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為何宮廟特別強調「萬年香火」?解析民間信仰中的香火觀(四)
[列印本頁]
作者:
阿挺哥哥
時間:
2019-6-6 13:43:42
標題:
為何宮廟特別強調「萬年香火」?解析民間信仰中的香火觀(四)
香火興旺意味著什麼?
我們祭拜神明,當然就會希望神明的香火興旺,因為神明的香火興旺,就代表地方興旺與經濟繁榮、熱鬧興盛,同時,也代表地方人丁興旺。神明會興,跟祂的神威有關,但把神明扛出去「做外交」,交陪又是另一個層面的問題。
一個政治人物要實踐抱負,底下一定要有人附和,政策才能推動執行;神明若要興,沒有人願意幫祂扛轎、沒有人願意擔任神明的乩生、沒人替祂效勞、沒人幫祂誦經,那祂怎麼發揮?所以祭祀神明的行為,人神之間的互動關係是相當重要的因素。
彰化媽昔日在千秋祭典(做會)時,那些媽祖會的總理,就要身穿長袍馬褂到廟裡參加祭典,祭典結束後,大家再一起吃拜拜,而且還要另外弄一個「乞丐桌」,宴請那些四面八方來的乞丐,這也都是鬧熱時附帶的關懷精神。
神明在鬧熱跟人在做生日一樣,要有鬧熱的氛圍,鞭炮聲、鑼鼓聲一定少不了,而且要廣邀群眾參與,倘若一場廟會參加的人數稀稀落落,那算什麼鬧熱?所以香火要旺,就是要持續的有人來拜,就會愈來愈鬧熱,這都是源自民俗的生活觀。
就像我們在辦喜事迎娶新娘時,也是要鬧熱;面對喪儀時,為感念先人一生的貢獻,出山的行列也是要鬧熱,親友都要齊聚一堂,要一起拜拜,大家一起吃飯,這些都是鬧熱的觀念。
甚至我們可以很大膽地說,只要是牽涉到拜拜的事情,就是要鬧熱,大家一起吃一頓飯也才像是有熱鬧到,所以拜拜的時候,一定要有吃拜拜,神明會一定要有吃會,在拜墓、拜祖時,祭典結束後,還是會有家族聚餐的時間。
所有任何儀式的活動,其實都是一種社群聚會,當中都要有共同饗宴,叫作「共宴」,漢族的社會聚會都很重視吃,但是全世界許多民族也有這樣的習慣。
香火觀也會牽涉到民俗的「平安觀」,所謂的「有燒香,有保庇」。我們隨身攜帶神明的香火袋,就是要保平安。在廟會活動裡面,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平安米、平安圓等拜拜過的東西,被賦予「平安」的意涵,我們也會在廟口一起吃平安麵、喝平安茶、搏平安龜。拜拜就是香火的祭祀,經過香火的薰陶,這些物資就可以拿來吃平安。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