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牛樟 [列印本頁]

作者: 冰琉塵    時間: 2019-3-6 08:09:08     標題: 牛樟




牛樟(學名:Cinnamomum kanehirae Hayata)為樟科樟屬下的一個種。別名樟牛。

名稱由來
與樟樹(Cinnamomum camphora (L.) Presl.)相比,牛樟外型比較粗壯結實,因此土名也被稱為「樟牛」。

牛樟的屬名Cinnamomum來源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說由希臘文kinnamomon(肉桂)締結而來,指此屬植物具有肉桂般的香氣。
另一種說法為締結自希臘文kinein(捲曲)與amomos(無過失),指樹皮有縱向捲曲深溝裂,紋理美觀而無過失。
命名者為日本植物學者早田文藏,至於種小名kanehirai,是由牛樟模式種標本的採集者日本人金平亮三(Kanehira ,Ryoso)的姓氏締結而來。

分類爭議
牛樟與冇樟(Cinnamomum micranthum (Hayata) Hayata)皆為早田文藏分別在 1912、1913年所發表的分類群,因形態極為相似,早年有標本被錯置的情形,例如金平亮三的台灣樹木誌(1933)中便將冇樟和牛樟兩者合併,此一觀點也被後來的分類學者依循。然而,也有其他學者陸續發表報告比較兩者形態上的差異,認為牛樟與冇樟應當是不同的分類群:如藤田安二(1952)就曾依冇樟的葉較牛樟的葉大且厚,搓揉之僅可聞青草味,而牛樟葉子具光澤,搓揉葉子聞之明顯有很強的Terpene臭味,亦認為兩者有區別;林讚標(1993)對牛樟、冇樟(孝義、蓮華池)及樟樹進行外部型態分析發現冇樟在形態上有分化的現象。分類處理上仍然眾說紛紜:李錫文(1975)將沉水樟(C. xanthophyllum H.W.Li)、冇樟及牛樟三個分類群處理成兩種(將牛樟與冇樟合併);但是中國樹木誌(1982)將沉水樟與牛樟及冇樟三者合併;然而,以台灣學界來說,林讚標和黃瑞祥(1989)與台灣植物誌第二版(1996)則認為牛樟與冇樟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植物。

形態特徵
常綠大喬木,樹高可達30公尺,徑30~60公分或更粗,樹皮茶褐色,粗糙,常有縱裂。
小枝光滑,帶黃綠色,製成標本時則多呈黑色。葉芽球形,先端鈍,芽鱗外面被淡褐色毛,邊緣有毛茸;
葉互生,闊卵形、卵形或橢圓形,長10~15公分,寬4~7.5公分,先端銳尖,基部鈍圓,革質,全緣,下表面光滑,
葉脈通常是0~3條或是5條,羽狀脈極少,側脈2~3對,葉脈腋常具有叢毛;
葉柄長1.4~3公分,上有凹槽。花較小,徑2~3公厘,呈頂生及腋生的聚繖花序排列,有時亦有呈圓錐花序狀;
幼時剛長出來時有苞片包被,苞片上具有毛茸;花被筒鐘形,花被片6枚,淡黃色,長橢圓形,長2公厘,外面平滑,裡面則有毛茸;
第一、二輪花絲長0.5 公厘,無腺體,花藥四葉,基部有絨毛,內向;
第三輪花絲有腺體但腺體近似無柄,花藥四葉,基部有絨毛,外向。
果扁倒圓錐形或圓球形,長1.2~1.3公分,寬1.2~1.5公分,綠色或黑紫色,有細微絨毛或無毛。種子球形,寬1公分,兩端圓。花期11~12月;9~10月結果。

分布
台灣特有種。在全島海拔400~2000公尺的山林中生長。調查結果顯示目前牛樟在台灣有三大集中地:苗栗南莊大湖一帶、南投東埔和社一帶與台東關山富里一帶。

用途
邊材淡黃褐色,心材暗紅褐色,質略柔軟,常用於雕刻或製造器具上,有時亦用於傢俱上;枝葉亦可加以蒸餾而得牛樟油。

發展歷史
清朝時台灣的樟樹已受到伐採,日治時代於1899年建立樟腦專賣制度,所幸當時樟樹數量豐富,牛樟的幹油被視為低等產品,得以免於砍伐,此時其天然族群仍相當可觀。
不過牛樟木材富含松油醇,不易腐朽、蟲蛀,材質細緻、紋理交錯,且鉋削加工容易,也漸成高價值的家具及木刻藝品用材。
台灣光復後,大面積的森林遭伐卻未進行牛樟造林,終於導致牛樟族群日漸枯竭稀少。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附件: t0188ee18f59cb940dd.jpg (2019-3-6 08:08:34, 40.76 KB) / 下載次數 6
https://oursogo.com/forum.php?mod=attachment&aid=MTYxNjYxNzR8ZjAwNzc0NTd8MTczMjMzMjA3NHwwfDA%3D

附件: 牛樟-幼葉02.jpg (2019-3-6 08:08:36, 138.93 KB) / 下載次數 6
https://oursogo.com/forum.php?mod=attachment&aid=MTYxNjYxNzV8MWMyMzg0YjR8MTczMjMzMjA3NHwwfDA%3D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