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一原則是「WOW」,「Who誰」是釐清失智症患者罹病之前及目前狀況與個人細節;「Observations觀察」為透過發掘與理解,了解患者為什麼產生這些反應與行為,患者孤獨、發脾氣都有其原因;最後才是「What you will do?我們要採取的行動方法」,是針對患者狀況和個人生活細節,決定照護策略。
每個行為都有意義 找出癥結來改變
蒙特梭利失智症照護模式創辦人Gail M. Elliot分享,她曾帶她失智的媽媽去機構卻被拒絕,因為她母親每天都在機構漫遊。事後發現,其實她母親只是「在找廁所」;而朋友的失智媽媽也每天在家裡遊蕩,後來才發現她在找「先生留給她的戒指」。她說,每個行為都有意義。
「如果你認識一個失智症患者,你只是認識這個人,因為每個失智患者都不一樣。」Gail M. Elliot指出,她寫這本書的原因,是她必須告知照顧者正確做法,幫助失智長者過更有尊嚴的生活。
Gail M. Elliot提到,研究顯示失智者不能無事可做,必須激發患者原有的能力,透過巧妙安排讓他們時時有事可做。例如很多國外機構的患者會幫忙摺紙巾、處理蘿蔔。此外,更要幫助患者獨立,透過標籤標明步驟,衣物位置,引導患者穿衣,或利用過去照片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房間,「運用類似方法,許多事情患者都可以獨力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