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標題: 迷妄之累 [列印本頁]

作者: 李洪元    時間: 2020-4-18 18:45:55     標題: 迷妄之累

本文最後由 李洪元 於 2020-4-20 00:30 編輯

迷妄之累

  《道德經》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何有患?」世間多數人覺得此身是累贅、是負擔。到底是什麼東西給我們負擔,讓我們覺得累贅?最大的關鍵在於「迷」與「妄」。愚昧、迷惑、虛妄,讓生活及生命都成了負擔。在此有八點迷與妄的省思:

  第一、心不迷不度生死:我們所以流轉五趣,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在生死海裡頭出頭沒,就是因為心給迷惑了,讓財色名食睡等五欲轉動了,心境被「稱譏毀譽利衰苦樂」的八風煽動惑亂,生死輪迴,沒完沒了。能夠轉迷成悟,即能度脫六道輪迴的生死之累。

  第二、愛不重不生娑婆:我們為什麼要到這個世界來,因為「愛」。世人沉溺執著於情愛之中,如經說:「流轉三界中,恩愛不能脫。」不能將私愛轉為慈悲大愛,只得為恩愛所縛,不得出離娑婆苦海。

  第三、業不繁不憂形質:有人問大珠慧海禪師如何修行?禪師說:「飢來喫飯困來眠。」問:「誰不是如此?」禪師說:「他喫飯時不肯喫飯,百種須索;睡時不肯睡,千般計較。」一個人業障愈輕,愈不會掛念這個身體要種種享受,就不會有衣食住行的種種罣礙。

  第四、念不起不生業果:邪念、妄念如果不生起,就不會有生老病死,貪瞋愚癡。身體也是自己造作來的。經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如果不造作,就不會受苦。

  第五、道不學不明本源:假如不學道,那麼有關「人生從何來?死到何處去?」的問題就無法弄清楚,不能明白。只能渾渾噩噩地隨著生死流轉,渺渺茫茫地一世又一世的輪迴。

  第六、戒不守不知過錯:世間講法律,佛教講戒律,其實都是處世的準則。一個人沒有法治的觀念,就會違紀犯法;沒有守戒的美德,就不知改過遷善,錯失圓成人格的機會。

  第七、禪不參不識自性:靜坐參禪,主要是觀照自己,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常人的心,一天到晚往外奔馳,在求虛逐妄之間打轉,遺失了本性。若不參禪,就無法識自本性。

  第八、佛不成不能解脫:學佛就是循著佛陀解脫的道路走,跟佛一樣達到解脫之境。否則,雖說人人都可以成佛,佛性還是被煩惱塵垢給掩蓋住,仍被生死束縛、煩惱束縛、人情束縛,而不能解脫生死。

  有人視此身為包袱、累贅,過得很辛苦、很無奈;有人視此身為道器,過得很法喜。如能了解迷妄的關鍵,就能背塵合覺,一步步達到解脫的境界。在此提出迷妄之累八點,供大家參考:

  第一、心不迷不度生死。

  第二、愛不重不生娑婆。

  第三、業不繁不憂形質。

  第四、念不起不生業果。

  第五、道不學不明本源。

  第六、戒不守不知過錯。

  第七、禪不參不識自性。

  第八、佛不成不能解脫。

(星雲法語)
作者: serendipity    時間: 2020-4-18 23:57:37

本文最後由 serendipity 於 2020-4-19 00:11 編輯
 有人視此身為包袱、累贅,過得很辛苦、很無奈;有人視此身為道器,過得很法喜。如能了解迷妄的關鍵,就能背塵合覺,一步步達到解脫的境界。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此身不淨危脆。由捨此 故獲得如來清淨堅固金剛之身

《思益梵天所問經》
世尊。誰度欲河。佛言。能捨六入
世尊。誰能到彼岸。佛言。能捨六入者。


佛經說,捨此身才能到達彼岸,得金剛之身(法身)
若有人認為 於此身有法喜,這就是佛經所說的:四顛倒無身謂有身.以苦為樂

《三慧經》
有四顛倒。
一者 非常 人意以爲常。
二者 以苦 人謂樂
三者 萬物皆空 人謂爲實。
四者 非身 貪以爲有身
人墮顛倒如是。非常計常。以苦爲樂。以空爲實。非身以作身

《修行道地經》
墮四顛倒。非常謂常。苦謂有樂非身謂有身。空謂有實。



作者: serendipity    時間: 2020-4-19 09:23:19

本文最後由 serendipity 於 2020-4-19 09:42 編輯
有人視此身為包袱、累贅,過得很辛苦、很無奈;有人視此身為道器,過得很法喜。

佛經說,
修行人應認知此身乃是眾苦之本,患禍之元。應速遠離此身
而不是誤認 此身有法喜;有身乃樂
能認知此身包袱 累贅,這才是 符合佛法的正確觀念

《法句譬喩經》
天下之苦莫過有身
飢渇寒熱瞋恚驚怖色欲怨禍皆由於身。夫身者眾苦之本。患禍之元

《大莊嚴論經》
遠離於此身  勿得久樂住
應覩其元本  乃是陰界聚


《大莊嚴論經》有身眾苦加  無身則無苦

----------------------------------------------------------------------

《菩薩念佛三昧經》
是身如空聚,眾賊之所止。
可患虛誑法,智者常厭離

《本事經》
世間有智者  當深厭自身
求常樂涅槃  精勤勿放逸

《大寶積經》以智善觀察 於身生厭離



作者: 辛巴威    時間: 2020-4-19 22:34:20

serendipity 發表於 2020-4-18 23:57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此身不淨危脆。由捨此 故獲得如來清淨堅固金剛之身。

《思益梵天所問經》

感謝師兄分享
師兄博學多聞
我們有幸同霑法益..






歡迎光臨 SOGO論壇 (https://oursogo.com/) Powered by OURSOGO.COM