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不想再中第二支箭!讓《雜阿含經》告訴我們:「如何身苦心不苦?」
[列印本頁]
作者:
力寶龍
時間:
2019-11-15 01:00:30
標題:
不想再中第二支箭!讓《雜阿含經》告訴我們:「如何身苦心不苦?」
不想再中第二支箭!讓《雜阿含經》告訴我們:「如何身苦心不苦?」
走過伯伯的身邊,耳邊傳來了幾聲輕輕的叫喚:「師父!師父!」。轉過頭看著雙腳已腫脹的伯伯,回了一句:「我能幫你甚麼嗎?」伯伯說到:「可以幫我解開背後綁著我的布條嗎?我想下床走走。」一旁的護理員擔心我會如所訴求,趕緊過來提醒:「師父!他剛才下床走動時摔倒了,待會兒要去照X光,現在還不能解開布條。」為了轉移伯伯對布條的掛礙,開始跟他有一句沒一句的寒暄。誰道好漢不提當年勇,一提起當年靠一雙手養活八張口的風光史,伯伯很快放下布條,開始細說從前。
筆者翻閱經典,看看佛陀教導我們應以甚麼心態,來面對我們的病苦。在《雜阿含經》第470經裏,佛陀向諸比丘詢問說:「一般人以及有修有證的聖者都同樣會面對三種受——苦、樂及不苦不樂。但,你們知道他們各以怎樣的心態,來面對這三種受呢?」比丘們回答道:「佛陀啊!請您為我們解說。」
佛陀接着說到:「一般人若遇上生理上的痛苦,乃至即將被奪走性命,心裏不由自主會生起憂愁悲傷,又或埋怨啼哭,續而憤怒狂亂直至失去理性,這就是被『瞋』煩惱所牽絆而不覺;當碰上快樂的事情,就盡情的縱欲享樂,狂歡慶祝,這是被『貪』煩惱所牽制而不自知;即使在不苦不樂的狀態時,也模糊不清,糊里糊塗,這是被『痴』煩惱牽絆而不知醒。無論是遭遇痛苦、快樂或不苦不樂的受所牽制,首當其衝的是我們的『身』以及『心』。身受及心受會互相增長與蔓延,這就像一人中了一支毒箭,在同樣的部位馬上又被射中第二支毒箭,無疑是苦上加苦,痛上加痛的雙重苦痛。對聖者來說,當苦受生起,只讓痛苦的感覺停留在身受,不會讓心也染著,不會成為瞋恚煩惱的奴隸;同樣的當樂受生起時,不會與之共舞;不苦不樂受生起時,心不會被愚痴煩惱拖着走。聖者已經解脫了貪瞋癡煩惱的束縛,他們是不會讓自己再中第二支毒箭。
經文中,佛陀希望比丘們能學習聖者,無論是碰到快樂、痛苦乃至於不苦不樂的事,只有身受而無心受。我們一出生就逃不過第一支箭,因為都必須面對生老病死。尤其是我們這個身體,隨著年齡的增長,無常的變化,因緣的轉變,好的壞的我們都必須去面對與接受。佛陀教導我們,保持一顆平常心,訓練自己不讓心隨著好壞而波動,這可避免再被第二支毒箭射中同樣的部位。
身為凡夫的我們,確實難以與聖者的境界並駕齊驅,而偏偏我們的人生卻有高低起落,生命有着種種的無常變化,看來只好試著訓練自己,避開第二支箭,如果不小心被射中,只能咬緊牙根挺過去,告訴自己再接再厲,永不放棄。
來源:佛門網
作者:
serendipity
時間:
2019-11-15 11:04:34
本文最後由 serendipity 於 2019-11-15 11:06 編輯
佛陀教導我們,保持一顆平常心,訓練自己不讓心
隨著好壞而波動
,這可避免再被第二支毒箭射中同樣的部位。
《大般涅槃經》
一切凡夫所有
身心不得自在
。或
心隨身
或
身隨心
云何名為
心隨於身
。譬如醉人 酒在身中。爾時
身動 心亦隨動
。
亦如
身懶 心亦隨懶
。是則名為
心隨於身
。
很多人只注意到,
心
不要隨
好惡,美醜
....等波動
但佛陀卻進一步說,
心
亦不應該隨
身體的生理現象
而波動
譬如,
肉體昏睡,心就跟著想睡
肉體酒醉,心就跟著昏醉
肉體肚餓,心就跟著喊餓
肉體泡溫泉很舒服,心就跟著沈浸在舒服感中
這叫做:「心」隨「生理現象」起舞,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