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世俗正念後來居上,佛教正念隱而未發──談正念現象與佛教禪修的理性化趨勢 [列印本頁]

作者: 力寶龍    時間: 2019-11-6 01:07:35     標題: 世俗正念後來居上,佛教正念隱而未發──談正念現象與佛教禪修的理性化趨勢

世俗正念後來居上,佛教正念隱而未發──談正念現象與佛教禪修的理性化趨勢

當前佛教循著人間佛教、入世佛教的弘化足跡在全球傳播之際,佛法跟心理治療的緊密融攝,可謂令人觸目。這個趨勢的蓬勃發展,筆者在上期刊出的文章〈「心理學化的佛法」,到底是福是禍,孰喜孰憂?——對正念治療的正念認知〉,已有詳論。在這股「正念」旋風自西向東昂然挺進的過程中,催生了一個從佛教界的內部視角看來,頗值得省思的景觀。事緣因正念治療盛名日高,一些由佛教道場開辦的禪修指導課程,在講授佛教禪觀與修習方法時,亦大多採納了正念療法對「正念」所作的規範性定義;至於佛典所載的「正念」原義,卻鮮少觸及,即使談到,也傾向淡然處之,以致此類課程教授的佛教禪法,總是洋溢著濃濃的「生活化」氣息。這樣難免予人一個片面的印象,認為禪修的最大效益,是幫助人們從現實生活中緊繃的工作壓力、人際關係的挫敗、精神疾病等綑綁解放出來。然而在世俗目的以外,禪修在出世間的修證路上所擔當的啟導性角色,卻遭到有意或無意的漠視。

佛教正念的世俗化詮釋

將佛教正念與心理治療的正念相提並論的佛教學者,最廣為人知的,應數斯里蘭卡的德寶法師(Henepola Gunaratana, 1927- )。在他膾炙人口的著作《平靜的第一堂課:觀呼吸》(Mindfulness in Plain English)中,將正念描述為:「不帶評判的觀察,它是內心無私觀察的能力。」[1] 在本書的另一處,他又寫道:「正念是非概念性的覺知。形容正念的另一個字眼是「毫無遮蔽的注意力」(bare attention)。它不是思考,與思惟或概念都無關,也不會停留在觀念、意見或記憶上,它只是看。正念只在乎經驗,但是它不會比較它們。⋯⋯而是對於當下發生事件直接而立即的經驗,未經思惟的媒介。它在認知的過程中比思惟來得早。」[2]

根據法師的詮釋,正念是不需要經過刻意訓練的覺知能力,它發生在思惟之前,因此沒有摻雜任何概念(例如意見、感受、思惟、評斷),只是純粹地覺察和接受當下的經驗,此謂之「毫無遮蔽的注意力」或「純然注意」。德寶法師的論述,明顯隱沒了佛教正念的概念分析特質。當然,他的做法是其來有自的。在該書的自序中,德寶法師明言要為禪修入門者撰寫一本淺顯易懂的書,因為他發現,語言越艱澀,效果就越小,尤其禪修不是人們熟悉的事物,就更需要簡單淺白的指引。[3]照此推斷,他大概是為了讓初學者更容易把握正念的修習方法,於是選取了「純然注意」來表達正念的要義。在德寶法師之前,精研阿毗達磨的向智長老(Nyanaponika Thera, 1901 –1994)是用「純然注意」來闡釋正念要趣的第一人,之所以如此,也許亦是出於引導初學者的期望。[4]

當然,若就禪修指導的實效來說,這樣的說明方式確能接引更多人進入禪修的門庭,看來是無可訾議的。不過,令人憂慮的是,假如連佛教的權威人士都故意簡化正念的意義,稀釋它原有的證悟解脫意味,長此下去,容或出現以下情況,也說不定:

第一,人們普遍修習正念,卻不知道源頭來自佛法,於是佛教被邊緣化了。第二,人們雖然知道正念的源頭來自佛法,卻誤以為使身心安穩的靜觀練習,已經是悟達佛教真理的最佳途徑,因此無意進入以無上覺悟為目標的禪修法門。第三,佛教界秉持「世界悉檀」的度生精神,為令聞者歡喜適悅,致力弘宣世俗的正念觀,但若然未能拿捏好出世和入世的分寸,便會因過份隨順世間法以致犧牲了出世性(超越性)原則,令佛教流於人本主義的世俗之學。

以上三種情況,筆者由於沒有掌握實質的統計數據,故未敢斷言這是否已演變成中外佛教的新常態。不過,隨著世俗正念(secular mindfulness)運動駸駸日盛,的確有越來越多西方佛教人士擔心正法蔽而不彰,「八正道」只剩下「一正道」(正念)。[5]這雖然有點誇大其辭,卻也從側面反映了,就公眾的認受程度而言,世俗正念似乎已後來居上,呈現出蓋過佛教正念觀的態勢。

正念療法的成功因素

無可否認,從知名度、認受程度、發展速度和應用頻率來看,目前在世界各地大放異彩的正念治療,絕對是佛教教理世俗化在當今最突出的例子。它的空前成功,可歸因於以下幾點:

一. 正念練習的操作步驟十分簡易便捷,不論任何年齡、性別、教育程度、身體狀況的人士,只須稍加學習,短期內便能迅速上手。

二. 這些課程既不與任何宗教掛鉤,也避談長養靈性等「高深莫名」的課題。在整體設計和指引上,務求配合常識可及的認知水平,因此儘可能扼要、清晰,易於理解。例如卡巴金經常以操練肌肉來類比正念的訓練,以表明正念並不是甚麼玄秘神妙的境界,不過是一種可經反覆鍛鍊的靜觀技術而已。[6]

三. 為數不少的醫學文獻和專業刊物論文已經證明,正念在療治身心疾病、減輕疼痛、紓解壓力等方面,成效甚為卓著。[7]

四. 世俗的正念修習有著明確務實的目標,大多針對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諸如壓力與焦慮、睡眠品質、職業倦怠、人際溝通),[8]提供對症下藥的內觀處方,是以讓人倍覺受用。

總括而言,正念運動在現今社會的廣泛認受性,很大程度上建基於眾多嚴謹詳盡的醫學實證報告,以及可供經驗驗證的治療效用。這兩大因素,在理性科學世界觀蔚成主流的今天,備受推崇,因此替正念治療建立了一個理性、可靠、安全的正面形象,令人們對其療程及效能,產生了強大的信心。

佛教教理與禪修的理性化傾向

是故,世俗正念在這幾十年間發展神速,它的理性化、科學化、去宗教化的進路,絕對是個關鍵因素。由此再反觀當前佛教界將佛教正念賦予世俗化詮釋的做法,不禁讓人猜想,這是否亦為了迎合理性化、科學化洪流而有意為之的舉措?如此推論,並非空穴來風,因為近年在佛教內部,提倡重整傳統教法,使之合乎理性和科學尺度的聲浪,時有所聞;也有論者提出,其中一些須要進一步與科學對話討論,接受科學檢證的佛教教義,包括三大千世界的須彌山等舊有的宇宙論觀點。[9]

作為當今全球佛教界舉足輕重的權威人物,第十四世達賴喇嘛對於學術界以客觀實證的方法和尊重科學的態度來研究佛教,亦展示了開放及肯定的態度。他同時讚揚科學家們對佛教投入大量關注,認為科研活動不但有助探索佛教與現實聯結的契機,而且體現了佛教存在的實際意義與固有的睿智。[10]

在佛教界內部尊重科學考證與理性分析的氛圍,也多少左右了禪修的發展路向。以台灣佛教為例,傳統上以信仰大乘佛教的漢傳系統為主,但近年來受到現代教理研究側重歷史源流的進路影響,連帶在修證方面,也孜孜於尋溯原始佛教的本源,因此自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台灣佛教在禪修方面有偏向南傳佛教取經的情勢,反之純然的禪宗法門,例如參話頭等,卻未見有突破性的發展。[11]

南傳系內觀禪和世俗正念的勃興,涉及歷史、文化、佛學研究等多種複雜因素,在此難以一一剖析。不過,在社會上和教內著重智解風氣的推波助瀾下,的確令禪風發生了急遽的變化。漢傳禪宗的特殊內涵──「以心傳心」、「因機施教」的傳習方法、「不立文字」、不落次第的修行方式、以明心見性為鵠的的直覺證悟論,向來是中國佛教的菁華和獨特個性所在。可惜時至今天,這些教法由於與重視知解分別、要求鮮明次第的思維方式,扞格不入,因此甚難與現代人慣習於思辨分析的心智相契,導致禪宗門庭冷落,禪法傳承困難,其嚴重的後果,就是失落了禪宗具有自身特色的宗教經驗,這實在是令人萬分惋惜的。

相信沒有人否認,佛教是一個重智的宗教,因此經常強調理性廓清障蔽、表詮真理、利樂有情的妙用,不過這並不代表佛教認為理性的分解是唯一的,兼且對任何人來說都是最適當的入道法門。在佛教史上,曾出現盛極一時的反知解修道論,漢傳南宗禪蔚為當中的佼佼者。在正念運動一枝獨秀的今天,重新考察漢傳禪法的直觀式悟道論,不但讓行者領悟到佛教禪法的多樣性,也能誘發他們對現今特重慧觀的禪修風氣,予以深切的審思。此為南宗禪在今天能帶給修道者的特殊借鑑意義。

[1] http://www.wisdompubs.org/sites/ ... lness...Preview.pdf (p. 133)  MA: Wisdom Publications, 2011 (瀏覽日期:2017/10/30)

[2] 同上註,p.134. 中文翻譯引自賴隆彥譯:《平靜的第一堂課:觀呼吸》第十三章,http://reading.buddhistdoor.com/cht/item/d/1443 (瀏覽日期:2017/10/29)

[3] 註1, vii , Preface.

[4] 參考溫宗堃等譯(2014),〈正念的真正意思為何──巴利聖典的觀點〉,《福嚴佛學研究》9,頁14。(該文譯自Bhikkhu Bodhi, “What does mindfulness really mean? A canonical perspective.” Contemporary Buddhism, Vol. 12, No. 1 (2011), 19-39.)

[5] Jenny Wilks, “Secular mindfulness: potential & pitfalls,” Insight Journal (2014). MA: Barre Center for Buddhist Studies. https://www.bcbsdharma.org/artic ... potential-pitfalls/

[6] "The Mindful Revolution",Time (Feb 3, 2014), p.35.

[7] 喬‧卡巴金等著,石世明譯:《禪修的療癒力量;達賴喇嘛與西方科學大師的對話》(臺中市:晨星出版,2012),第三部、第四部(臨床研究一、二)。

[8] 台灣正念工坊:http://www.mindfulnesscenter.tw/

[9] 翁仕杰:〈台灣佛教的自我定位〉,《佛教圖書館館刊》第44期(2006年12月),頁57。

[10] 第十四世達賴喇嘛官方國際華文網站:http://www.dalailamaworld.com/topic.php?t=285

[11] 許文筆:〈試論南傳佛教內觀禪法在台灣的弘傳與特色〉,《嶺東通識教育研究學刊》第六卷第三期(2016.02),頁53-68。


來源:佛門網

作者: serendipity    時間: 2019-11-7 20:01:09

本文最後由 serendipity 於 2019-11-7 20:12 編輯
根據法師的詮釋,正念是不需要經過刻意訓練的覺知能力,它發生在思惟之前,因此沒有摻雜任何概念(例如意見、感受、思惟、評斷),只是純粹地覺察和接受當下的經驗,此謂之「毫無遮蔽的注意力」或「純然注意」。德寶法師的論述,明顯隱沒了佛教正念的概念分析特質。

《雜阿含經 卷第廿八(785)》
何等爲正念。正念有二種。
① 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
② 有正念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何等爲「正念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若念隨念重念憶念。不妄不虚。是名「正念世俗有漏有取正向善趣」。
何等爲「正念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
若念隨念重念憶念。不妄不虚。是名「正念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轉向苦邊」。


佛法所說的「正念]有分2種:
1. 世間有漏正念
2. 出世間無漏正念


佛陀教導弟子思惟「苦集滅道」,其實是必須使用無漏思惟來進行思惟
但如今在「以盲導盲」的情況下,每個人都被教導成 使用有漏思惟在進行思惟

有漏思惟就是一般凡夫都在使用的腦袋思惟方式。
無漏思惟則必須俱備足夠禪定能力,才會被開發出來。
無漏思惟 必須在入定狀態中進行

使用有漏思惟正向思惟,並不能滅苦獲得解脫。而是只能升天享福


作者: serendipity    時間: 2019-11-7 20:23:23

本文最後由 serendipity 於 2019-11-7 22:02 編輯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伏斷虚妄尋伺入初靜慮。
漸次復入第二第三第四靜慮。依諸靜慮復能發起「慈悲喜捨」四種梵住。
靜慮無量爲所依止....修四念住 四正斷 四神足 五根 五力 七等覺支 八聖道支 空無相無願解脱門 等種種善法。隨其所應得三乘果。謂或證得聲聞涅槃。或有證得獨覺涅槃。或證無上正等菩提。



佛法所說的 思惟「苦集滅道」,是指使用無漏思惟,而不是用有漏思惟
無漏思惟必須在入定狀態下進行

不只是修四念處,包括八聖道,四無量心。以及聲聞.緣覺乃至無上正等覺 三聖果
都必須在禪定的狀態下修行
也就是說,若不修禪定,就沒能力修習任何佛教解脫行法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講很清楚。其他佛經也都有講

《大般涅槃經》
汝勤精進修習二法。一奢摩他。二毘婆舍那
善男子。若有比丘欲得須陀洹果亦當勤修如是二法。
若復欲得斯陀含果 阿那含果 阿羅漢果。亦當修習如是二法。
善男子。若有比丘欲得四禪四無量心。六神通 八背捨 八勝處。無諍智 頂智畢竟智 四無礙智。金剛三昧盡智 無生智。亦當修習如是二法

《雜阿含經 卷第三十四》
所謂止觀。此二法修習多修習。得知界果。覺了於界。知種種界。覺種種界。如是比丘。欲求離欲惡不善法。乃至第四禪具足住。慈悲喜捨。空入處。識入處。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令我三結盡。得須陀洹。三結盡。貪恚癡薄。得斯陀含。五下分結盡。得阿那含。種種神通境界。天眼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盡智。皆悉得。是故比丘。當修二法

《禪法要解_鳩摩羅什譯》
第四禪名爲真禪。餘三禪者方便階梯。
是第四禪譬如山頂。餘三禪定如上山道。是故第四禪。佛説爲不動處.....
行者得此第四禪。欲行四無量心隨意易得。欲修四念處修之則易。欲得四諦疾得不難。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