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不思善 不思惡 [列印本頁]

作者: 淚若雨下    時間: 2019-9-1 13:32:31     標題: 不思善 不思惡

不思善 不思惡

  問:
  
  不思善、不思惡,乍聽之下會覺得此人很糊塗,沒原則。但它更深一層的意思是不是叫人不要自我中心,不要有主觀的價值判斷呢?

  師:
  
  不思善、不思惡的人,乍看之下的確像個糊塗蟲。沒有善惡的標準當然很危險,他很可能根據本能去做事,不管對別人、對環境會有什麼影響。在這個世界上,不論個人、團體或全體人類,都需要善惡的標準,怎麼可能不思善、不思惡呢?這裡的「不思善、不思惡」是從禪宗修行的立場來說的。當六祖從五祖弘忍得到法的傳承之後,五祖勸六祖到南方隱匿起來,否則可能有人對他不利,六祖於是帶著衣鉢到了大庾嶺。當五祖的門下發現法已經傳到嶺南去了,很多人就動身去追。其中有位曾任將軍的出家人叫惠明禪師,追上了六祖,六祖遂把衣鉢放在大石上,自己躲在草叢裡。惠明看到衣鉢,心中產生反應,大叫:「我不是為衣鉢而來,是為求法而來。」六祖聽到這句話,受了感動,從草叢裡出來對惠明說:「在不思善、不思惡的情況下,什麼是你惠明上座的本來面目呢?」這個本來面目就是「明心見性」的「心」和「性」。「心」是智慧,「性」是佛性。一定要到心中無罣礙,心中不存任何痕跡,這時再看一看你的本來面目是誰。《涅槃經》中說,一切眾生都有佛性,人人都可成佛。人本來具備的條件跟佛完全一樣,所以叫本來面目。如果常常有善、有惡、有好、有壞,心中始終被這觀念所混淆,就會愚癡而沒有智慧,唯有不思善、不思惡,才能明心見性。這兩句話使惠明當下就開悟了,後來有好幾位禪師叫弟子照著這兩句話去做,也蠻有用。
  
  其實善與惡要分層次,一般人必須有善、有惡的區別,如果不思善、不思惡,一定會對社會產生困擾。至於對修行人或個人修養來說,嫉惡如仇或太執著於善都不太好。真正的灑脫自在是在善惡之上,這才是最究竟的最高境界。

聖嚴說禪 聖嚴法師著

作者: serendipity    時間: 2019-9-1 14:57:00

本文最後由 serendipity 於 2019-9-1 15:00 編輯

不思善.不思惡」以佛法的角度來說,是叫人:勿墮。不要見有二相
譬如,長短,黑白,美醜,善惡,染淨,真假,有無......皆名為「二相.二元對立」

《月燈三昧經 》心恒安住於。常能遠離於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安住無相界中。而不令其墮邊執

《持世經》無二相即是無相



必須能諸法無相,才有辦法破二邊見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