沐浴身體。有人來訪,您要接待他,不能怠慢。”說 罷,進入第三重洞穴,好久不見出來,等寇謙進去察看時,成興已經死去多時了。寇謙十分悲痛,遵照遺囑,為他沐浴淨身,安排後事。第二天中午,寇謙正在守著 成興的屍體悲傷,忽然洞外來了兩個邋遢化子,一人腋下夾了一卷破蓑衣,一人手中拄了一根棗木棍,聲稱要見成興討帳。寇謙正在要發脾氣,想起了成興“不能怠慢”那 句臨終遺囑,便恭敬地把他們領到成興的屍體旁邊。兩個化子爭著把手中的東西投向成興屍體。只見成興一躍而起,披蓑持棍,一時金光耀眼,滿室生輝,蓑衣變成 金紫道袍,棗木棍變成玲瓏寶杖,兩個化子,也變成了兩位仙童。歡天喜地的簇擁著成興,越門而出,淩空而去。寇謙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成興是一位神仙下凡。連 忙跪倒,向空遙拜。
  寇謙失去了好友,失去引導他修道成仙的師父,心中非常難過。以後每次向人稱道成興時,總要在當中夾入一個“公”字,稱“成公興”,以示尊重。
  寇謙遵照成公興師父的教導,在石洞中專心致志,研究道學、演算法,從不懈怠,一直守了三年。三年中,他陸續收了幾個徒弟,傳授自己的道法、演算法。

太上老君降臨臥龍台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神瑞二年(劉裕伐姚泓的前二年)十月初五日乙卯(西元415年11月22 日), 寇謙正在洞中演道,忽然覺得祥雲繚繞,霞光照射,仙樂悅耳,香風撲面。只見一群天神簇擁著一條金龍降落在山頭,一霎時,珍禽異獸,四山護衛,黃華紅葉,滿 山競豔,寇謙連忙登山朝拜。金龍上端坐一位老人,鶴髮童顏,大耳垂肩,左右仙童玉女侍候,周圍金甲力士回護。寇謙憑多年修道常識,不用別人介紹,就知道這 是天宮上神太上老君。急忙向前叩見。太上老君說:“前年辛亥(北魏明元帝拓跋嗣永興三年,西元411年),嵩山鎮靈集仙宮主(成公興)表奏天曹,稱:‘自天帝師張陵去世以來,地上壙職,修善之人,無所師援。嵩山道士上谷寇謙之,立身真理,行合自然,才任軌範,可處師位。'吾故來觀汝,授汝天師之位,賜汝《雲中音誦新科之誡》二十卷,並進錄主。”寇謙叩頭謝恩。接著,老君囑咐說:“這二十卷《雲中音誦》,宮開天闢地以來,不傳於世。今天運數應出,你可根據新科教義,廣為宣傳,整頓道教。革除三張偽法、租米稅錢,以及男女合氣之術。大道清虛,哪能容許這類混帳事。應專以禮度為事,加以服食辟練之功。”又命王九疑等仙人,向寇謙傳授服氣導引的方法。打這裏開始,太上老君曾經乘龍降臨過的山峰,就叫臥龍台,至今未變。
  寇謙按太上老君傳授的法術,服氣導引,不食五穀糧食,漸漸變得氣盛體輕,容貌顏色總像二十來歲樣子。這時他已有十幾個弟子,每天給他們講經說法,傳授《雲中音誦新科誡律》,一面研究老君教導的“革除三張偽法”的精神實質。這說明,舊的一套宣教方法已經過時了,必須提出適合於新形勢的教義教法。於是寇謙毅然擔起了依據《雲中音誦》精神創立新教派——新天師道的重擔。
  寇謙經過思考,覺得弘揚道教,首先要爭取廣大群眾的信仰,而信仰要紮根於為群眾排難解紛的基礎上。現在,中原遍地都是無家可歸的難民,哥哥寇贊不就正在做著安置難民這項工作嗎?為什麼不去幫他一把呢?也許,那些流民,就是宣傳與發展道教很好的群眾基礎。
   寇謙帶了幾個弟子,離開浮戲山,到洛陽會見他當刺史的哥哥寇贊。他和弟子們以治病為手段,到流亡的難民中去作傳教工作。鼓吹儒道合流,宣揚禮教法度,教 他們聽從皇天上帝的安排,互相關心,謙遜禮讓,修身煉性,學長生之術。對得到安置的流民,就勸他們隨遇而安,就地建村立家,修壇廟,勤禮拜,行善事,廣施 與。一時間流民中的糾紛減少了,安置工作得以順利進行。
  寇贊、寇謙兩弟兄,利用行政、宗教兩套法寶,順利地做著難民安置工作,很快取得了成績。流民們也得知他們兩人的同胞關係,更加敬重他們,服從他們的安排。
  不覺又是十多個年頭過去了,寇謙已擁有相當一大批道眾,分佈在黃河南北,太行東西。

李譜文指點出路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泰常八年十月初五日戊戌(西元423年11月23日),又有一群天神降臨浮戲山。為首的是牧土上師李譜文。這李譜文據稱是老子的玄孫,原居代郡桑乾(今官廳水庫以西),拜洪正真尊趙道隱為師,漢武帝時得道成仙,為牧土宮主。今天,來傳天帝意旨,命寇謙為“廣漢平土方、太平太寶九州真師”,治民、治鬼。這就是說,天帝賦予他領導道教至高無上的權力。又頌揚《天中三真太文錄》(或稱《圖錄真經》),利用它可以劾召百神。又指示他輔佐北方太平真君,領入道弟子做真君種民。牧土上師並收寇謙為弟子,使他同赤松子、王喬、韓終、張安世、劉根、張陵等,一一相見。此後凡有疑難,就依《圖錄真經》的辦法,召請諸神問道,都能獲得解答。
  寇謙時常捉摸師父李譜文教導的“輔佐北方太平真君”這句話。誰是“太平真君”呢?從西晉“八王之亂”到現在,人們飽嘗兵災之苦,二百多年來,哪里有一天太平日子?到哪里去找太平真君呢?
  就在這一年,臨近的虎牢城(在今汜水鎮西北,已沒入黃河), 剛剛結束了一場殘酷的戰爭。南朝劉宋政權的司州刺史毛德祖,孤守虎牢城,被北魏大將奚斤督兵,圍困了二百多天,在閏四月終於全軍覆沒。這是虎牢關有史以 來,戰鬥最劇烈、對峙時間最長的一場戰爭。毛德祖一敗,中原地帶大部分成了拓跋氏天下。北魏在虎牢城設置北豫州,委官治理,頒佈了對流民的招撫政策。原先 逃奔在江淮一帶的流民,一下子又返回中原。洛陽以東幾百里內,難民三倍于前。這時,寇贊也被北魏晉封為河南王,工作更加忙碌。
  這一年的十一月,傳來了明元帝拓跋嗣晏駕,太子拓跋燾繼皇帝位元的消息。寇謙恍然大悟:這個拓跋燾,不就是被封為“太平王”的那位太子嗎?素聞此人聰明大度,智勇雙全。太平王當了皇帝,該就是“太平真君”了吧?師父讓我輔佐太平真君,這不是時機到了嗎?於是,寇謙征得他哥哥的同意,決計北上魏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東北古城),爭取拓跋燾對道教的支持。

到平城為帝王師

  泰常八年(西元423年)十 二月,寇謙帶著哥哥河南王的信件來到平城,向皇帝上書。拓跋燾事先也瞭解到嵩山道士寇謙在招撫流民中的功績,便叫近臣張曜招待他。寇謙留在平城期間,拜訪 了北魏朝中的許多貴族名人。司徒崔浩,對他的道教最為信仰,也最支持。帶頭拜寇謙為師,接受他的法術。又替他在皇帝面前說話,極力推薦。新皇帝登基,各色 各類的人物都在爭獻殷勤,其中自然少不了佛教徒的活動。拓跋燾力排眾議,選取了寇謙的新天師道作為國教,自己也奉寇謙為師,頌揚新法。派人到浮戲山,崇祭 仙人洞府,招收留在那裏的徒眾來平城。
  始光元年(424年)正月,按照寇謙的安排,于平城東南依山面河建築了五層高臺,興起天師道場。北魏朝廷文武官員,平城內外士庶百姓,都到道場聽傳道演法,熱鬧不同平常。朝廷又給道士120人衣食,按新科缺席,齋肅祈請,六時禮拜,月設廚會,門徒很快發展到數千人。
  太延六年六月廿一日丁醜(440年8月4日)皇孫拓跋降生,喜事臨門,拓拔嗣非常高興。寇謙乘機向皇帝建議取《雲中音誦》神書“輔佐北方太平真君?”的意思,改年號為“太平真君元年”。
  太平真君三年正月初七日甲申(442年2月2日),皇帝拓跋燾,在法駕鹵簿的導引下,親到道場,接受符籙,帶頭做天師弟子。從他開始,以後北魏每位皇帝登基即位,都要親到道場接受符籙,成為制度。
  寇謙又奏請于道壇東北建造“靜輪天宮”,做為上接天神的場所。靜輪天宮,基礎龐大,高聳入雲,在上面竟聽不到雞鳴狗吠的聲音。
  太平真君九年(448年),寇謙去世,時年86歲,按道士的儀式,葬于平城。他所創立的新天師道,成為中國道教派別之一,流傳了很久。他的哥哥寇贊,也在這一年死於洛陽。寇謙不只是一位新天師道的創始人,而且他的文章,辭藻華麗,又能寫一手好字,相傳現存於嵩山中嶽廟中的《嵩高靈廟碑》,就是他的手筆。

來源:龍虎山道教協會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