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學者恆沙無一悟 [列印本頁]

作者: 淚若雨下    時間: 2019-9-8 10:04:57     標題: 學者恆沙無一悟

學者恆沙無一悟
  
  問:
  
  洞山良价禪師在圓寂之前作了「學者恆沙無一悟,過在尋他舌頭路,欲得忘形泯踪跡,努力殷勤虛空步。」這首偈,諄諄告誡學禪的人不要在口舌和書本上用功,如果要徹底解脫,就要像虛空一樣。可是洞山禪師自己還是說了不少話要後人聽取啊?

  答:
  
  對禪修者而言,過來人的話是最真切的,特別是涅槃前的談話,真是老婆心切。歷來禪悟者留下很多經驗談,叫人不要從文字、語言、知識、思辨去用工夫,但他們留下的話卻又讓後來人看到更多文字,讀到更多書,講更多話。但我們必須瞭解,如果沒有文字、語言或經典、語錄來指點我們,告訴我們有關禪修、禪悟的消息,那就變成盲修瞎煉。可見,人類若真想得到大智慧,還是需要語言文字的思辨,作為方向指導。一旦得到方向指導後,就要告訴自己和他人,不要死在句下,也就是不要執著於佛和祖師的經教,那跟自己的悟境體證沒有相關,只不過是在觀念上得到一些知識,對實際經驗並無幫助。實際上禪師們不一定否定語言文字,而是叫我們不要被語言文字所轉。洞山禪師這首辭世偈是說,像恆河的沙那麼多的修行人沒有開悟,原因在於他們只是尋章摘句,行文求義,從文章之中找真理,那就變成思辨和想像,而不是經驗。如果希望把頭腦中的種種形跡,也就是觀念和影像全都除掉,必須有什麼就丟什麼,把頭腦放空,空到像虛空一樣。後來曹洞宗的修行方法,就是先把所有雜念去除,然後把正念也放下,心中萬里無雲;不但沒有雲,連星星、月亮也沒有,那就是無盡虛空。這是開始用功,不一定是悟境;腦中雖然什麼也沒有,但也不是一片茫然,而是空靈寧靜,清楚分明。現代人如果每天挪一些時間用用這個工夫,不論站著、坐著、躺著,把一切都放下,只留下空靈寧靜,實在是一大享受。試試看,雖然不一定完全成功,也蠻舒服的。

聖嚴說禪 聖嚴法師著

作者: serendipity    時間: 2019-9-8 11:42:26

本文最後由 serendipity 於 2019-9-8 11:45 編輯
但我們必須瞭解,如果沒有文字、語言或經典、語錄來指點我們,告訴我們有關禪修、禪悟的消息,那就變成盲修瞎煉。

搞到最後,竟然說 大家都需要語言文字溝通
那麼,禪宗自稱「不立文字」,根本就是一場騙局

既然還是需要語言文字溝通,那就直接讀佛經,還比較有可信度。因為:
佛陀講話不會顛三倒四
佛陀講話不會要別人猜
佛陀不會答非所問



作者: serendipity    時間: 2019-9-8 11:55:51

本文最後由 serendipity 於 2019-9-8 11:58 編輯
若真想得到大智慧,還是需要語言文字的思辨,作為方向指導

開悟解脫者 已經不使用語言文字做溝通。而且是無想、不思量

《大方廣佛華嚴經》
佛身難思議. 如空無分際
無心意識. 亦無起心想
諸佛之境界. 究竟無生滅

《大乘入楞伽經》如來正知無有妄念。不待思慮然後說法



佛陀開口說話,只是為了對眾生傳法。否則佛陀的境界 是無語言文字
佛陀雖然嘴巴宣說佛法,但祂並不落於語言文字的思辨
譬如:祂不會想說 該怎麼講,怎麼說。如何用詞遣字...等

佛陀是完全無想 不起心想

作者: serendipity    時間: 2019-9-8 12:09:10

本文最後由 serendipity 於 2019-9-8 12:11 編輯
如果希望把頭腦中的種種形跡,也就是觀念和影像全都除掉,必須有什麼就丟什麼,把頭腦放空,空到像虛空一樣。後來曹洞宗的修行方法,就是先把所有雜念去除,然後把正念也放下,心中萬里無雲;

這種教法,是在教人修頑空。頑空 才會腦袋空空

《大集大虛空藏菩薩所問經》心無所住 名為專注

若真的要讓心不執著於一切法,放下一切
就必須修:止觀「專注一心」

修「專注一心」才能確實放空一切,心中不執著一切法
這才是真正佛陀所教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