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六根修行 [列印本頁]

作者: 李洪元    時間: 2020-2-4 15:30:13     標題: 六根修行

六根修行

  常聽人說:「人要修心養性。」其實光是「修心」還是不夠的。人體上有眼、耳、鼻、舌、身、心等六根,他們每天接觸六塵,攀緣外境,引誘我們造作種種的惡業,因此佛經形容六根如同六個盜賊,時時在竊取我們的功德法財。我們要如何避免受到「六根」所害,就是要做好六根的修行。六根如何修行,說明如下:

  第一、眼能見己身之過:一般人的眼睛,都是用來看別人的過錯,卻看不到自己的缺失,因此整天討厭這個、不滿那個。如果我們能改變自己,不再光看到別人的不是,而能「反觀自照」,看到自己的過失、自己的不是,這就是眼睛的修行。

  第二、耳能聞逆耳之言:俗語說:「良藥苦口,忠言逆耳。」一般人的耳朵,只喜歡聽別人讚美我,說我的好話,但對朋友誠懇的忠告,卻是置若罔聞,甚至心生反感。如果我們現在能歡喜納受別人的規過、勸諫之聲,甚至「聞過則喜」,這就是耳朵的修行。

  第三、鼻能嗅聖賢之香:有人形容,鼻子追逐香臭之味,就像「探子」打聽軍情一樣,可見鼻子的敏銳。不過一般人的鼻子,一天到晚只是追逐飲食的香味,如果我們能進而嗅到聖賢道德的芬芳之味,這就是鼻子的修行。

  第四、舌能嚐真理之味:舌能嚐鮮,是謂「口福」,一般人更以能夠嚐盡天下的珍饈美味,是為莫大的福報。不過,「病從口入,禍從口出。」這也是人盡皆知的道理,所以我們最好要讓舌頭經常咀嚼真理的法味,進而能口宣佛法真理,這就是舌頭的修行。

  第五、身能觸清淨之境:人的身體喜歡接觸冷熱適中、柔軟細滑的東西,所以我們要坐沙發、睡床鋪,享受冷氣等。如果能偶爾到寺院道場去禪坐、禮拜、端身、正直,讓身體感觸清淨的境界,這就是身體的修行。

  第六、意能思慈和之樂:語云:「人不自私,天誅地滅。」一般人每天心心念念想到的,都是自己如何獲利、如何揚名、如何發財、如何成功。如果我們能夠進而想到:我要慈悲、我要公正、我要和平、我要助人。尤其要能夠有「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之念,這就是心的修行。

  修行非口頭上、意念上、說給人家聽的修行,而是要能真正地去實修、實行。修行不必談了生脫死,先把六根修得好,就已是功德無量。

  六根的修行就是:

  第一、眼能見己身之過。
  
  第二、耳能聞逆耳之言。
  
  第三、鼻能嗅聖賢之香。
  
  第四、舌能嚐真理之味。
  
  第五、身能觸清淨之境。

  第六、意能思慈和之樂。

(星雲法語)
作者: serendipity    時間: 2020-4-9 14:23:47

本文最後由 serendipity 於 2020-4-9 14:27 編輯
第六、 能思慈和之樂:

眼耳鼻舌身意入處」是色法四大所造一堆肉團而已
所以「意入處」不能思惟;不能起念頭

你們把「意入處」與「末那意」混為一談,亂講一通

《大寶積經》
是眼四大所造。無常無住。無恒不堅之法。
耳鼻舌身意亦複如是。

《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
眼者四大所造。無常無強而不究竟。無堅無力速朽之法。
耳鼻舌身意亦複如是。四大所造

《楞嚴經》
見精映色結色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眼體如蒲萄朶。
聽精映聲卷聲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耳體如新卷葉。
嗅精映香納香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鼻體如雙垂爪。
嘗精映味絞味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舌體如初偃月。
覺精映觸搏觸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身體如腰鼓顙。
知精映法覽法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見。




作者: serendipity    時間: 2020-4-9 15:07:28

眼耳鼻舌身意 都是色法
那麼,心法末那意」在哪裡?

佛經說,「末那意」遍在 眼耳鼻舌身意 六根中
就像八爪章魚  腳分散開 遍佈眼耳鼻舌身意;以六根作為祂的依處

《大乘密嚴經》在身中 如風速轉。業風吹動 遍在諸根

《中阿含經 卷第七(30)》
內眼處不壞者。外色便為光明所照而便有念。眼識得生。
內意處不壞者。外法便為光明所照而便有念。意識得生。
 

有念」兩字 就是指「末那意」
「末那意」遍在六根,所以「末那意」又稱為遍行識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