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倒流數十年,當初認知治療欲引進佛教的正念觀點時,曾激起心理學界的疑慮和戒懼,擔心這是否欲借新紀元運動(New Age Movement)的幌子,巧立欺世盜名的招數。由是觀之,心理治療的從業員十分清楚其專業的效能與局限,並沒意圖將心理學與佛學混濫。認為正念療法與佛教的冥想無甚區別的,極可能是對兩者都認識不深的人,又或是,明知兩者的差異,卻希望藉世俗化的正念觀,來弘傳佛法的宗教人士。
「一些佛教冥想的做法,幫助穩定和校準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可以做更深層的工作……」[5]
正如卡巴金在《正念入門》(Mindfulness for Beginners: Reclaiming the Present Moment—and Your Life)一書所說,正念治療借用佛教禪修技法的主要鵠的,是幫助心理病患者清除麤重的煩惱,在人生的起起伏伏中保持沉靜和無憂,藉以建立一個平穩的鋪墊,讓醫師進行更深層的治療。這裏所著眼的,是舒緩壓力、接納自我、擴展心靈空間等世俗公認的即時利益,而不是要探本溯源地追尋生命的真諦,以期根除我執和法執,轉世間的識見,成超越世間粗糙分別的睿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