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台灣的王爺信仰與王船祭儀
[列印本頁]
作者:
阿挺哥哥
時間:
2019-6-8 22:03:52
標題:
台灣的王爺信仰與王船祭儀
王爺是台灣民間重要的民間信仰,根據內政部統計,台灣主祀王爺的宮廟數量僅次於土地公。王爺身分歷來有許多版本,其中最普遍的說法是「瘟神」信仰。王爺數量眾多、造型不同,且大多有姓氏而不知其名。
台灣位於亞熱帶,氣候高溫溼熱,自然環境蚊蚋孳生,加上往昔衛生不良、醫藥不發達,致使瘟疫傳染病頻傳,每當流行瘟疫輒造成集體感染,而瘟疫流傳的原因,民眾認為乃因百姓行為不正違背天理,故天降疫疾集體連坐懲罰人民,所謂:「人若沒照天理,天就沒照甲子」。面對瘟疫流傳造成集體死亡,民眾束手無策求助無門,只能尋求宗教的救贖,祈求代天巡狩的王爺帶走瘟疫驅除災難。是故,王爺信仰正反映台灣移民社會自然與人文的社會背景。
台灣王爺信仰祭儀種類眾多,供奉王爺姓氏、數量也不一,有單府、三府、五府、七府等;而奉祀王爺方式也各有不同,有純粹供奉王爺、有奉祀王爺並迎送客王,也有未供奉王爺祇奉祀王船,類型眾多且方式多元。
王爺信仰最具代表性的科儀就是王船祭典,所謂王船就是王爺押解瘟疫離境的船舶。自清代起,台灣文獻史料中,常有關於王船祭典之記載,如康熙56年(1717)陳夢林《諸羅縣志》記載:「歛金造船,器用幣帛服食悉備,招巫設壇,名曰王醮,三歲一舉,以送瘟王。醮畢,盛席演戲,值飾儼恪跪進酒食。既畢乃送船入水,順流揚帆以去;或泊其岸則其鄉多厲,必更禳之。」丁紹儀《東瀛識略》謂台灣最重要宗教活動是「五月初海,七月普度」、「出海者義取逐瘟」。可見除瘟科儀在台灣的重要性,而王船祭典正是王爺信仰的代表性科儀。
王船祭儀流程,從中軍府駐駕起,造王船、迎王、遶境、王船醮到送王過程繁複,且每一個儀典又分成許多細部科儀,從籌備到送王通常長達兩年以上。
迎王即迎請「代天巡狩」的王爺,王爺可固定性(如十二瘟王、五府千歲)與非固定性(如東港、澎湖)兩種,迎王地點則多在海邊、河邊流域或昔日碼頭(如新塭嘉應廟)。迎回巡狩的王爺之後,即展開遶境出巡的任務,王爺出巡非但具有禳災驅疫的宗教意義,由各庄頭民眾組成的隨行陣頭更是村民參與公共事務、凝聚社區向心力的表現。陣頭表演使王爺祭典成為民間的藝術節、文化祭。
王爺駐駕期間舉行王醮,其中最重要的科儀就是和瘟、壓煞,所謂「和瘟」就是先溫和勸離瘟神疫鬼,如有不從則進行強制驅離的「壓煞」儀式。在此期間,信眾則為王爺「添儎」,準備各式生活用品、航行器具、武器,內容琳瑯滿目應有盡有。臨行前尚舉行「宴王」儀式,以豐盛祭品為王爺餞行,最後再進行送王。
所謂送王意即恭送巡狩的王爺離境,並祈求王爺將地方上的災難、瘟疫、邪煞全部帶離以保信眾平安。送王(燒王船)方式分為:遊天河(焚化)、遊地河(漂流)兩種,根據文獻紀錄,早期台灣的送王方式多為遊地河,但因風向、海流之故,王船常會漂回陸地,而民間俗信「王船漂至香必為厲」,為避免王船漂泊他鄉,因此現在台灣各地王船幾乎都採遊天河燒王船方式送王。
目前國家指定王爺信仰相關民俗,計有東港迎王平安祭典、西港刈香、南鯤鯓王爺進香期等三項民俗活動,其中三年一科的東港迎王是台灣目前規模最盛大王船祭儀,其儀式完整、莊嚴隆重,迎王期間東港七角頭、宮廟所組成的轎班、陣頭全體動員,是台灣王船祭儀最具代表性的活動。西港刈香有「台灣第一香」之稱,其特色是「香醮合一」即結合刈香和王醮兩大科儀,西港香範圍涵蓋曾文溪流系九十三庄,各庄頭因參與西港鄉而保存各陣頭。南鯤鯓王爺進香期是唯一以時間受指定的民俗活動。南鯤鯓代天府有「王爺總廟」之稱,因王爺分靈遍布全球各地。每當王爺進香期間,來自各地的分靈廟宇都會來此進香、割火,宮廟隨駕的乩童、陣頭在廟埕匯演,因此在代天府廟埕天天有廟會,影響層面廣大。
王爺是台灣民間重要的宗教信仰,王爺原本是代天巡狩的瘟神,但隨著移民的播遷,王爺在台灣各地都已成為地方的守護神,王船祭儀原是「送瘟逐疫」儀式,目前也已轉化為「平安祭典」或「民俗觀光」活動,王爺信仰除具有安撫民心、禳災除厄的宗教功能之外,王爺祭儀期間的各項宗教儀式,更保存台灣傳統的工藝美術(如王船彩繪、添儎物件、造船技術),而廟埕的戲台有傳統戲曲的表演、迎王後的王爺出巡時隨駕陣頭表演,是民間的藝術盛會,許多傳統戲曲、陣頭,因王爺祭儀而存在。質言之,文化資產因王爺祭典儀式而得到保存、傳承。而現在王爺信仰最重要的意義則應該是提醒國民注意生態保護、環境衛生,避免瘟疫、傳染病流傳,這才是王爺信仰的現代意義。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