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48-八、譯會校釋-3
[列印本頁]
作者:
linuxman
時間:
2019-11-25 07:40:38
標題: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48-八、譯會校釋-3
日本日溪師亦同沈氏之說。伊云:「異譯文句,與今經(指魏譯本)稍差異者不少。思夫,多異本,傳者不一,故致斯異。亦或非一時說。例如般若諸經。以此經如來本懷,處處異說,致此多本。蓋此大悲之極處也。」
以上諸德皆主本經乃世尊多度宣說之法,實有所據。例如本經《唐譯》本名《無量壽如來會》,乃《大寶積經》中一會之文。足證佛說《寶積經》時,亦宣說本經也。
沈氏又云:「魏譯文辭詳贍。義理圓足。故自來講家多據之。唐譯差與相近,蓋同一梵本也。宋譯亦甚明暢,而辭句前後大異。又一梵本也。漢吳二譯,文辭拙澀,而義有相補備者,則又一梵本也。」沈氏雖未能直從古梵莢取證。但今若細究存世之五譯,可推知當年梵莢至少有三種。故知沈氏之說可信。至於他師有認為五譯只是同本異譯,各本差異,只因譯者意樂不同,實未能服人。例如本經小本秦唐兩譯,羅什大師因秦人尚簡,乃攝十方佛為六方佛,此誠譯者應機之妙。文簡應機,而經義無失,是始為譯者之意樂與善巧也。至於本經諸譯之差別,大異於是,不但詳略不同。且義理之深廣亦異。故不應是譯人意樂不同也。
例如彌陀大願乃淨宗之緣起,與本經之綱宗,而「十念必生」之願,正是彌陀大願之髓。此願見於魏唐兩譯,而漢吳兩譯之願文中無之。若謂魏唐兩譯之四十八願,與漢吳兩譯之廿四願只是譯筆開合之不同,則實難自圓其說。世間焉有如是大膽之譯人,敢率自意,妄刪大願之心髓。故知必是所據之原梵本不同,方有此異耳。
又如《吳譯》廿四願中有「國無女人」與「蓮花化生」之勝願。而魏唐兩譯雖具四十八願,反而無之。若謂原本是一,諸譯只是開合不同,則請問《吳譯》此二願從何而來。何以廿四願中有之,四十八願之本竟然無之。可見諸譯所據之原筴不一。正如沈善登氏所說,本經蒙世尊多度宣說,又因梵莢易脫落,乃有不同之原本耳。
從上之例,可見會集諸譯,實有必要。是以從宋至今,王龍舒、彭二林、魏默深與先師夏蓮居諸居土,先後均曾校會本經也。
https://book.bfnn.org/books/0780.htm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