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道家與道教的理論差異
[列印本頁]
作者:
李洪元
時間:
2020-2-19 14:24:20
標題:
道家與道教的理論差異
道家與道教的理論差異
近代以來, 道家和道教的關係之研究有了很大的發展許地山是現當代道教研究的開拓者之一他認為, 老子的思想只代表道家的思想, 本與後來的道教沒有直接的關係道教思想源於術數和巫現的宗教, 到後來才採用了道德家的玄學川,並認為道教的淵源非常複雜, 可以說是混合了漢族各種原始的思想所成的宗教但從玄想這方面看來, 道教除了後來摻合了些佛教思想與儀式以外, 幾乎全部是出於道家的理論, 這些論斷有失公允道家和道教在很多重大理論上是不一致的具體而言, 道家理論和道教理論的區別有以下幾項。
(1)在理論旨趣上, 道教和道家區別很大道教最大特點是修養身心, 長生者視做神仙而道家卻是以清凈無為為宗旨去掉了神仙信仰和神仙修行, 道教就不成其為道教了無論道教在哲學和醫學等方面有多大的貢獻, 道教所有的理論都服務於成神仙這個目標道家只是一個哲學流派, 雖然在莊子的著作里有類似神仙的描述, 但目的在於宣揚「 得道」 , 而不在於要成仙。
(2)在對待儒家理論的態度上, 道家和道教區別很大在道家看來, 他們要追求的是自然無為, 反對儒家的禮法而道教則相反, 主張吸納儒家禮法, 否則不會修煉成仙老子在《道德經》第十八章中說「 大道廢, 有仁義智慧出, 有大偽」閉在第十九章中說「 絕聖棄智, 民利百倍絕仁棄利, 盜賊無有」 川可見, 對於當時的禮法, 老子持反對的態度, 認為禮法是背離他的大道的, 造成了世間的混亂在道教的《太平經》和《抱朴子》中, 對於儒家以禮法修身治國的思想持肯定的態度, 而且對國家和社會也是肯定的態度, 並不倡導棄世獨修, 自然成神仙即使在起自民間的《太平經》中也說「 故天之法, 常使君臣民都同, 命同, 吉凶同一職一事失正, 即為大凶矣中古以來, 多失治這綱紀, 遂相承負, 後生者遂得其流災尤劇, 實由君臣民失計, 不知思念, 善相愛相通, 并力同心, 反更相愁若夫君乃一人耳, 又可處深隱, 四遠冤結, 實閉不通, 治不得天心, 災變怪異, 委積而不除,天地所欲言, 人君不得知之, 大咎在此,不三并力, 聰明絕, 邪氣結不理」 這裡,《太平經》的立論基礎是綱紀和人君, 他要倡導的是君臣民的并力合心, 這正是老子所反對的思想從整個道教史來看, 在隋唐宋元明時期必然是贊成儒家治世思想的,否則無法得到統治集團的認可因此, 在治世的理論和方法方面, 道教和道家的區別很明顯。
(3)道家和道教在政治理想上也區別很大在老子看來, 「 民之飢, 以其上食稅直多, 是以飢」 閉他的理想是「 小邦寡民, 使有個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雖有舟輿, 無所乘之, 雖有甲兵, 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 甘其食, 美其服, 安其具, 樂其俗, 鄰國相望, 雞犬相聞, 民至死不相往來」岡道教的政治主張是天地所生財物養天下人, 崇尚公平分配, 人人自食其力, 反對強取人物, 否則是「 死有餘罪」的」「 或多智, 反欺不足者或力強, 反欺弱者或後生, 反欺老者皆為逆故天不久佑之何也然智者當養愚者, 反欺之, 一逆也力強當養力弱者, 反欺之, 二逆也後生者當養老者, 反欺之, 三逆也與天心不同故後必凶也」川所以, 道教的善良觀念在於公平愛護世人, 這個觀念來自天心, 這是道家所沒有的。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