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為什麼行善不一定得福、為惡卻也無禍呢 [列印本頁]

作者: 李洪元    時間: 2020-3-5 19:01:09     標題: 為什麼行善不一定得福、為惡卻也無禍呢

為什麼行善不一定得福、為惡卻也無禍呢

有宗教信仰的人們,都信奉「與人為善」的基本道理,認為只要一心向善,就一定可以得到好報。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這樣單純的因果理論根植在每一個人的心中。


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善不得報、惡不得罰的情況。《竇娥冤》中有一段唱詞,說「為善的受貧窮更命短,造惡的享富貴又壽延」,這便是對不公平的社會現狀的控訴。

此時,用因果的理論,便不能很好地解釋此類社會現象。在道教中,自古以來倡導的是「承負」的思想。「承負」即「因果」也,但又不同於「因果」也。

「因果」是針對個人,誰種因,誰得果。與他人無關。「承負」包含「因果」,但更進一步認為:個人的善惡行為,不但影響個人,而且影響家庭、社會乃至宇宙的和諧。比如說前輩行善,今人得福;今人行惡,後輩受禍。因為有「承負」,所以今世有的人一貫行善,但卻經常得禍;有的人一直行惡,但卻經常得福。

道教認為,這是由於「承負」使人蒙受的。即本人如果造惡,子孫就會得禍;本人如果行善,子孫就會得福。同樣,本人的命運是在為祖先承擔後果,祖先如果造惡,本人就會得禍;祖先如果行善,本人就會得福。就如同祖輩積財,後輩享受,祖輩欠債,後輩還錢一樣。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即是這種理論。

「天道承負」,說的便是前輩行善,今人得福;今人行惡,後輩受禍,前人的行為對後世人與自然環境、社會之間形成了蝴蝶效應。因為一個人在社會群體中生活,就如魚無法離開水一樣,每個人的一舉一動都可以形成「波紋」影響周遭的環境和他人。在承負理論的加持下,會使每個人都更加具有社會責任感,最終實現「諸惡莫作,諸善奉行」的社會理想。



附件: 1.jpg (2020-3-5 19:01:04, 39.46 KB) / 下載次數 7
https://oursogo.com/forum.php?mod=attachment&aid=MTc5OTU0NTh8OTAxYWZlNGZ8MTc1NDA0OTAxNHwwfDA%3D
作者: sos5568    時間: 2020-3-8 23:41:40

佛經所云:「為善必昌,為何不昌?必有於殃,殃盡乃昌;為惡必殃,為何不殃?必有餘昌,昌盡乃殃。」
不必怨天尤人,更應該具備耐心,深信只要持續認真行善,努力修持,誠心懺悔,將來一旦業障消盡,必可得到解脫,而享受美好的福報。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