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人生並不如戲
[列印本頁]
作者:
阿拉布拉
時間:
2018-12-14 06:41:04
標題:
人生並不如戲
昨天晚上,幾乎整個朋友圈都在心疼李宗偉。這個馬來西亞羽毛球名將一連拿了三屆奧運會男單亞軍,問鼎金牌總是一步之遙,觸不可及。
如果這是一場戲,如果編劇的內心和我一樣柔軟,大概不會安排這樣的結局。畢竟,李宗偉有實力又很努力,卻總敵不過宿命,太令人唏噓了。
可人生並不如戲,遺憾與偶然沒法經由心慈的編劇之手被躲避。
“屠刀”不放,何談解脫
刀光血影鑄成大錯,漂泊十六載,遁入空門,終得解脫。聽起來是不是有點像文藝範大悶片裡的故事橋段?現實版本的故事情節更豐富,結局更“感傷”:外逃十六年的殺人犯,隱姓埋名出家之後步步升為住持,還當選過政協委員,但最終還是逃不過天網恢恢。
故事發生在鳳陽龍興寺,前不久剛剛塵埃落定,硬傷實在太明顯,幾乎無力吐槽。逃犯做方丈,戲劇性滿滿,不過洗白身份,取得戶籍,重新來過,這一系列“蛻變”,和出家可沒什麼關係。世俗世界早就打好底稿、埋下伏筆,佛門不過是鬧劇殺青之地而已。
說起來,世俗與佛門,真的是兩個世界麼?看樣子是,但好像也不是。本是罪孽深重,藏身山門,過去的污濁好像就皆可洗去,沒人細究你從哪裡來,仿佛即便你不是人間煙火塑成的也沒什麼奇怪;可另一方面,當下佛門中人入世深,又幾乎是一個心照不宣的事實。逃犯得以“求生”的夾縫,似乎正藏在這種若即若離之中,曖昧不明處,新的“人生”成為可能。
逃犯“重新做人”的故事,倒不止“當住持”這麼一個版本。最著名的大概是襲警疑犯吉世光,潛逃時他在橫店漂著,演過《潛伏》的配角,當真是人生如戲;還有逃犯是“歷史控”,潛逃期間化身“曹操墓打假人”,高調當網紅;早些年也有剃度歸佛、成為三家寺廟方丈的逃犯,當地人都道他是得道高僧,久而久之,也不知道他自己是不是也信了。
故事各有搖曳姿態,故事中人也都入戲很深,看起來,在新的角色裡,他們仿佛真的解脫了。佛家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屠刀”可未必一定是殺人的利刃,更多指心中的惡念、執念、妄想和迷惑。假裝開啟一段新的人生,本身也是一種幻想能夠逃脫制裁的執念,這“屠刀”放不下,恐怕即便僥倖終身,沉重的肉身也難有解脫可言。
“露出牙齒,別露太多”
電影版《小王子》開場,母親帶著女兒去面試一所“通往成功大門”的精英學校。等候室裡,一臉蒙圈的女兒被媽媽訓練“微笑”:露出牙齒,別露太多,嗯,很好。
幾天前,聽說廣州一家培訓機構給3歲到12歲的兒童開設“CEO氣質培訓班”,我忍不住想起了這個電影橋段。不禁好奇,標準的“CEO氣質”應該是什麼樣的呢?是不是和標準的面試笑容一樣,比如“抬起頭,別抬太高,嗯,很好”?接受CEO氣質培訓的娃兒,會不會也像電影裡的小姑娘一樣困惑。
平日里拉拉雜雜看過不少類似的新聞,千奇百怪的兒童培訓班,在都市里總能找到市場。培訓名目形形色色,什麼“領導力”、“競爭力”,之所以讓人趨之若鶩,是因為它們被想像成通往成功的快捷車道。簡而言之,它們把抽象的、甚至藝術化的能力,具象為標準的、範本式的路徑,用“一切皆可標準化”的執念綁架常識。
說起來,這些都是成年人篤信的套路,卻給孩童世界的空氣裡強行填充,成年人真的不會尷尬麼?最可怕的是,如果孩子們從小浸淫套路,越陷越深,其結果必然是放棄獨立和主動的思考,只懂得依照劇本念臺詞。
最近北大考試院院長秦春華的一篇文章挺火,他說他面試的那些學霸,好像都接受過面試培訓,跟模具打出來的傢俱似的,太完美,讓他感到“遺憾”。他曾經對著一個張口閉口“子曰”的考生吐槽,“我只想知道你想說什麼”,考生啞口無言。“範本”管不著的地方直接兩眼一抹黑,秦院長說“遺憾”,我覺得那都是客氣。
對了,《小王子》裡那個小女孩在面試時被問了一個問題:你長大後想成為什麼?她愣了一秒鐘後脫口而出:“我有潛力,第一,我……”一頭霧水吧?原來母親根據“資料”,認定考官一定會問一個問題,“你有潛力成為沃斯學院的學生麼?”而那些個“第一第二第三”,是她為女兒準備好的答題範本。
你看,現實與戲劇,就是這樣無縫地相互呼應著。
全靠演技
山東有個很有個性的公司,它要求員工在老闆的微博下面留言,不然就罰錢。都到這份兒上了,員工即便心有怨言,也不敢不從。翻翻老闆微博下的評論的內容,多半沒什麼內容,豎起大拇指點個贊便是。說來也是,老闆老是發勵志雞湯,總不能回復“呵呵”吧。點贊是最聰明的選擇,挑不出毛病。
除了要給老闆點贊,該公司員工還需要每天晨讀公司理念,上下班攜帶印著公司logo的袋子。不由得同情該公司員工30秒,並推薦他們閱讀表演學名著《演員的自我修養》,在如此戲劇化的地兒幹活兒,沒點演技擔當,怕真是hold不住啊。
吃瓜群眾看著好笑的規定,在公司高層看來是宣揚企業文化的手段,用他們總經理的話來說,公司能“走到今天”,靠的就是統一思想、嚴格紀律。
按說這事兒不太打緊,非得叨叨兩句,是因為我從中看到了這老闆對卡裡斯馬型領導模式的熱衷,希望通過塑造個人魅力來凝聚整個團隊。但諷刺就諷刺在,沒事兒說說“只要有耐心,走著走著,繁華總會出現在眼前”這樣空洞語句的老闆,似乎也沒有太多魅力。現實也有點殘酷,看員工的敷衍態度,仿佛這卡裡斯馬光環虛弱得很。
在權力結構中,優勢地位者的認知錯覺、盲目自信,是催生虛假的溫床。大家都在被迫表演,靠的全是演技。
借用莎士比亞那句經典得有點爛大街的話,人生是個大舞臺,每個人都是演員。只不過,世間萬物都有其律動,有時並不以編劇的意志和演員的演技為轉移。總得遵從基本的科學,維護基本正義,不然即便臺詞背得順、演技大爆發,也遲早會穿幫露餡。
(文/張靜雯)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