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無」的修行 [列印本頁]

作者: 李洪元    時間: 2020-2-12 19:49:06     標題: 「無」的修行

「無」的修行

  世間上的人總是在「有」上求,有車、有子、有錢、有名等,其實「有」還是有限、有量、有窮、有盡。佛法教我們從另外一個「無」上去思考,你「無」欲則能剛強,你「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就能「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無」不是沒有,「無」是無限量、無窮盡。那麼,我們怎樣有一個「無」的生活呢?有四個修行方法:

  第一、諸惡無染:「染」有漸進的力量,不容易使人察覺,因此,對於一切的惡習、惡念、惡事、惡友,我們不要去沾染,一旦沾染,就不容易捨離。所謂「禍福無門,唯人自招」,只要為人正派,不該做的事情,不要去做,自然不會招惹無謂的麻煩。

  第二、諸行無私:孔子說:「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天地無私,所以成其大;日月無私,所以能遍照。人生假如想要有一番作為,你凡事只想到自己,只有招致自私的結果,沒有人緣、沒人幫忙,勢單力薄,難以成事。反之,若是心念作為皆能為大眾設想,自然會有大眾的因緣共同來成就,結果必定會更好。

  第三、諸心無住:倘若我們平常的舉心動念都住在五欲六塵裡,念念在金錢上,念念在愛情上,念念在名位上,必然患得患失,不得安寧。《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無所住,就能無所不住,「猶如木人看花鳥,何妨萬物假圍繞」,如虛空一般,生命必然擴大無比。

  第四、諸情無執:一般人與人互動付出時,總希望能獲得對方同等份量的回報,用情愈深,期待愈大,如果沒有符合自己所預期,煩惱也就越多。佛教則主張用理智淨化感情,用慈悲昇華感情。你的感情昇華了,你不執著,就不會有情執。古人有謂「情到濃時反為薄,情到深處無怨尤」;佛門也說「莫嫌佛門茶飯淡,僧情不比俗情濃」;你沒有執著,看起來好像無情,其實平平淡淡最是真,平平常常最永恆,其中蘊含無限慈悲,無限智慧。

  「無」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吾人薄地凡夫雖尚未能體證,至少在日常生活中,應該努力做到四種「無」。

  第一、諸惡無染。

  第二、諸行無私。

  第三、諸心無住。

  第四、諸情無執。

(星雲法語)
作者: serendipity    時間: 2020-2-12 21:09:36

本文最後由 serendipity 於 2020-2-12 21:10 編輯
無」不是沒有,「無」是無限量、無窮盡。那麼,

佛陀用譬喻解釋「空.無」的意思

《大乘密嚴經》
亦如多欲者 夢見於女人
顏貌甚端嚴 服玩皆珍綺
種種恣歡樂 覺已悉皆無

《如來示教勝軍王經》
夢中 夢心所見。可愛園林可愛山谷。可愛國邑并諸異類。彼夢覺已 所見皆無


夢醒時,夢境都不見了

【夢境都不見了】這就是佛陀所說的「空.無」意思
所以「空.無」確實就是指:沒有
---------------------------------------------------------------

世間,如夢境
夢醒時,夢境都不見了

當你覺醒成佛時,世間也會不見了

《大方廣佛華嚴經》
悉知諸世間。 皆從無明有
無明若滅者。 則無有世間


世間=沒有世間
空=無=沒有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