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廟口說唱藝術家 熱鬧澎派車鼓陣 [列印本頁]

作者: 鈞蝦逵人    時間: 2018-7-4 01:05:34     標題: 廟口說唱藝術家 熱鬧澎派車鼓陣

廟口說唱藝術家 熱鬧澎派車鼓陣

我們認識了充滿青春活力的跳鼓陣,現在要來認識一樣少見,但富含濃厚的地方色彩,融合說唱藝術的車鼓陣。究竟車鼓陣和跳鼓陣的差別在哪裡,而現在又要去哪才看得到呢?

清康熙32年(西元1693年)貢生陳逸《艋舺竹枝詞》:「誰家閨秀墮金釵,藝閣妖嬌覆塞街;車鼓逢逢南復北,通宵難得幾場諧。」生動的描述車鼓陣帶給人們歡笑,除了迎神賽會,凡是有慶祝或是新婚喜慶的日子都會邀請車鼓陣來炒熱氣氛,為當時流行於民間的娛樂之一。


車鼓陣又稱車鼓弄、弄車鼓。台語「車」有翻轉之意,而「弄」則是逗弄、戲弄的意思。丑角拿著四寶(兩組成對的竹板,翻弄時會發出清脆的聲音,也稱四塊或四片)、錢鼓或錢棍。旦角則是打扮妖艷動人,右手執扇左手執絲巾,動作柔美秀氣,配置三到九人的管弦樂手。演出過程丑角誇張滑稽的動作和旦角細緻嬌媚正好形成對比,一來一往的詞曲回應,惹得觀眾哈哈大笑。

曲目大約是《蕃婆弄》、《五更鼓》、《桃花過渡》、《點紅燈》、《病子歌》、《十八摸》等等,但也會加入其他戲曲和民間故事。在民風保守的年代,描寫閨房樂趣的《十八摸》是民間對於性的好奇出口,常引起圍觀群眾的共鳴。

關於車鼓陣的起源有幾種說法,一說是梁山好漢為了救出宋江,裝作雜耍藝人,將暗器藏在大鼓之中,一邊演出一邊混入法場救人。另外則是隋末時,程咬金為了就秦叔寶,命令將士假扮走唱藝人劫法場,為了紀念此等俠義精神,便以車鼓陣的形式保留下來。

另一個說法更貼近生活,話說一對賣豆腐的老夫妻,總是要凌晨起床磨豆煮豆,兩人自編歌曲對唱互開玩笑,被鄰居聽見覺得有趣,而請他們到家中演唱。無法帶著石磨出門,便用斗籃代替,逐漸形成一種表演形式。

學者研究則歸納出清代南部發生旱災,百姓不分晝夜請求上天,總算等到天降甘霖,於是開心的拿出樂器開心歌舞,逐漸演變為現在所知的車鼓陣。但也有其他學者提出,由於台灣先民多從中國移民而來,車鼓陣應該是流行於中原地區的秧歌在台灣落地生根轉化而來。也有人認為應該是源自唐宋時期的三仗鼓,明清時期稱為三棒鼓,也稱花鼓。

台灣目前以南部發展較蓬勃,雖說只要有丑旦二角就能成行,音樂能用現代科技協助,但在廟會活動仍屬少見。部分藝術創作者則嘗試將車鼓陣融合在舞蹈或是舞台劇演出,現在如果想看就必須到台南西港、屏東汕尾、彰化美和等地舉行活動較有可能看到,若下次大家看到車鼓陣別忘了通知保庇小編喔。

來源:宗教藝術






附件: 34.jpg (2018-7-4 01:05:19, 78.59 KB) / 下載次數 21
https://oursogo.com/forum.php?mod=attachment&aid=MTUxODYyNTF8NzY1MTcxNmR8MTczMTM0MTYwMHwwfDA%3D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