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蔓越莓預防 UTI 最被接受的機制就是這點了。抗黏附作用來自於吃過蔓越莓後的尿液會有某種成分,能阻止帶有 P 型菌毛大腸桿菌(致病性的大腸桿菌)黏附在泌尿道上皮細胞的接受器上( Ref. 9 )。但如果這個機制是對的,那麼蔓越莓對不是致病性大腸桿菌引起的泌尿道感染可能就沒輒啦。實際上會導致泌尿道感染的還有其他多種細菌,雖然大腸桿菌佔了多數的比例。
單體與單體之間的連結方式、單體的數量以及參與的單體組成,讓 PACs 有個相當多種的樣貌,依照連結的單體與位置, 還可分 Type A 還有 Type B ,至於詳細是哪種單體的哪個位置在這不多說,在此,你只要知道不同植物的 PACs 結構會有差異就好。
蔓越莓的 PACs 是 Type A ,研究發現這種結構的花青素才有辦法避免致病性的大腸桿菌黏附在尿道上皮細胞上( Ref. 10 )。或許你會想問,還有哪些食物也含有 Type A PACs 吧?實際上,人類可以吃的食物裡,有 Type A PACs 的種類可能不多,有研究分析了 88 種常見食物,最後只在蔓越莓、酪梨和李子、兩種香料(肉桂與咖哩)和花生偵測到 Type A PACs ( Ref. 12 )。此外,有也研究發現荔枝的籽裡也有 Type A PACs ( Ref.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