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知足知止是常樂,為而無不為 [列印本頁]

作者: 為了一口餓    時間: 2018-11-16 01:03:31     標題: 知足知止是常樂,為而無不為

知足知止是常樂,為而無不為

上善若水。知足知止是常樂,為而無不為。

《荀子•宥坐》中子貢問孔子:“君子之所以見大水必觀焉者,是何?”,孔夫子回答水有九德,是故君子逢水必觀。作為道家的鼻祖,面對儒家響亮的“智者樂水”這千古聖言,老子淡然地說:上善若水。

老子在《道德經》裡指出,水最重要的特性和品質,可以概括為六個字:無欲,不爭,柔弱。正是這簡簡單單的水之三性,卻如指月之手,為我們道出了修行人最為關注的安心的大法門。


人的一生,從單純到紛亂,是自然獲得;而從複雜回歸簡單,卻是修行的結果。我們在生活中找尋並研究修行的方式,目的是讓自己獲得足以超越現實生活的力量,獲得生命的喜悅。我們修行的初心是離苦得樂。活在喜悅中不僅僅是生命彼岸的果實,更使我們在修行途中能夠欣賞到感受到路邊盛開的鮮花,它是我們生命內在的呼喚,本能的渴求。

活在喜悅中有個前提,那就是心安。心安就如同人生幸福大廈的基石,心定則靜,靜而後能安,安則喜悅生。心若不安,則精神渙散,種種煩惱苦悶,不召自來。我們內心的煩惱,大部分來源於各種各樣的欲望。有求則苦,這是千古不變的真理。開悟的老子由此提出,人生若要無煩惱,無欲是根本。


無欲不是與生俱來的,相反,貪念是無始以來人身上最強烈的習氣,多得為樂,愛佔便宜,乃是普通人的正常心理。老子洞察人性,他首先指出了貪念與不知足給我們帶來的危害:“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咎莫大於欲得;禍莫大於不知足”。

去貪念的方法有兩個:一是知足常樂,二是反觀自己,無為而無不為。知足、知止是老子留給我們在人生旅程中行走的指南針,“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持而盈之,不如其已”“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知其雄,守其雌”“知足者富”,他再三告誡我們要少欲無為,如此身心方能得定,由定而得安樂。


無欲必定帶來一種心理上的變化和行動上的改變,具體表現為不爭。老子敏銳地覺察到,如果說貪念是人的一種意識行為,那麼爭就是貪念落實的過程,它如一股狂風吹向我們的心湖,爭不止,心不寧。老子反復勸誡我們為無為,事無事,不爭而自勝,“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天之道,不爭而善勝”“聖人之道,為而不爭”。世間無常,不爭名,不爭利,則不為名利所累。

然而,真正要達到外無閒事上心頭,還需要一個護身符:柔弱。再有力氣的壯漢,伸手到水缸裡抓一把水,抓得越緊,越一無所有;再鋒利的寶劍,揮刀斷流,亦不能如願。柔弱勝剛強不僅僅是水的特性,更是人生的一種生活智慧。老子認為,萬物盛極必衰,剛強是敗亡的象徵,壯盛是衰落的徵兆,柔弱則是新生的標誌,是生命力的體現。“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心無欲,行不爭,柔弱如水,包容如水。能做到這一步,內心的喜悅也就會如水之就下,自然而然。看得到生命的歡喜,才是修行的果報。(取材自道教之音)

來源:道站



附件: 36.jpg (2018-11-16 01:03:08, 35.96 KB) / 下載次數 0
https://oursogo.com/forum.php?mod=attachment&aid=MTU4MTMyMTd8M2Y2MmNhYzd8MTc1NDY0Mzk2NHwwfDA%3D

附件: 37.jpg (2018-11-16 01:03:09, 33.04 KB) / 下載次數 0
https://oursogo.com/forum.php?mod=attachment&aid=MTU4MTMyMTh8ZjFmOWQ0YTZ8MTc1NDY0Mzk2NHwwfDA%3D

附件: 38.jpg (2018-11-16 01:03:09, 46.46 KB) / 下載次數 0
https://oursogo.com/forum.php?mod=attachment&aid=MTU4MTMyMTl8MTc1NTE4OWZ8MTc1NDY0Mzk2NHwwfDA%3D

附件: 39.jpg (2018-11-16 01:03:11, 160.02 KB) / 下載次數 0
https://oursogo.com/forum.php?mod=attachment&aid=MTU4MTMyMjB8MWY0ZmVlMzZ8MTc1NDY0Mzk2NHwwfDA%3D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