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鉞忠醫師表示,東亞人的體質普遍對傳統保栓通反應不佳,根據文獻,高血小板反應度(PRU)機率白種人平均約10-30%,而東亞人則高達50-60%(韓國的研究比例59.4%),然而即便東亞人對藥物反應不佳,白種人於支架置入術一年內,血管栓塞比率卻反而高於東亞人(一年內支架內血栓比例:中國大陸:0.43%,日本:0.5%,歐洲:1.7%),因此2014年韓國鄭楊勳醫師(Jeong Young-Hoon)提出東亞悖論(East Asia Paradox)的觀念,提議把東亞洲人的高血小板反應度定義往上,同年世界心臟基金會也提出關於亞洲人使用P2Y12接受體抑制劑的共識針對該類藥物使用,應不應以同一種準則全世界一體通用,也開啟後續有不同反思與建議的相關研究。日本於2018年發表的JCS準則建議,除非有使用保栓通或抑凝安的禁忌症,才建議用百無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